吐症吐法之金匮妇人篇寒痛瘀八

接着整理痛症、瘀血证的条文。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用的附子汤,就知道一定是寒痛,不是瘀血痛,附子汤治的不是瘀血。虽然条文说怀孕六七月,但不是必须六七月,别的月份也行。脉弦是寒证的脉弦。出现腹胀、腹痛,条文称之为“其胎愈胀”。“少腹如扇”的扇指的是扇的形状,还是像扇子扇风的那种冷?这个无所谓,别纠结于此。如果锱铢必较的纠结文字,还得查“扇”字在汉代是什么意思。不管是扇的形状,还是像扇子扇风的那种冷,都合理。

子脏开故也”,胞宫打开了,这是要流产,为什么?因为寒。所以用附子治寒。如果没有学术偏见的话,也不会有什么感觉。可是当温病学派统一中医见解的几百年,附子、桂枝这种热药,畏之如虎。其实那说明中医已经出现点问题了。理论、技法不完整,否则服桂枝暴毙这种说法不会成为一种恐慌性的感受。服桂枝都暴毙了,何况附子呢。附子就成了胎科第一禁药。可是祖师爷说了“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翻译成白话就是寒证也能伤胎。我处理过一例保胎,用的就是附子。还是那句话,治坏了不是附子的错,是因为错用了附子,以及错用了附子的医生,不要怪药。我处理的那例用附子保胎的,也是出现了先兆性流产的出血证。虽然本条没说出血、漏下、下血,所以只盯着症状的使用伤寒论、金匮,真的是用窄了。

既然提到附子汤这种热药了,这一节就梳理一下妇人三篇中热药的条文。

一、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胶艾汤方(一方加干姜一两。胡洽治妇人胞动无干姜。)

芎䓖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四两

里面有干姜和艾叶,这两味药是温热性质的。“芎䓖”就是川芎。这个方子乍一看,好像不太好理解,但是稍微分析一下也不困难。把方子一解构,发现有几股力量:

  1. 滋阴。干地黄四两、阿胶二两、芍药四两。
  2. 走血。川芎、当归、芍药都能走血、入血。艾叶本身是辛温通行的药力,但也能走血。艾叶不但能走血,也能走水道。所以无论治痰湿、血分、血脉,都可以用艾叶,是温通。
  3. 安胎守胎。另外一个辅助的力量,用的是阿胶、芍药,固敛酸收之力。

所以整个方子就梳理清楚了,一边滋阴养血;一边是入血之后,用辛温通的方式推动血运行;再同时用收敛养阴的安胎药把胎固住。(大方向是前两股力量。)仔细品一品药劲,是不是特别适合孕妇?她需要大量的阴血去养胎,大量的阴血必须得血液运行通畅,如果再赶上孕妇血脉有点寒凝,就是这个方子。以此病机病理去看条文症状,“漏下、下血不绝、腹中痛,为胞阻”出血不停,显然此处的“胞阻”跟血脉通行不畅有关。

二、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干姜人参半夏丸方

干姜 人参各一两 半夏二两

上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如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

干姜是温性的。

三、妊娠养胎,白术散主之。

白术散方

白术四分  芎䓖四分  蜀椒三分,去汗  牡蛎二分

上四味,杵为散,酒服一钱匕,日三服,夜一服。但苦痛,加芍药;心下毒痛,倍加芎䓖;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半夏大者二十枚,服之后更以醋浆水服之;若呕,以醋浆水服之复不解者,小麦汁服之;已后渴者,大麦粥服之。病虽愈,服之勿置。

同样是安胎养胎,何时用白术散?主要是方中的蜀椒要分析一下。其他的药好理解。白术养脾、健脾,增强脾的吸收能力、燥的力量。芎䓖即川芎,刚刚也说过了,养胎需要血液运行起来。牡蛎这种收涩固敛的药,都有安胎的功效。主要是蜀椒不太好理解,看方后“心烦吐痛,不能食饮,加细辛一两”,这么一看就明白了,还是个寒证。同样是散寒,蜀椒跟干姜有什么区别?蜀椒比干姜更能驱散有形的寒邪停聚、寒阻、寒凝。比如治那些寒邪停留日久的拉稀,或者便溏。如果用干姜效果慢的话,不妨加上蜀椒试试。只是这味药极其难喝,辣嗓子,做成散或者药丸好些。

