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化痰类用药(一)

问:能给串串《伤寒论》中用到祛痰、祛饮的药吗?尤其是力量比较大的祛痰饮的药,如瓜蒌、皂荚、常山、冬瓜子、葶苈子、甘遂、牵牛子。

答:

祛痰药及祛痰方法这个问题挺好。治疗痰的最根本思路主要有这几个:

一、辨别痰的性质和病位

性质:如果稍微偏清、偏稀,就是水份多,这种痰是最好清的。越粘的痰越难清。清痰会变成黏痰,再变成干痰,干痰就更难治。基本分成这三种就可以了:较清的痰、胶着的痰和干痰。干痰就比胶着的还严重。

怎么判断?很简单。

  • 清白痰,这种往往是刚形成的痰。
  • 第二种痰就开始慢慢变得浓稠了,浓稠肯定吐着就费劲。
  • 第三种痰是吐着最难的,特别粘,特别难排出来,要么就像胶似的粘着,要么索性已灼干成块。这种痰要么是因为津液不够,要么是燥热灼为干痰;要么就是这个痰在身体积累的时间太长了。

病位:就是这个痰堵在哪儿。不管是以藏腑论病位,还是以六经分病位。

说到痰,其实医行对痰和湿的概念边界不是那么清晰,有的时候,湿且又是痰,有的时候痰和湿又不一样。也是因为如此,所以咱们看化痰药,很多能除湿的药也能化痰,而几乎所有能化痰的药都能除湿。因为痰的道理就是湿气从无形化有形,从弥散分布到凝聚成团聚,这种局部团聚之后的湿就是痰。

通常一般民众理解的是狭义的痰,就是能咳出来(在肺)、能吐出来的痰(在胃脾三焦)。咱们医家的范围更广泛。如果痰走得更下焦,比如在肠道里,咳不出来,只能从大便排出来痰(便粘),从小便排出(便浊混)。而痰入藏都不容易排出,所以能咳出、吐出、二便出,都算不太坏。汗也能排痰湿,但那并不顺利,因为毛孔腠理不擅长这工作。往往伴随汗症,皮肤病,关节不利等顽疾。

有时咳嗽,感觉痰从气管或从肺里出来的,那是肺的痰。有的痰从嗓子里涌出来的,不是咳出的,那么,痰不是在气管肺里,而是在三焦、胃、脾。所以需要追问患者,痰是从哪儿出来的?是从肺出来的,还是从嗓子里自己涌出来的?问一下,病位不同。

区分病位的方式,就看六经的症状规律,或者藏腑的症状规律。看它伤到了哪一个藏腑的功能,痰堵到哪一经,哪一经功能就异常,这一经主管的功能就失常,功能失常而出现这一经的规律性症状,称之为提纲症状,或是这一藏腑的规律症状。

完整的思维模型架构,是有套路的,不管什么病都往里装。还是那句话,装进去之后再去推演,合理合法推演,依此运用就能治病,这就是好的模型,就是好的医学流派。如果推演完之后一用不灵,那要么是自己的理解问题,要么是理法有问题。理法的问题纠在何处?是对理论的解释不能指导实用?还是实用诊法、治法理解不足?找到问题所在,在理法?在诊断?在治法?就是这三层面相兼容齐头并进。不要某一层面走的太远或太短。

临床用药效果不好的时候,就从这三个大层面提升自己的能力,理、诊、治。三个层面,不能单独学。当彼此支持,相互理解。方可支持实用。理过深,流于空谈。治法学太多,若无理、诊支持,则失于困惑难明。

为什么咱们重理论?因为人终究是一种智商不够的生物,咱们认识世界其实都是把复杂世界化成一个简单模式的思维方式,化繁为简,然后用这简单的模式去套。人都是这样子的思维,无论学什么都是这种思维,这种思维最典型的学问就是数学。不管是西方的数学,还是咱们中国古老的数术,都是同样的思维方式,只不过研究方向不一样,运用方法也不一样。

二、如何治疗不同性质的各种痰

判断痰是浓稠的还是比较清稀的、判断痰的位置堵在哪里后,就可以下手了。如果病情复杂,还要分析一下痰的传变。哪一脏的痰传到哪一脏,或者哪一腑。痰能在病位之间传,病性之间也能相互影响。比如痰能够闭郁气机,气机闭郁会显出的闭郁的症脉色。这样就成了痰和气机都闭郁,一般术语叫痰郁,既有痰又有气郁。痰也经常跟血瘀结,传到血分。因为这种黏黏糊糊的废浊之物、垃圾,走到血脉就污染血脉,所以经常痰会和瘀血并存,称之为痰瘀。

痰产生郁滞后,或早或晚会邪气演进(病性传变),或跟气、或跟热、或跟寒相互结合产生化热或者化寒,这就是热痰或寒痰。这个你要辨清楚。治寒痰、热痰、气郁兼痰,治疗方法不同。理解了病性传变,再理解病位传变就容易了。比如脾的痰能走到心、太阴经的痰能传到他经。当然是六经向浅层传为好转。先建立好病性病位的概念,以后再细说,以后再补充丰富。
只有拿激素催才能速成,咱们不要速成。水磨成功,方是真功。

各种化痰药应该怎么用?什么时候用什么?

