吐症吐法之催吐法十

这节补充一些吐法的方药。因为在伤寒论中,确实没有太多的催吐剂。这些方法,学归学,但实际临床中很少用。倒不是说这些方法不好,有时候催吐一下,确实会使病情治疗容易的多。问题是过程很难受,谁也不会吐的时候很舒服,患者也不容易接受。学完之后,用不用、什么时候用,自己决定。

瓜蒂散。瓜蒂是苦寒的,所以是通过吐解决阳明胃热。但是不管怎么说,只要吐,都能帮着处理痰湿水饮。吐法是治痰湿水饮好用的方法,治其他邪气效率不高。瓜蒂散条文很简单。用豆豉煮的水,合散剂来吃。

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枚,熬黄  赤小豆一分,煮

上二味,杵为散,以香豉七合煮取汁,和散一钱匕,温服之。不吐者,少加之,以快吐为度而止。亡血及虚者不可与之.

瓜蒂汤。在中暑条文里有,就是用瓜蒂直接煮了。在金匮“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第十六”,还用瓜蒂汤治诸黄。

发黄证跟湿相关,中暑本身也跟湿相关。瓜蒂这味药,在药店不好买。在伤寒论中,太阳下篇也有个瓜蒂散。等讲到相关条文的时候再细讲,先大致说下意思:痰湿之气阻滞上焦、中焦之后,气机上下不得通达,所以用催吐法把这股闭郁的痰湿给吐出来。这个条文有个难点,条文抬头: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此为胸中有寒也”是不是很费解?因为瓜蒂散是苦寒药,胸中有寒,怎么还用苦寒药催吐?还是说只要吐出来,邪就化开了,不管药是寒是热?其实这几个字“此为胸中有寒也”在康本中是旁注。整个条文把这几个字去掉,语句就通顺了。

祖师爷给了两个催吐法:瓜蒂散、瓜蒂汤。

十枣汤。十枣汤方中有芫花、甘遂、大戟,有催吐效果,吃完上吐下泻,但本质是攻水,一般不会当催吐剂来用。

皂角。这味药有催吐功效,但其实没有翻涌胃气的功效,就是味道把人给恶心的呕吐。哪怕开到10克,好多人扛不住就吐了。平时不打算让人吐,用的量是很小的,最多3克,1~2克是常用量,甚至体虚的开0.5克。皂角可以功消干痰、粘痰、焦痰、久痰,所谓猛药轻用是常用的方法。催吐就用10克以上。

蜀漆。伤寒论里出现过,也是化痰、散痰的药。只要呕吐,没用催吐药,甚至抠嗓子眼呕吐都伤胃,更何况用蜀漆这种明显伤正的药。所以知道有这个法,别去用。相对比较安全的催吐法就是抠嗓子眼,只是缺乏了药力,可能吐不净。

麝香、樟脑。这些药内服,都能吃恶心呕吐。麝香是通行开散的猛剂。樟脑也是开散剂。

藜芦。也可用作催吐。功效还是能治痰、痰风。

盐汤探吐方。盐汤就是用食盐熬的浓汤,用它催吐。方子特别简单,就是浓盐水,把人咸吐了。而且盐本身也是有咸能软坚的功效。喝完浓盐水就已经恶心了,再抠嗓子眼就吐了,就是这个方法。相对安全,但是也不好受。

就整理这些。有几个是不建议用的,比如蜀漆。之前提过,有些药本身不是催吐剂,但是吃完之后会吐。药本身没有翻涌胃气的功效,反而治的就是胃气翻涌,这种情况,是否认定是催吐剂,看个人看法吧。我自己就曾经喝小青龙汤加附子,吐得昏天黑地,为了让吐的更干净,吐完喝点水再接着吐。小青龙汤加附子本身不是催吐剂,之所以产生吐,是身体正气发动,驱邪外出的一种表现,也有的人可能是出汗、拉稀。所以借这个机会,多吐一下,吐完第二天就轻松。那段时间我有寒痰、寒湿证,停留在脾胃中焦还犯肺,平时就老有一种恶心的感觉,晕晕欲吐又吐不出来,抠抠嗓子眼就干呕两下,症状也不减。身体本来就已经有一种往上顶着想吐,后劲又不足,一吃药正好顺着药劲就吐出来了。反正也是难受,就难受一回吧,就不停的喝水,接着吐,直到吐干净为止,第二天就舒服了。像这种方法都不能多用的。

就像盐汤探吐方,为什么要喝盐水?能有的吐,弄点水掺和着,好把痰湿给吐出来。服用此方,如果不吐就接着喝,喝到吐三次就行了。如果吐了三次,邪气还没排干净,也停药,别再使劲催吐,驱邪不必尽除。就靠一个方法也尽除不了。只是邪气轻一点,为下一步治疗提供方便。凡是伤正、损伤身体的方法来攻邪,十去其六就可以。十去其六已经很好了,有时候十去其二就得换个方法,只要邪气去了二,正气就有可能恢复二,甚至三。治病就跟做人一样,不要急功近利,稳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