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人篇中有几个只攻不守的方子,这节咱们梳理一下。提到攻法,自然能想到补法。这个概念可以拓展一下,变成扶正和驱邪。因为有时候语言表达有局限性,比如说攻补的时候,其实这个补指的是扶正,是一些扶正的方法。但是咱们单说补的时候,只是狭义的指固摄、内敛的方法,通过向内固摄、收敛,令在里的不足变强、虚少变多。这个概念涉及到元气的概念。还涉及到五藏各有所藏,藏的精。精是指精华物质,随时可以拿来使用。为什么要把概念分这么多?因为后面有不同的病、不同的诊断和不同的治法。因为这么用,所以得这么分。
举个例子,补和扶正不是完全一个意思,为什么?比如气机运行缓慢了,令气机运行加强,这个可以称之为扶正,但是不能称之为补。再比如,津液或肾水虚亏,令肾水变多,就是那些让人体储存水的方法,比如地黄、甘草,可以令水由少变多,这个可以称之为补。但是把水拿出来润养全身,(因为以前运水、疏通水的能力差了,所以某些部位会干燥,把水调动过去就不干燥了。)这个治水的调动不能称之为补。
问题是,中医圈里对名词的定义是不统一的。有的人确实将调动津液称之为补、令气机运行加强也称之为补。如果这样的话,就必须把补再做一个分支定义,把往里增多、增固称之为补;把储存的东西调出来使用,称之为第二种补,得分出两个定义分支来。这样确实也可以,但是会给后人带来看书的困难:想弄明白什么意思,必须联系前后文和作者对这个名词的定义来理解。这是咱们学中医的难点之一。比如气机运行弱,令弱的气机加强,如果把这个称之为补的话,再看那些令气机加强的药,基本是推动力、疏泄力、热、风的药。把这些药归为补药,显然不合适。
就以黄芪和人参做为对比。咱们这个课上说的人参指的都是东北参,不是伤寒论上的人参。东北参有明确将气机内敛的功效(内敛、内固、内补的力量非常明确)。同时,东北参将气机调动运输的力量很差,甚至是负向。所以东北参用不好会出现气机内闭。内闭的气机反而会使气机升发、疏泄调达受阻而化郁。但人体是复杂的,如果气机运行疏泄的很差,原因是因为根本气机是弱的,这时候把根本气机用人参增强了之后,升发、调动疏泄的力量便得以恢复。所以虚实之间是非常复杂的,需要慢慢琢磨。如果仅凭药性本身来说,东北参是不具备调动气机的功效,还偏有些滞性。如果吃完人参之后,发现调动气机的力量强了,那是因为根本虚的问题被解决了。根本虚的问题得以解决,身体得以恢复,自己恢复了调动的力量。咱们用直接功效和间接功效做这种概念区别。
黄芪其实是有一定调动气机的功效,咱们如何得知?因为用黄芪脱脓,用黄芪治水湿。但是黄芪向五藏根本里补气的能力远不如人参,这是黄芪的直接功效。人的气机运行的力量得以加强,那必然人体是有自己内补的能力的。如果是因为气机运行力量不足,而使得向内固摄、收敛能力变差了,身体自己补的少了,那你恢复他的运化力、气机运行的力量后,身体自己把自己修复了,自己把自己补起来了。所以黄芪向五藏之本补的力量也可以达成它的间接功效,而不是直接功效。
在看妇人攻伐各方之前,先把攻和补,扶正和驱邪的概念,稍微顺顺。然后发现祖师爷治疗虚证,扶正的方法,甚至补法的时候,没有单纯的补,一定是补之中带有通行的方法、运化的方法。反观攻邪的方法,却有单纯的攻,只攻不守、只攻不补。
把妇人三篇里只攻不守的方子捋一下,数量不多。
一、桂枝茯苓丸。试着分析一下此方是不是只攻不守。桂枝配白芍,这种升降脾、调和营卫的治法,显然有巩固正的寓意,所以这个方子不算是只攻不守。其是在调和中土、调和营卫的过程中,恢复脾统血的功能。
二、芎归胶艾汤。此方肯定不是,而且更偏于补正,阿胶和地黄、稍带甘草,都有内固的用意。
三、当归芍药散。更不是。方中芍药一斤,有些活血的力量。川芎半斤,是用温和的方式达成活血的方法。再加上当归三两,当归芍药组合本身就会产生一种养血脉的功效。只是芍药和川芎量都不小,用温和活血的方法来令血行,行血之中还带着养血。白术本身是健脾药,增强脾的燥力。茯苓调水、泽泻利水。所以此方可以简单的说成是一边调血、一边调水。所以人体血脉系统运行缓滞,水道系统也运行缓滞而出现的问题,用当归芍药散。不管是不是腹痛,都可以用此方。显然不是单纯攻伐的方子。
四、当归散、白术散,都是偏补,偏养正。
五、干姜人参半夏丸。这药偏阳,增强燥力、热散之力。再加上人参养中土。这里的人参不是东北参。伤寒论里的人参都不是东北参。这点需要反复说!要不很容易误解。因为我发现即便前段时间,在群里还有类似的问题。
六、当归生姜羊肉汤。这更是一个温养的方法。本身不是直接驱寒,是温养。
七、枳实芍药散。开解的是血中之气的郁结,算是一个攻邪的方子,可是用的仍然是温和的方法。
八、下瘀血汤。大黄、桃仁、䗪虫,这显然就是个只攻不守的方子。以前说过,䗪虫现在不好找了,都用土鳖替代。
九、白头翁加甘草阿胶汤。如果不加甘草和阿胶的话,白头翁汤确实是一个只攻的方子,攻热。但是加了阿胶、甘草,就是攻中带补。
十、三物黄芩汤。黄芩、苦参、干地黄。如果没有地黄这种补性明显的药,单独的黄芩和苦参,可以认为是攻热的方子。
十一、小青龙汤。是明显的攻散寒痰、寒饮的方子,可是里面仍然加了固守的药,所以不算是只攻不守。
十二、旋覆花汤。这算是个只攻不守的方子。但是并不算大攻大伐。此方中的新绛,后人一直用茜草替代,茜草量少不管用,所以量得大。
十三、抵当汤。这是个只攻不守的方子,而且是大攻大伐。水蛭、㟐虫、桃仁、大黄。
翻遍伤寒、金匮,只攻不守的方子很少。只攻不守而且大攻大伐的就更少了,其中的寓意大家自然明白。这种药都伤正,即便用也不可久用。身体强健的用起来还相对放心,如果是身体虚弱,又不得不用的,那也只能用一次,至多两次,不是中病即止,而是邪气轻了一点就停。邪气还没治干净,轻了一点就停。前提是用温和的方法试过后,邪气就是去不掉。这当然非常考验诊断功夫了。比如说如果邪气去不掉的原因是因为正气虚而去不掉,这时候再大攻大伐肯定错了。怎么判断出来?很多时候都判断不出来,如果判断不出来,先用保守的方法。先养正,通过养正的方式来驱邪,这种方式无效之后,才考虑是否用大攻大伐。永远得记着,医行手里掌握的是性命。培养不出谨慎的性格,就别做这行,否则是给自己和病人惹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