诊断其实就是把握它的分类,不管你称之为方证或者证型,皆是分类。咱们中医的分类运用的是天地类象的原理,不是人为分出来的,这种分法是前辈医家观察天地人规律。天地是怎么分的,就遵循这种分类相应于人体。大自然一定会给出相应的药物去制衡,天生一物,必有一物相克。不是科学,但比科学要更加精妙。科学已触及量子层面,或许过几百年,有解释中医的希望。在那之前,科学还跟不上华夏传统学问的步子。

最轻的痰湿,因为主管人体津液、运化、营养、水谷精微的功能失常,这些水和营养暂时堵住了,化出的痰或者湿。凝聚成团称为痰;弥漫称为湿。只是在这个层面的痰湿,你会发现在用药上经常是一样的。气分的,只要把‘气’的功能恢复了,痰就好了,是最轻的。典型的方剂比如特别熟悉的小青龙汤。温柔一点比如:二陈丸,平胃散。

小青龙是偏热、偏燥、偏表的药。有的时候不想要这么燥热的药物,前辈也给留下一些相对和缓的,如二陈丸、平胃散、温胆汤等。

二陈丸、温胆汤和平胃散,治疗痰湿药力是很弱的,都是恢复气分功能。如果已经形成大量有形凝聚的痰,用起来效果就比较慢。相当于不断的强化气分化痰能力,渐渐清除有形。当然此气分化痰湿之法是要学一下的。

问题中提到的“瓜蒌、半夏、常山、皂角”,你可以把它理解成是清洗剂,直接洗痰有形。洗痰术语称为涤痰、祛痰。洗过油腻的碗筷吧?就是这感受。他一定要有正气的支持,不论是阳气还是津液。要不然好不了,后劲不足。就像是只有洗涤精,没有水(津液),没有洗涮动作(阳气),也是洗不干净的。

三、讲讲几种化痰药的作用和不同

瓜蒌、皂荚、常山、冬瓜子、葶苈子、甘遂、牵牛子,说说这些药。

瓜蒌:瓜蒌实就是瓜蒌的果(全瓜蒌),化痰力比较好。瓜蒌仁弱一些,比较温和,久虚的可以考虑用瓜蒌仁(打碎使用)。瓜蒌的主要性质是开散,无论是仁还是果都偏润。这个药基本不伤津液,或者说伤的少,至少不是燥性的,因为他不燥。但实际上清洗脏东西怎么也得用点水,所以他还是会消耗津液的。津液不足,痰湿去不掉的原理,正是如此。咱们中医用理,都是日常可见的理。一点也不玄奥难明。到底怎么变得玄奥难懂的?至少比这公式好懂吧:E=mc2。家庭主妇只要愿意就能把中医学会,却不能用这质能公式种出蘑茹弹。全瓜蒌的力度属于中等,可以治疗胶着的、黏的痰。但是对那种特别黏、干的痰,还是较慢、较间接。得慢慢化,才能化得开。缓法治痰的法也是要学会的。

皂角:特别胶着、难祛的痰,用点皂角。皂角是很强烈的祛痰药物。虽然药力挺猛,其实伤身没想象的那么厉害。因为咱们不会久用、大量用。如果你真的在汤剂里开10克皂角,那股怪味也咽不下去。那味别提多恶心了。所以经常是小量用,一克、两克;要么就是做成丸剂,去对付顽痰。皂角刺也经常用,也是化痰的,还能软坚散结。皂角刺如果用来化痰或者软坚散结,可以放10克~15克到汤剂里。他的味道不那么难闻,比皂角好喝。皂角刺祛痰力也比较强,能治疗那些顽固的痰,胶着的痰。前提是津液要够,津液不够,这些方法要祛痰出来也不容易。刺的形状张邪舞爪的,所以还多一个通行功能。万物类象的思维方式,学中医一定要掌握。反复说津液够不够,其实就是告诉大家一个方法:治痰,经常要给他养点津液,要不久顽痰或许化不出来。

