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呕吐哕篇一

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一篇,里面有一半内容讲的呕吐哕。咱们不逐条细讲,重思路的联系把他捋一捋。这篇上面还有个惊悸吐衄篇,吐的是血,以后放在血证相关条文线索中整理细讲。说到血证,唐容川的著作《血证论》可以看一看,基本把血证的治法说透了。当然《血证论》也不是只讲血证,或者说治血证并非只是靠那些入血的药,也是一个整体观的调理,所以《血证论》中有很多其他非血证的方剂,正是此理。

看呕吐哕篇。这篇还有下利,下利就不讲了,只讲呕吐哕。呕吐哕三者有何区别?临床辩证的时候,三者不用纠结有什么区别。只要是这个证,不管是呕、是吐、是哕,就这么治。古人是这么说的:吐者,吐之有物,就是得有呕吐物出来,这叫吐。呕者,声物俱出,就是吐的声音大,还有呕吐物出来。干呕就是声音大,没东西出来。哕,主要是强调呕吐的声音特别大。然而临床治证的时候,不管声大声小,有没有吐出东西,只要是这个病因病机,就这么治,所以这三者在治法上没区别。比如柴胡证喜呕,喜呕就是呕出点东西来舒服,或者干呕一下可能都舒服,症状能减轻一点。 只要是柴胡证就用柴胡法。

此篇每个条文不细讲,把原理一带而过,明了即可。

条文: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这句话从字面上看,语境意思是呕吐出脓血。胃中有痈脓的,不能治呕吐,得先治痈脓。痈脓好了,呕吐自愈。但深想一步,条文想表达的意思就是无论是止吐、还是催吐,如果治的不是痈脓,病就治不好。“不可治呕”没说不让用的是止吐法还是催吐法。那就把两种可能性都考虑一下。用催吐法是否能治痈脓呢?治不了,那此法无效。止吐法,本来痈脓吐出来还能排邪,止住了,肯定胃中更加腐败,不是正路。但如果思维转道弯,假设痈脓是痰湿造成的,吐法能治痰湿,痰湿轻了是否能够改善痈脓的病根?还是一催吐,就使胃家的痈脓更加严重、溃烂?到底是哪个意思?历代先辈注家,各有其发挥。有兴趣可以翻开不同注家看看。总之一个意思肯定不会错:得治痈脓,即便是痰湿造成的痈脓,也得痰湿痈脓一起治。至于吃药之后,药本身不是催吐剂,却使得呕吐加重的情况,不用担心,以前讲过。条文说的“夫呕家”就是经常吐的人。痈脓好了之后,经常吐的毛病能不能自愈?自愈是痈脓自愈还是呕吐自愈?条文太简单,没明确表达出来。这种条文可以多角度思考,却不一定非得给出一个标准答案。比如呕家,又胃中长了痈脓,你治了痈脓,同时也治了造成经常呕吐的病因(不管是胃逆、胃热、胃中痰湿、还是胃寒,随着治),吃了药会吐,然后接着吃药、再吐,最后痈脓好了,造成呕吐的病因也好了。考虑到呕吐本身也能排邪。

条文:先呕却渴者,此为欲解。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

这个条文表达了一种情况:先呕,呕吐后开始口渴。言外之意就是之前不口渴,呕完之后知道口渴了,说明阻滞津液运行的那股邪气被清理掉了,被吐出来了,所以称为“欲解”。这显然说的只是一种情况,不能只看表面文字,认为呕吐之后渴了,病就是快好了,不能这么理解,否则就把意思看窄了。后半句“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给出一种病机的可能性,水饮停于心下,就是胃脘部。不管是水饮还是水湿,阻滞了中土,令津液不固,所以口渴,身体发动呕吐。所以是先口渴,后呕吐,呕吐的原因是水饮停于心下胃。还是那句话,看条文不要把意思看窄了。并不是先口渴,后呕吐的一定是水停心下,绝不是这意思。要是有胃热造成呕吐,热也可能口渴,然后吐了,那是热证,不是水停心下。所以看条文要看到条文背后的意思,文字之外的意思,触类旁通的意思。马上下个条文,就对心下有水饮又做了个解释。

