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解辩证寒热

问:喝酒,吃狗肉会身体燥热,为什么会牙疼?痛风有热为什么会疼?

答:

一、阳虚的两个方向

酒确实是能发出热量,但是这股热很奇怪,它并不抗寒,只是让人觉得不冷。可是如果受凉,那该受寒还是受寒。而且恰恰是因为喝完酒或者吃完羊肉,(狗肉没吃过,没研究过),身体觉得不怕冷了,反而更容易受寒。因为人能觉得冷,是一种自我保护,免受寒邪。对于久寒久瘀,酒倒有点用处,所以入药。不过,食用酒精、勾兑白酒就算了吧。

寒,从两个角度上解释。

  • 第一个角度:三阴寒。三阴寒是这个人把糖分、蛋白质、脂肪转化为热量的转化能力变差了。阴生阳的能力低下。
  • 第二个角度:三阳寒。三阳的寒,基本都是阳气运行、通行的问题,与抗邪或者抗寒等这个升降通行、运行的功能有关系。
  • 所以阳的功能也分两块,之所以这么分,就是学会一种方式:格物致知。格物的主要方法就是区分、对比、联系。

阳虚,到底是生成热量,把食物中的营养变成能量,这个能力变差了?还是往全身输布,运行通行能量的这个能力变差了?这两种治疗方法显然是不同的。第一种,用药是附子、细辛、干姜、白术、党参、人参等等这一类的治法。第二种,应该用柴胡、防风、荆芥、川芎、乌药、枳实等等,这些通行的方法。所以治疗阳虚也是有根本不同方法的。但是细分支不止两种。只是所有的方法都是从这两种交叉组合,或者掺加点别的问题组合而成的,但阳的核心的功能就这两种。

全身阳气都是从有形水谷精微这种阴的状态,把他燃烧分解,这是按西医理解。而创造热量最强的部分,是在肌肉细胞里。所以咱们说的少阴的阳或者三阴的阳,其实就是控制着肌肉,把这些糖分、营养化成热量的这个能力,然后还要让这个热量全身通行。所有关于阳虚的病情,你就朝这两个方向:生成能量和运行能量去考虑,就不会有特别大的偏差。

二、如何辨别真假热

我个人不吃狗肉。现在人已经把狗当宠物养了,宠物在人心里都是陪伴的一个角色,所以渐渐的我也接受不了吃狗肉。虽然我不养狗。我养猫。

思考一下,喝点酒或者吃点狗肉都可以出现热证的疼痛,那羊肉肯定也跑不了。于是,你只需要区分两个问题、两种可能性。

第一种:确实有真的热。那就去找到足够的证据,进一步证实这热需要以寒凉法清除实热,如果不是实热,寒凉久用就会败脾。如果真的有热,就不止牙疼了,会各种热症都特别明确。如果各种热性的症状不是很明确,甚至平时还有点阳气不足的架势,比如受点凉、吃点凉就不舒服,那基本就不是实热。如果有实热,一定会有实热的那些症状和规律。当谨慎。

第二种:不是实热,就只剩两种:要么是虚热,要么是淤热、郁热、瘀热。淤热,之所以称之为淤,是因为它病根在淤为主。虚热也是。最多见的虚热是阴虚化热,这是最直接的。但是当心中有数,阳虚也能化热。而临床上绝大情况的阳虚多见化寒。阳虚也能发热。这种情况确实小概率,就是这个存在的可能性当心中有数。

分类的目的是为了便于你的诊断和治疗。淼叔一直强调这个观点,格物的这种思维方式,并不是为了分而分,而是观察天地规则,人体的自然规则,大自然这么分的,咱们就遵循这么分法,不是人为创建一个学术去给他分开。咱们中医药各个流派都秉持着这样的观念,不管是分六经,还是分藏腑,还是分为卫气营血,还是分什么,这都不是人为分出来的,这是天地本身就有的规律。天地产生这规律,自然会产生这种规律而表现出的现象。

学诊断其实就是补充这些分类区别症象,通过这个现象反推背后造成它的原因。最大概率的病因是哪个,你就先朝这个最大概率的病因去找证据,确定了,基本绝大多数就会治对。有可能会遇见小概率相反的情况,或者例外的情况。这就是难治的,难治原因在分析辩证困难。

这种小概率事件,又有其中一部分是能够让你捕捉到信息把它诊断出来的。但是确实有一部分是无论怎么都捕捉不到信息加以判断的。那个时候只能用排除法,或者复诊的时候,通过前次用药的效果变化来进行一个最后确定。

再说吃羊肉、喝酒、吃狗肉这种热性的东西就牙疼的话,大致现在给出一个可能性较大的判断。因为只有这一个信息是没法确诊的,没有脉,没有舌象。咱们再次强调一定要信息全面,才能确诊。