四、产后腹中㽲痛,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并治腹中寒疝,虚劳不足。

这方子我没用过,但是同行用过,效果非常好。诀窍是羊肉和生姜量得足够大,量小了没效果或效果差。比如生姜30~50克都没什么效果,得200克左右。羊肉半斤左右(200克~250克),这个半斤是现代剂量的半斤,不是伤寒论里的半斤。伤寒论里的半斤只有100克。当归至少100克。把羊肉的肥肉和肉皮都剔除掉,要不然成一锅油汤了,喝不下去。可以想象,当归生姜羊肉汤肯定特别难喝,其是用来治病的,不是饱口腹之欲的。

咱们都吃过羊肉汤,也吃过附子。附子的热跟羊肉的热不一样。吃完附子之后的那股热,是能感觉出来体内升起一股很强的热。当附子药劲过了,也感觉不到那股热了,不是暖和的感觉。而羊肉的热,是吃完后全身暖和的感觉。有寒证的人,常吃羊肉非常好。吃附子感受到热感的时候,其实是不舒服的,因为激发出这股热去攻寒,正邪相战,力量小了,寒去不掉;力量大了,难受劲就出来了。所以平时开附子,取的是有一点难受,但又不太难受的量,效果最好。如果完全没感觉,得多吃几剂。

当归生姜羊肉汤的用法特别简单,只要是妇科病的寒痛、腹痛,当归生姜羊肉汤就特别对症。因为妇科病必定跟血相关。不管怀孕与否,胞宫都跟血密切相关。另外,只要是寒证腹痛(遇寒加重),就服当归生姜羊肉汤原方,能不能彻底治好且不论,肯定都会有效。只是咱们平时不用这个方子。

五、妇人吐涎沫,医反下之,心下即痞,当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龙汤主之。涎沫止,乃治痞,泻心汤主之。

小青龙汤是个热药,能治太阴脾、太阴肺的寒痰、寒湿、寒饮。这种寒痰、寒湿、寒饮也是有可能有痛症的。小青龙汤证能见到胸痛之证,我遇见过几次。能胸痛自然就能腹痛。

六、问曰:妇人年五十所,病下利,数十日不止,暮即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烦热,唇口干燥,何也?师曰:此病属带下,何以故?曾经半产,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证唇口干燥,故知之。当以温经汤主之。

温经汤方

吴茱萸三两  当归 芎䓖 芍药各二两 人参 桂枝 阿胶 丹皮去心  生姜 甘草各二两  半夏半升 麦门冬一升,去心

温经汤这个方子常用。一共十二味药,在祖师爷的方子中,这就算味数多的了。药味一多,显得有点乱,但是解构一下,也并不困难,大概有这几个方向的力量:

  1. 燥热的力量。热药有吴茱萸三两;桂枝二两;生姜也算进来,属温性的。勉强把半夏也算进来,因为半夏虽热性不大,但是性燥,燥热同属阳性。
  2. 走血、活血。当归、芎䓖、芍药、丹皮(牡丹皮,活血用)。当归芍药的组合能养血。1和2的这两股力量组合起来,一股温热,一股活血、养血。
  3. 补养的力量。人参、阿胶。人参补气固气、阿胶固血。人参配阿胶,气血都给固住了。
  4. 半夏配麦冬,调津液,补固津液。

那温经汤到底治什么?一边温通燥开散、一边活血、一边同时固摄气和血,补固津液,所以整体是个补中带通行的药力。经过解构之后,临床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加减变化来使用。比如某位患者,没出现津液运行疏导不利,津亏的情况,那就不用放麦冬配半夏这种组合。条文中,温经汤证出现的口干舌燥是什么道理?津血虚了,血液运行还不畅,水分运行也少不了血液循环的参与,这属于血行不畅、血行瘀滞而造成水分运输的失常。所以半夏配麦冬,在方中其实起的是辅助治标的功效,因为这两味药不走血。

