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学们在讨论黄芪和人参的区别。其实就是通过这样的问题,来整合你的理论和用法。用法就是你给诊出来,还得会用,不管是用针还是用药。黄芪和人参是药的部分。你的理论一定要和使用兼容起来,如果不兼容的话,解释再好,不能用,那这种解释也流于空谈。反之,如果治法学特别多,特别丰富,一下能背下来好几万症型的方子,要是背后没有一套理论去整合它们,那这些方子遇见了也不会用。但如果你的理论和你的用法是整合的,有一个理论,你就有一个用法。学得再少也能用,所以咱们一直强调的一个方法论就是,理论、诊断和治法三者前进的速度要大致均衡,可能在某段时间理论为先,用理论带领着往前面走。理论稍微往前一点,发展得快一点,但是治法和诊法也不能太落后,也得随之而进。就是三架马车,或者说一架马车由三匹马拉着。这三匹马谁领跑,阶段性的都可以。可能某一阶段你以治法领跑,但理论和诊法也不能落的太后。这么学可能在一开始有点难,但只需要三年,三年之后,你就能深刻体会到它带给你的益处。
咱们肯定是先建立理论。虽然一开始学的理没法用,但也仍然先建立理论,目的是能有个思维的方式。咱都用一个思维诊法和思维治法的方式,尽管这个方式还有很多瑕疵,还有很多不足,还有盲点,也得先有个思维方式,蹒跚前进。
就比如人参和黄芪。从理上讲就是人参可以补五藏的根本。人参的补倾向于少阴,少阴主藏嘛。人参是气药,是补气的药。这是人参跟黄芪的最根本区别。黄芪不能补到根本,但黄芪可以补气的功能。无论在表的,还是在运化的,就在太阳的、还是太阴的。这个功能需要的时候可以用黄芪。黄芪的本质是调动根本来加强功能。功能加强了就可以制造更多的气血津液。有了更多的气血津液才能往里收,才能存老本,才能补固根。这就是先天和后天的区别。
所以,黄芪补的是后天,加强的是后天的运化、卫外固里等这些功能。而人参补的是先天、藏的老本、根气或者说存款。
举个例子帮助理解。所有方剂中,凡是固脱的、要脱散了,都是用人参,而不用黄芪,西洋参都不行,党参也不太行,就得用人参。因为只有人参才能把因为虚而溢散在外的气,固回藏腑的根本,归根。比如四逆汤加人参;参附汤(只附子、人参两味药)。再比如那些跟滋阴药一块用,加人参的。固住它,让它归根用人参。
黄芪就没有这种归根的功效。为了让黄芪能够归根,远公说了个方法:用五味子和防风炮制。说是给穷人治病时可替代人参。这方法咱们不用,因为既然是替代人参,肯定不如人参,否则也不用替代了。而且现在人参也没贵到用不起的地步。买性价比高的残参,救命,或者平时保健、调养小毛病,完全用的起。所以我没实验用黄芪炮制之后替代人参到底有什么效果。
再比如这段时间,我姨老出大汗。身体特别虚弱的人老出汗,这是很糟糕的,有可能再过几步,几个变化就变成不治之症。这种要想拿黄芪补,效果就差很多,就得用人参,而且是有一点人参就管用。但是用黄芪想达到人参的效果,就特别费劲。因为太虚了,虚的收不住就得用人参。
如果虚的是固摄不住,在外的固摄力不足,可以用黄芪,甚至也可以用人参。人参和黄芪在某一些药性上,是有近似的,可以相互替代。比如运化之力不足。脾虚了也会表现为运化力不足,但如果你能确定他真的是太阴病脾虚或者少阴病脾虚。少阴病的脾虚用黄芪就不行,但太阴病的脾虚用黄芪还可以慢慢治,有机会能治好。为什么呢?还是因为根本虚了。
用黄芪补根本的方法是什么呢?黄芪补根本,他的本质是把已经虚了的元气调出来,参与水谷运化,加强后天之本,生成更多的气血津液才有机会收藏到根本。就是先拿出来投资,挣钱了再储存。而人参就直接储蓄了。人参生长期十年、二十年,才有较好的疗效。为什么?生长时间长,缓慢的吸收天地的精华。长十年的外形也是瘦小枯干,甚至长到二十年也没大多少。看它这模样你就能知道它饱受天地之精华,才能起到这个功效,黄芪是做不到的。所以当病人虚到极点,要脱了,人参能救命,黄芪救不了命。
咱们说的人参就是东北参,长了10到20年,被称之为移山参的参。移山参就是在苗圃里育苗,之后到山上去种,相当于人工放养。因为野生自然长的人参,根本吃不起。人参刨出来之后,如果品相好,芦头、须子、身子都特别完好,那一根的价格可能就翻几十倍,上百倍。如果买残参,药效不变,但便宜的多。
接着说四逆人参汤(四逆汤加人参)、参附汤(炮附子加人参)这种治脱症的。当然,乌梅丸也有人参。从这能琢磨出个道理,他实际是少阴病,不是太阴病。如果单纯的太阴病,黄芪也能有效。
咱们怎么定义太阴?太阴主运化,太阴运化这个功能,运化的气不足了,黄芪就能干这事儿。如果不用黄芪,用人参治太阴运化力不足,也可以,只是用法上略做调整。根据淼叔用人参将近二十年的经验,发现有个规律:如果用人参治运化力不足的问题,就是替代黄芪,作为更高质量的黄芪,生用更好。把人参打成粉,泡水里喝或是直接把粉吞服,这样效果会优于煮过的。煮过之后,人参的药力更倾向于入里,往里走。补固的话:量越大,补固的效果越明显。
怎么才能少用点好人参就能补到里?目的是让它入里,不管运化力,补固根气。就说少阴,加点五味子就可以。比如治要脱厥的病,他是因为根气特别虚弱,根气固不住了,那只需要放10克人参,同时再加10克五味子,就把气固住里了。用黄芪加五味子,能不能把气往里固呢?理论上也可以,但我不这么用。不这么用的原因是肯定效率低,我又得花大量时间精力去研究什么样的病人用这个行,什么样的用这个不行。
书上写的东西,咱们真拿来用的时候,是一定得有一个亲身体验的过程。这个很麻烦,得去验证。所谓的经验就是这个东西,知道这些东西会有效,但有多大效,得靠经验。但没经验之前,你也知道会有效,也知道这个方法行不行。有经验了,效果差的招就可以直接放弃不用。效果好的招就是经验。所以经验不会决定你治病有没有效,他只决定你治病的效率高还是低。如果辩证施治用针、用药无效,问题绝对不出在经验上,而是出在理论诊断和治法上,和这三者整合上面。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刘宗杰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