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经常会有人给我发微信打电话,问这个症状怎么治。我没法治!甚至没法分析,只能告诉他无数种可能性,索性我就不回复了。因为那些无数种可能性,对于学医的人还有用,至少是一种思路。可对于想治病的患者来说,一点用都没有。

中医搞了几千年,有很多方法可以不用了解其原因,也会有效。但是你学的时候就要非常清楚,这些方法是不是治本的招数?是不是只能一时缓解症状,能不能改善整体体质?这些技巧如果是开诊所,就比较重要。陌生医患关系只凭可见效果,因为患者没有能力知道整体体质是否好转,就只能用可见症状改善要求医生,医生只能就范。但如果你学习是为了给自己调理身体,或者给家人调理身体,这些技巧就次要了。

三、针灸可以迅速缓解牙疼

如果吃了热性的东西,立刻牙疼,用针灸怎么治。必须交代前提,这些技巧都是表面解决方案。要根本解决,一是改善饮食作息生活习惯,二是治病求其本。

  • 第一个穴位是合谷穴,大肠经的原穴。
  • 第二个穴位是内庭穴,胃经的荥穴。
  • 第三个穴位是阳池穴,三焦经的原穴。

通过两个荥穴强行的通行阳气解郁。凡是荥穴,都能够加强通行的力量,可以攻邪,可以行气,泄气。《黄帝内经》记载,胃经和大肠经环牙床循行。所以你把大肠经和胃经的穴位都刺上,都是阳明,可以相互配合,解郁,主通行、行气。为什么加三焦经的原穴?原穴相对和缓,可治本藏腑之表里证,主要目的是用一个较为和缓的力量来解除这个瘀。

你可以查一下经脉篇或者经脉图,最好两个一起查。因为有些东西,图表示不出来的可以看文字,文字表示不出来的可以看图。阳明经走下牙床,如果下牙床疼的更明显,可以在太阳经合谷穴做一下手法或者多留针。多留五到十分钟就可以。上牙床疼的更明显,可以在胃经内庭穴多留针。刺三焦经穴位的目的,就是帮着津液和阳气水火通行,水火运转,稍微辅助一下。结的是热,就给点津液。如果结的是寒,就给点热量。经脉本身就能提供热量,也能泻热。

这就是为什么用针灸省事,热证能把热卸掉,寒证能把热量给补充过来,把寒气去掉。就像这种方法,有很多,你得知道它是哪一类的治疗方法。咱们学针灸的主要目的就是弥补汤剂上运用的一些不足之处。比如牙疼,如果吃药,得一两天、三天之后见效,那已经算是很不错的水平。可是,如果你吃药同时给配上针,就很快见效。起一个辅助的功效。

举个例子,昨天有个学生肝有点儿郁,肝郁之后有点化风。脾脉有点郁,那就肝脾郁,造成心肺不足,郁住了通行又不足造成局部结热,眼睛疼。眼睛时不时还发黄。这种病治本就是调肝脾,把肝脾的郁给解了,然后治疗虚,同时把心肺的虚解决了。要治心肺的虚,前提是得治脾虚。如果治标的话。若用汤剂,就是用一些能够入眼睛的药,决明子、菊花之类的方子。可是你加了决明子,它也不一定就特别直线的直奔目的,去进眼睛。药的运行,很多时候不一定会按照医生的规划路线走,身体有其固有状态。如果达不到你想要的那个病灶,怎么办呢?用针。强行把气调过去的意思。

眼科不管什么病,都周围的穴位。如果不好自己操作,就扎大拇指的指关节背面,眼睛反射区。为加强效率最好配上太冲、公孙。这种方法用了之后,很快就见效,眼睛就没那么干了,而且扎上针五到十分钟就会减轻。再配合汤剂。缓急结合,标本结合。

如果是因为藏腑里有问题,造成的眼科毛病,这种治标方法没法彻底治好,回头还犯。或许扎几次就发现没用了。或是,刺就有效,过两天又犯。

以后淼叔会讲针灸,准备用三到五年时间,把所有都讲一遍。咱们使用经脉穴位的方法,学习方法是源自于《灵枢》的那套方法。这个古老的方法好处就是,你把这套框架学会之后,往里套,用了就灵。这个方法就是要准确的理解各经和它各自什么功效,各种穴位分类之后,每一种穴位倾向于完成什么样的工作,它的功能是什么。

你找的这些功能如果记不住,甚至记不住这是什么穴位都不要紧,现查都可以。我经常最不容易记住的就是穴位的名称,已经知道怎么用它,也知道在哪。先明理法,后慢慢记住零散知识点。

四、身体燥热,藏腑虚寒怎么回事?