还有一个小技巧,既然是活血,为什么选择丹皮?丹皮和川芎,这两味药都能活血,令血行通畅。而丹皮是凉血的药。为什么要在温通的药方里加上一味凉血药?当你把问题本身反复多角度思考的时候,答案就在问题本身。当咱们分析温经汤这种温通血脉、固养气血的方子为什么加凉血、活血的牡丹皮。就好好分析一下方子的组成。吴茱萸、当归、川芎、芍药、桂枝、阿胶,再加上牡丹皮,这些药的共性是可入肝。当然这几味药:芍药、桂枝、吴茱萸,如果再配上甘草和人参,其入脾的倾向也极为明显。所以本方如果用藏腑学说来解构,实际是治肝脾的方子。肝脾的什么证?血脉有寒,通行不利,同时还有气血虚弱而不固。一边固敛不足,一边通行不足,通行不足还跟寒相关。这股邪气影响了肝脾。

那试着换个角度来解释。妇科病,女子胞宫的毛病,与之联系最密切的藏腑就是肝和脾。所有的女子都有经验,例假时生气影响了情志,就容易痛经或经行不利。至少来例假的时候,爱发脾气。脾又是生血之本,造化血的根本,其实还有肾。养胎、生育跟肾的功能也很相关。只是本方温经汤,不是从肾的角度来讨论的,所以咱们没说肾,说肾的条文方子是肾气丸。胎的状态跟肾的藏也密切相关,把胎守住,得靠肾能藏。虽然只是藏十个月的胎,但也算是藏,所以肾虚而造成的怀胎不固就治肾虚。这里不多说,只是做知识点的联系。

七、蛇床子散方,温阴中坐药

蛇床子仁

上一味,末之,以白粉少许,和合相得,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

温热药的最后一个条文。坐浴。蛇床子是温热性,具有开散性能治痰湿的药。痰湿、水湿都可以用蛇床子。这味药可以内服,内服可以入肾温肾、燥肾,自然能治因寒湿造成的风邪。怎么治风?以辛、开散这样的方式。一听就知道风是淤出来的。如果属疏泄过度而造成的风,那不能以辛开的方式来处理。得用收敛,血行风自灭、津液行风自灭的方法。所以蛇床子如果内服的话,也可以用来治风湿类的毛病。当然这个风湿肯定是寒证的风湿,所以风寒是相并结的毛病。

蛇床子外用有杀虫的功效。我以前请教过一个同行该怎么理解这里的“虫”,除了真正的虫之外,比如螨虫等那些微生物,病毒、细菌也能算进来。至少这个说法可做借鉴。你看蛇床子内服的药性,入肾,性温热,带开散,除湿。显然治湿也是靠温阳开散之力。还有一味药跟它很像:补骨脂。区别何在?补骨脂有着明显的风燥之力,风性比蛇床子要强,又入肾,又鼓荡风气,其实是对肾气的一种消耗。性热,就有可能反伤肾阴,所以用的时候,根据不同的患者加以配伍。并不是用了一定伤肾,得看人。还是那句话,错不在药,而在用药之人。

“上一味,末之,如枣大,绵裹内之,自然温。”弄成粉末。现在很少“绵裹内之”这么用,基本是坐浴。除了治妇科的瘙痒可以用这个方法,其实肛门瘙痒也可以用。只要辩证是湿证造成的瘙痒,都可以用。既然是外用,热性就不用太考虑了,只是洗一洗,问题不大。即便是热证的湿证,外洗也可以用。像这种药,自然有杀灭真菌那种功效。不管是狐臭、脚臭,用点蛇床子和白矾,就能管用。谁要感兴趣,可以开发这样的产品,卖防臭鞋垫。用蛇床子和白矾泡过的鞋垫,一周换一次,还能长期销售。或防臭袜子,只是效果肯定不如外洗的效果好。外洗也不能一天内不停的洗,鞋垫和袜子倒是可以长期带着,估计会更畅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