常山:据说也是非常强的祛痰药,但是我从来没用过。因为有毒,有毒的药我都尽量不用,万一弄出点毛病会有麻烦。没经验不讲了。

冬瓜子:冬瓜子是一个很温和的化痰药,如果痰重,想要几服药而脉舌可见,冬瓜子难以办到。所以冬瓜子,如果你自己对它有独到的见解,则用之,否则咱们一般不用。可以把他当成一个平时的小零食来食疗,建议有痰的患者慢慢吃,理论上会有效,至少比保健品可靠。当然,种子的油性能润,辅助一点润性,不失为良策。

葶苈子:葶苈子,既能化痰,也能去湿,还能清热。是一个治疗痰热或者湿热的药。不过葶苈子寒性不强。平台课上说过,如果热痰是郁出来的,光清热是好不了的,清一波会再郁上,这就是葶苈子登场的时候。咱们都是用炒过的,不用生的,生用药劲太大容易伤害正气。艺高人胆大除外。

甘遂:用甘遂来治痰饮,其实就是利水化痰湿的方法。甘遂是清水、化水的药,本质上也不是化痰的。它是通过大量的排水,上吐下泻一通下来,痰也就排出来了。所以他是一个放大水冲洗的套路,把痰水冲下来。

牵牛子:牵牛子偶尔会用一下。我用的黑丑,就是黑的牵牛子,还有白牵牛子。黑色牵牛子更善于攻痰到了下焦,胃肠道这里的痰。尤其到胃肠道,用黑丑正好。黑丑是带有通便性质的祛痰药。如果痰不在下焦,比如痰在中焦、上焦,尤其在上焦,用牵牛子作用就不大。因为黑丑是走大便的。

大致这些药的区别,略微说这些。其实你必须得结合理论才能用得上。否则区别何在,你怎么落实呢?落实在病位,病性上啊。

四、讲讲几种治疗痰和湿的理论方法

咱们在治疗痰的时候,经常会加上一些化湿的药。化湿的方法很多了,以前课上讲过,这里稍微提一下。有:

  • 推动气机,疏风化痰湿。疏风化痰湿里面还得再分出一个小类:破气化痰湿,比喻来说就是淤了给炸开。
  • 活血化痰湿,血脉运行加快了,当然有助于把痰湿排出去。
  • 热量不足(阳虚),需要用扶阳化痰湿的方法增加热量。热量太过(热灼化痰)需要用一些寒凉性的药把热量平一下。还不能平太过,怕寒凉伤脾胃。伤了脾胃,痰湿就彻底排不出去了,没后劲了。
  • 这里面还可以再延伸出来个透热转气、开散化痰湿的方法。其实也可以归类到疏风化痰湿这个大类里面。
  • 还有,燥热化痰湿。肯定是清稀的痰,因为津液不亏。如果津液亏了,慎用,不是不能用,是用错了就越来越伤津、干燥。得补津液,津液足了,才有足够的津液滋润把痰湿泡软,再排出去。清理痰湿得需要干净的津液,否则不好排。

中医有术语:风能胜湿,燥能化湿,扶阳化湿,行气化湿,增水行舟,利水化湿,活血行湿,开散痰湿……专业感十足。那么多治疗痰湿的方法,有没有背后一个简单逻辑?当然有。咱主要说这个简单逻辑:正气的阴阳不够,痰湿就化不掉。正气能分几种,就有几种化痰湿的方法。阳阴能分几种,就有几种辅助化痰湿的方法。痰湿还容易跟各种其它邪气相结合,有几种邪气组合,就有几种化痰湿的方法。

五、从治疗痰和湿气中能总结出什么?

其实无论治什么病,都是这点东西,没有更多新的知识。用文字表达,好像知识一堆似的,仔细一琢磨,再提练精纯,发现就那么点核心知识。

不就是正气和邪气吗?不就是阴和阳吗?只不过病情会复杂化,会传到不同的地方,会跟其他的邪气狼狈为奸。邪气再怎么无限推延,组合变化,最核心的东西还是就那点东西。所以你如果看千变万化,就脑袋疼,学不会,但如果你看他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特别简单,你只需要学会这个宗是怎么推出千变万化的。如果你用这种学习方法论,中医不就挺简单、挺好学的,而且是有趣。盯着千变万化,方书无数,治法无数,流派众多。自古到今,永远学不完的感觉,那就真学不会了。

还有,每个流派的术语都有属于各自特色的表达方式,一旦有所执,就像一张网,就永远爬不出来。所以你要找到源头,最核心的东西。只要你找到核心,再往外推演,就怎么变化都不离其宗。这就是咱们中国学问的特点,一直能找到这个理、这个核心就是宗,然后去推演、运用。其用无穷。道理不空设,法不孤立,没有孤立的法。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Ren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