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调水道之温化水饮,酸收治饮——鼻流清涕和水肿之例

如果清涕并且脉浮,可以用桂枝汤加白芷。这是治鼻涕的常用方法。

如果鼻涕是源自于肺,肺中受寒,脉或浮或不浮。用苓桂五味甘草汤,或者是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加大茯苓的量。也有用小青龙汤的,得看情况。

区别是:如果是肺的里寒,加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方组。如果里寒不重或不是肺寒,流鼻涕是因为水道通调不利,那就不用干姜、半夏、细辛这个方根。用苓桂术甘汤就管用。《金匮要略》另教了一法:苓桂五味甘草汤。即桂枝、五味子、甘草、茯苓。

理论区别就在:以肺寒为主,或有表证,就祛寒;以水道失调泛水饮为主的,就治水。有时候寒和水饮或者水气同时存在,如果你判断不清楚是以寒为主还是以水道失调为主,那就同时一块用。

这源自以前我自己有一次流鼻涕,鼻涕流的非常厉害,小青龙汤不管用,小青龙加附子不管用。脑子突然灵光一现,这是水道泛饮,就用了苓桂五味甘草汤,二十来分钟涕止。当时想法是如果苓桂五味甘草汤不管用,我就加上干姜、半夏、细辛、五味子这个方根。结果是前两天吃小青龙加附子,寒去的差不多了,就是水道还没恢复,津液还流泛在鼻窍,收回即愈。因为寒邪已退,这是将愈之轻症,不治有二天也自愈,所以才会用苓桂五味甘草汤立刻就好了。

其中理解的关键是五味子的治饮功效。酸收治饮。另外还有白芍也常出现在水湿饮证的方中,如真武汤。小青龙则是五味子白芍共用。将流泛于外的津液收回来。如果不收回来,津液流堵于某处,即化水饮湿。

就用刚才的案例讲的更详细些:如果小青龙汤去掉麻黄,也能有效,无效的原因正是麻黄,麻黄桂枝外发津液,五味子白芍又要内收,相互抑制,津液收回受麻黄的制约(其实是麻黄配桂枝,发汗就是发津液)。至于干姜细辛半夏的燥热组合,虽然已经不需要了,但不会造成津液收不来的问题。就此再引伸一下治水湿饮在肌表,有发散法,将水饮发汗清理,也有辅助酸收回津液的方法,如黄芪桂枝苦酒汤。所以治水饮,除了发越外散清利的方法,这个酸收治法也是要掌握的。至少先理解概念,然后再慢慢学会运用。

学习的过程,就是将理论理解转化为实用能力。用的时候不够熟练,想不到,除了练习别无他法。中医术的练习,就是在脑中一遍又一遍的推演。任何一门学问,从理论上到实用,中间都有条沟。先知道怎么能成功,然后再在实践中体会怎么会失败,那就真学会了。

说下苓桂五味甘草汤

茯苓四两,桂枝四两(去皮),甘草三两(炙),五味子半升

茯苓桂枝的组合,用桂枝的热以温化水气,苓桂术甘汤也是这套路。就通调水道来说,加了五味子,就能收引津液。加了麻黄等发散药,就能将水邪外排。

关键只要理解了五味子,这方子就全明白了。五味子是酸,主收引,所以它针对的就是收引收不回来。因为邪气刚去掉,身体一时还没完全调整过来,你帮他一把。如果不帮身体也能过两天自己缓过来,帮一下会快些。所以这个方子为什么在临床中用的很少,就是这个原因,基本是用来收尾,或是轻症的。反倒是条文中后面的几个方子用的非常多:苓甘五味姜辛夏汤等,那些用的特别多。

苓桂术甘汤,白术可以恢复脾正气燥的力量。健脾,是用热量健脾,还是用燥力健脾,还是用风力健脾,治法都有不同。诊断的时候能分得清楚,就能针对性的治疗。当然背后需要有理论来支持。咱们这套框架构架不太用药治理经脉,是我经抉择放弃的,那么缺少的这一环就用针灸补上。针灸治经脉才是直接又干脆。

为什么不直接使用汤剂治理经脉?以前咱们在平台上聊过,因为汤剂是先作用人的藏腑,经藏腑功能,加强了经脉运行。比较间接,它不是直接作用经脉。直接作用经脉的是针和灸,或者刮痧放血罐子推拿等等外治法都可以。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小边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