栀子干姜汤及郁的讲解

问:80条栀子干姜汤,此条文是下有热,应与葛芩连汤鉴别,它是虚烦中寒下利,属于上热中下寒,那这个脉是会表现出怎样来?又是怎样去判断因为伤阳造成的虚热甚至阴虚?主要是凭脉吗?阴虚的脉多数表现为细数,那伤阳会表现成什么样?

伤寒条文:
八0、伤寒,医以丸药大下之,身热不去,微烦者,栀子干姜汤主之。
栀子干姜汤方
栀子十四个(擘) 干姜二两
上二味,以水三升半,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

参考: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80 栀子干姜汤

答:

栀子干姜汤不是上热中下寒,里面的干姜不是用来治中下寒。虽然书上都这么解,但不对。临床验证,如果中下焦有太阴少阴寒证,这个方子不管用,那点干姜根本不足以把太阴少阴寒去掉。由此证明这种解释是不对的。

那干姜在这里有何用?取干姜的开散力,还是治郁。接着就会想到一个问题,如果中焦偏热,还用干姜开散吗?当然不用,而用偏凉的开散。温病所说透热转气的这套方法,栀子豉汤算是经方的一个体现,经方也有这样的方法,但确实远不如温病。这方面祖师爷讲了一个法,但是没有特别详细展开。

至于怎么判断阳虚造成的虚热,我只能在理上告诉你为什么阳虚会化热。这个问题本身是实用层面的,要自己在各种案例及条文去认识,很难说清楚。

大致什么条文能体现?比如补中益气汤可以治中土气虚而造成的发热。四逆汤、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四逆汤加人参,这些方可以治阳虚造成的化热。

阳虚化热:

  • 一种是阳气升起来降不下去,降不下去就盘旋化热。
  • 第二种是阳气为寒气所伤之后,阳气勉力抗邪,化出的热。即是阳受伤后化出的热。
  • 第三种是气虚或者阳虚之后,气机无力运转,郁而化热。
  • 基本就这三种,表现出来的症状错综复杂,要用很多条文,很多医案才能说清楚。所以要自己积累、理解。

问:但是什么证据判断是闭郁?

答:

证据就是脉象、舌象、手象,还有那些症状。

闭郁是什么脉?弦、细、滑而紧、脉快起快落都是闭郁的象。但单靠脉不能完全断定是闭郁,所以要舌象、手象、症状等合参。

举一个例子,只是做联想思维,但一个例子是远远不够解决临床运用的,因为他的分支太纷繁复杂。

比如脉弦。单论脉弦,心脉出现弦是心火偏郁。什么原因造成的心火偏郁?不知道。所以要参照舌象或其他症状。肝脉郁了,跳的很有力,同时见心脉特别有力,那你知道这是木郁化火化热。要解这个热,一方面要散热,一方面还要解木气郁。那木气为何郁滞了呢?是郁造成热?还是热造成郁?还是湿造成的?还是瘀血造成的?还要收集其他的证据,单凭一个脉象是不够的。

发现右手的脾脉郁、肺脉郁,同样方式、同样思路,脾郁也会化热,肺郁也会化热。只不过肺主气,肺郁化热会使得气机不畅,肺思呼吸容易咳嗽。脾主消化饮食,郁了会腹胀、不想吃饭,或者排气会舒服一点,或者大便不畅或者相反的下利。所以说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我说的只是一个线索,你通过脉知道哪里郁,通过症状知道哪里郁,参照舌象、脉色证结合发现他郁的是气?是寒?是痰湿?是热?是瘀血?然后分别找到对应的方法。这是有前提的,前提是你对症状的规律非常了解,寒会出现什么症状,热会出现什么症状,气郁会出现什么症状,瘀血会出现什么症状。那你怎么知道这些脉象、舌象、症状规律呢?除了大量阅读条文,阅读大量医案,别无他途。在阅读的时候带着这些疑问,看到相关的内容,理解的前提下把他记住,反复看。

比如你问郁的症状,去找四逆散、小柴胡、柴胡剂的条文。想通过症状来判断郁是很难的。通过脉象和舌象、面象结合来判断:

  • 脉有点弦,或肝胆脉的异常。
  • 舌边或者舌尖、或者舌头某一块有个苔堵在那。
  • 舌尖、舌边、舌中间有一块苔,还是有边界的,这就是郁。
  • 或者舌头上有小点儿也是郁。
  • 或者面部有一团一团的抟色。
  • 或者舌象就那一块没苔,其他苔正常。
  • 这都是郁。

这些知识都是零散的,要把这些知识在条文、在医案中、在临床中理解了才能用得上。比如你看了二十个郁证的医案,然后总结、理解、整合了,这些知识就变成能力了。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LGF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