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呕吐哕篇二

条文:呕而胸满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除了胸满;也有可能出现腹满;也有可能出现腹痛;也有可能出现头痛;也有可能是又腹痛、又头痛、还呕吐;有可能是头疼的极厉害了,引发呕吐;也有可能是呕吐引发头疼。只要是寒证的呕吐,就用这个方子。方中的人参是用党参、东北参、北沙参、太子参哪个替代?看情况。伤寒论中的人参,近乎完美的药性,居然绝种了,很令人费解。

条文: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

半夏泻心汤方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  甘草三两,炙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在伤寒论用来治痞证的条文中出现,实际半夏泻心汤远不止能治痞证。这种寒热燥补,而且是即补气,又补津液,共补的方法,能治很多病。以前讲过,在此不多说了。

条文:干呕而利者,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主之。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方

黄芩三两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半夏半升  生姜三两    大枣二十枚

上六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这方子一看就是个缩水版的半夏泻心汤。对这个方子稍加解构一下,便可清晰了解其功用如何。主要有这么几部分:一是调津液的芍药、甘草、大枣、生姜。当甘草和大枣一起用,再反佐生姜,目的是防止大枣和甘草把补的津液郁滞了,用生姜疏通的力量,把补固的津液得以活化。又加上白芍,显然是更加明确的要滋养津液。加黄芩,说明是有虚热或气分有热。用这么多补固、固养津液;再加上治气分热的药,就明白是津液亏了产生虚热,虚热上逆产生呕吐。条文中还说了下利,一边呕吐一边下利。下利是什么原因?两种可能,一是伤了津液的虚热,扰乱了中土运化而造成的下利。二是正因为下利伤了津液产生了虚热,于是呕吐。无论哪种可能性,只要是这个病机、病因,就用这个法来对治。就是一边补固津液、一边处理津液虚而产生的虚热、一边用半夏降胃气。那你明白此方中的半夏并非以其燥力来治湿、治呕,起的作用就是降胃气,那当然可以用其他药来替代半夏,针对这种情况来降胃气,比如槟榔、砂仁、木香。法是灵活的,择机而用。

条文:诸呕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汤主之。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斤

“诸呕吐,谷不得下”就是各种呕吐,吃不下饭。小半夏汤是治痰饮的。观察一下小半夏汤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中的半夏用量,量差一倍。如果用小半夏汤治痰饮造成的呕吐,用量一升;黄芩加半夏生姜汤中半夏半升。之前反复提过,研究伤寒论和金匮,一定要看方子比例和用量。最初对于药物药量的理解,就是源自于这个比例和药量。

条文:呕吐而病在膈上,后思水者,解,急与之。思水者猪苓散主之。

猪苓散方

猪苓 茯苓 白术各等分

咱们对猪苓汤和其造成的呕吐很熟悉,这里看下猪苓汤和猪苓散有何区别。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猪苓散是小号版的猪苓汤。目前这套课程还没讲到猪苓汤,但是已经不止一次提到过。这节主要还是看猪苓散,没有滑石那种大寒清利水道的药,同时也去掉了泽泻,只保留猪苓,那么利水道、清水道之热的能力就弱了很多。在这个基础上还加了白术,显然是恢复以燥化湿化水的力量。以方测证,一推就知道什么意思了,就不细讲了。条文上说的症状跟猪苓汤也相似,都是因为水气被堵住了。水气被堵住,也分为寒证、热证,翻成大白话就是被热水堵住、还是被凉水堵住。用术语说,猪苓汤是水热互结,五苓散是水寒化结。看寒到什么病位,如果寒到少阴,就用真武汤。此方猪苓散,显然没有特别明显的水热互结或水寒互结,就是水结住了,结于水道。为什么会思水?就想喝水,口渴。还是刚才那个道理,津液运行的通道被水饮、水气给郁滞住了。水道遍布全身,郁滞上焦可能就呕吐、口干、想喝水;郁滞下焦要么可能拉稀,要么可能大便干燥。为什么会出现截然相反矛盾的症状?截住的水身体勉力的往外排,排出去就拉稀,排不出去就大便干燥。

条文: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

四逆汤方

附子一枚,生用  干姜一两半  甘草二两,炙

四逆汤出现的呕症。在伤寒论霍乱篇,也能看到四逆汤证的呕、利、汗。本条四逆汤证的“呕而脉弱,小便复利,身有微热,见厥者难治。四逆汤主之。”是出在伤寒论的厥阴篇。琢磨一下四逆汤的呕吐原理。既然用了四逆汤,肯定是寒吐,可以对比一下吴茱萸汤的寒吐。

条文:呕而发热者,小柴胡汤主之。已讲过。

条文: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

大半夏汤方

半夏二升,洗完用  人参三两  白蜜一升

称之为大半夏汤,就是因为半夏用量很大——两升。人参三两和白蜜,明显看出来有虚症。有明显的虚证,又有明显的胃气不降而上逆,同时半夏用了这么大的量,其燥性也非常确切。那此条文“胃反,呕吐者,大半夏汤主之。”的病机基本就能判断出来了。

条文:食已即吐者,大黄甘草汤主之。

大黄甘草汤方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食已即吐”就知道是腑道不通,胃气不降。胃肠道里面的燥屎下不去,所以吃完东西也下不去,就往上顶。

条文:胃反,吐而渴欲饮水者,茯苓泽泻汤主之。

茯苓泽泻汤方

茯苓半斤 泽泻四两  甘草二两 桂枝二两  白术三两 生姜四两

这个呕吐,一看方子就知道跟水饮、水气有关。而且还有桂枝二两,有温阳化饮的方法在里面。方子一分析,里面有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还有苓桂姜甘汤:加了生姜、泽泻。方子分析的很清楚了,就是苓桂术甘汤合苓桂姜甘汤,再加上利水更强的泽泻。意思就是这个水饮单用苓桂术甘汤化不开,还得加泽泻来加强利水。

文蛤汤,就是麻杏石甘汤里加了生姜和文蛤。之前刚讲过,此处不细说了。

半夏干姜散,之前也讲过。

条文:病患胸中似喘不喘,似呕不呕,似哕不哕,彻心中愦愦然无奈者,生姜半夏汤主之。

生姜半夏汤方

半夏半斤  生姜汁一升

生姜半夏汤治呕,其中生姜配半夏,治水饮、水气的意图很明显。生姜有利水之效;干姜有横散之效,其性温热而横散。干姜配半夏和生姜配半夏的不同也就能明白了。

条文:干呕哕,若手足厥者,橘皮汤主之。

橘皮汤方

橘皮四两  生姜半斤

橘皮是个非常温和的药,化痰理气。此方是个小号版的半夏生姜汤。

条文:哕逆者,橘皮竹茹汤主之。

橘皮竹茹汤方

橘皮二升 竹茹二升 大枣三十枚 生姜半斤 甘草五两  人参一两

之前也讲过。当用竹茹来化痰时,取的就是竹茹药性温和,橘皮药性也温和。再配上生姜、大枣、甘草、人参,其治虚的用意也很明显,所以这是个治虚症的呕吐,再加两个温和化痰理气,化痰湿药的方法。这种方子要是治邪气重证,药劲不够。用来善后,或者治气机闭郁或痰湿这种轻证时候用,而且是以虚证为主。如果没有虚证,后面的生姜、大枣、炙甘草、人参可以不用,单用竹茹和橘皮,属于相对温和的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