条文:呕家本渴,今反不渴者,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跟上面条文的意思基本一样。仅就条文语境来说,只需要理解一个知识点:这个“不渴”有可能是痰湿水饮阻滞了津液输布。津液输布被阻滞了之后,有这么几种情况:一、津液运行的缓慢,因为津液运行的缓慢,水的代谢慢,所以不渴。二、阻滞之后,津液运不过来,缺水,口渴。所以同样是痰湿水饮的阻滞,有的能出现口渴,有的反而出现不渴。同一个病机反而出现两个矛盾的症状,多琢磨一下。比如阳明有热,可以大便干燥;还可以拉稀。再比如四逆汤证,能出现一派怕冷、畏寒,阳气不足的象;有时候也能出现一股虚热。这里面有概率。所以这两条文,一条说的是口渴,“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一个说的是“不渴,心下有支饮”,紧密的联系两个条文,同样或相似的病机,完全相反的外在症状。病机相同,症状却相反,中医难学就在这,如果仅盯着症状,就很麻烦。

条文:问曰:病患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师曰: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

讲过这个条文。伤寒论条文一二二

条文: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为胃反。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关于朝食暮吐,食入即吐的问题,之前的条文讲吐的时候,反复说过。所以这些知识点都是彼此交错的。

条文:寸口脉微而数,微则无气,无气则营虚;营虚则血不足,血不足则胸中冷。

这条没提到呕吐哕,怎么放到这里?看语境表达说的是:上焦气血虚弱的情况,如果有呕吐也是因为气血虚弱的虚吐。治法立刻就能想到:桂枝汤、小建中汤、当归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甚至是桂枝汤里加当归、黄芪。治法很多,看证型决定用什么方法。

条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其病难治。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说明“宿谷不化”,就是根本不消化。脉浮、虚、涩,赶上这种情况,要考虑可能是胃气将绝。如果胃气得以再次运化,那就是能治。还是那句话,不要只看表面文字意思,并不是遇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同时脉浮、涩、虚,就以为是个死证。千万不能这么理解。本条文确实是在治难治的病,有可能出死证的那些,但是临床中见到这样的情况,不一定是死证。如果是死证,一定同时见到死证的其他脉色症证据,而不是仅仅靠着脉浮而涩,又浮又虚,以及“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这些症状就判断出死证,这些症状判断不出来。

条文:病患欲吐者,不可下之。

表面是说:邪气欲从上涌哕吐出,那就先不用下法。背后要表达的意思是,邪气在上,要往下攻下排邪,一路不定会卡在哪块,病情趋于复杂化。还是那句话,不要只看表面意思,这句话的意思绝对不是说,看见病人吐的,就不能用下法。比如,积食患者有可能出现呕吐、拉稀、大便不畅,也有可能出现几天不大便。积食证治好的一个标准就是大便通畅了,那就肯定积食下去了。有时候也会用一些通腑道的方法,虽然积食也有可能呕吐。所以还是那句话,中医的世界没有绝对、百分百的标准。因为咱们这个世界就没有百分百的标准,那是人定出来的,不是大自然定出来的。大自然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有变数。“大衍之数五十,其用四九”,那一就是变数。人活着就是活变数的意义,如果都是定数,人生还有什么价值。这话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遵循定数容易,遵循变数很难。

条文: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祖师爷苦口婆心,从这个条文就能看出来。上个条文刚说要吐的话,不可用下法,这个条文立刻就说有了呕吐腹满,利之即愈。写书的人或老师,最怕学生或读者把自己的话听偏了,但是一定会被听偏,一定有人听偏。这件事无法避免,那只能反复说。同一个情况,以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场景,尝试一遍一遍反复说。还是有问题,你以不同角度说了,听者可能只听了一个角度,没听其他角度。所以当咱们发现别人犯了一些错的时候,不用着急的否定,看是否还有别的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