身体燥热,藏腑虚寒,这种情况还真挺多的。这种病你要是只治里虚寒,燥热有可能阶段性变重,直到里虚寒改善,浮阳得以回归。但因人而异,也可能里寒稍减,浮热很快收回。你要是只治疗燥热,那多会用寒凉药,藏腑会越来越寒,运化力越来越差,这种病算是彻底好不了。也有称外热内寒;或者阳热阴寒,三阳是热的,三阴是寒的;或者上热下寒。

遇见这种病最容易想到的方法就是一边清三阳的热,一边扶在里的阳,治虚寒。这个方法确实可以,只是你一定要辨别清楚,哪一经是寒的,哪一经是热的,要是用错了药会有问题。所以这种方法用起来理论上是对的,但比较考验你的诊断和药物的能力。

所以后世又出现别的方法治这种病。就是不去清热,但是去通行他,加强通行运化力。比如用一些助升降的药,风药、芳香类的药、破淤药,收敛回藏药。但是不用寒凉清热药,因为他为什么会热?就是运转不灵,堵那了,越堵越热。通行和温里共用,然后同时再用温和的药去温补,这个方法可以兼顾胃阳和里寒。可以兼顾表里标本。这个方法是从温病派受的启发。

第一种寒热并用的这种方法。如果他真的是三阴的里虚寒,寒凉药根本治理不好,如果是入脾的就特别治理不好。或者如果在里边的虚寒没好,那就恢复不了运化力,外面那些热就会又堵上,清一波再一波。所以比较合适的方法,应该还是以首治虚寒为主(有虚则缓补)。

第二个结合用温病的方法,较为温和,一边温补,一边通行透转,这个方法稳当。不管是表还是里,都在一点点改善,改善的慢但能看得见,患者就能够治下去。

淼叔的经验是第一种方法治的快,但是不舒服,考验患者信任。于是临床就不得不选择一个次优的方案。

外有燥热内有虚寒,还要鉴别病位。

貌似内有虚寒的症状,比如吃点凉的,肚子就凉,或者肚子不舒服,还可能影响大便,月事期怕冷腹凉等等。这一系列的症状,貌似是影响了三阴的功能,而实际上是属于阳气运转输布这个功能受了影响。阻滞造成阳气运化不畅通,本质上还是阳气通行的问题,其实还是三阳的毛病。有时也会表现类似于三阴的症状或者症状规律。但区别在于,三阴证体质是持续的,三阳证的怕冷似阳虚不顽固。

那这样肯定是有前提的,就是这个患者本身三阴的阳气不是很充足了,三阴阳气很充足的话,不至于运转这点就不太通畅,造成类似症状,他在里面的阳气已略显不够了。因为里阳也得是上下、表里、心肾水火沟通。沟通不畅显出在里阳气不足,这个病本质上还是在三阳。按卫气营血学说,就是治气分。

好在即便你分析不出第三种情况,那么你用第二种情况的方法去治也行。就是一边通行经脉增加疏通力,然后再用一些温和的小药治里虚。只是在理上,咱们知道有第三种情况,只要通阳气就可以。因为大方向正确的情况下,就会有效。大方向正确仍然无效的病,都是沉积久病,以六经分类已经少阴厥阴久伤了。

我很早以前遇见的一位患者,她说怕冷,肚子老凉,月经的时候肚子凉,貌似阳虚寒象,实际上是热被郁住了。还有前几天遇到的一位病人,比正常人怕冷,可他太冷是因为血液运不过来。他是个血瘀、血热、血虚病,使得阳气运达受阻,出现的一系列怕冷症状。这个病用了热药就永远治理不过来了。如果用了吴茱萸、硫磺、附子、肉桂之类,即使其他药开对了,这病也好不了。

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有的老师会强调,方子不要加加减减。对这个观点,咱们的观点是:有利初学,但有失灵活。之所以加了一个药使得药效失效,根本原因还是没把握好诊断,没诊出来或者没把握住药效,治反了。换个说法,就是为了避免加药之后,使得整个方子全都乱了,或者对于这个病无效。那么在你没有彻底明白之前,或者没有把握之前,先不要加加减减,就先使用原方治病,至少前几年先使用原方。这样是最有利于积累经验的。经验足够了,对这个方子非常了解了,就可以先试着加减一味、两味,然后过渡到可以加很多味,哪怕加到原方都看不清楚了,仍然能够确保你的疗效。便不再要求使用原方。所以,世间万物万事,皆有利敝,只能选择取利大于敝。弃敝而求利者,终究利也不可得。当人享有了好处,其坏处也必须同时接受。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Ren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