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甲问:黄芩汤治下利,认为是疏泄太过?还是不足?
学生乙:我这样理解,太阳少阳合病,自下利,外有营卫不和,里有少阳郁结,郁而生火,火邪下迫,致下利,是疏泄太过,方中黄芩清少阳之热,白芍敛肝阴,甘草大枣补脾土。
与逍遥散对比,其中无黄芩,柴胡薄荷解肝郁,为疏泄不足,归芍益肝阴,苓术健脾土,病机肝郁脾虚!
答:
“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与黄芩汤”。此条文信息过于简略,几乎无法分析,必须使用以方测证。
黄芩汤方
黄芩三两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芍药、甘草、大枣,方中四分之三是滋养津液的,再配上一味黄芩。所以这个方的功效:热已经不是很强,但是还有点虚弱,伤了津液,津液亏虚,兼有点热。
按条文的说法是太少合并,下利。可是黄芩汤这个方子,没有一般理解中治太阳和少阳的药。如果真正少阳郁热下利,用黄芩汤是解不掉的。
那此方到底是治何种太阳少阳合病下利的?是太少热利主证基本快好了,还剩点尾巴,用来收尾的。比如用葛芩连汤解完之后,热已经不盛了,还有一点,但是有点伤津液。这时候用黄芩汤这种比较平和的药力收一下尾。
还有一种用法是,不管什么病,治到某个阶段,发现有津液亏,还有点虚热,可以用这方子调一下。不一定非得是太少合病,也不一定非得下利,比如大柴胡汤证,把少阳阳明之热攻掉之后,开始下利拉稀或没拉稀,但你就诊出还有点郁热、虚热、余热,但以伤津为主。此时 ,还用大柴胡汤或者承气汤攻,显得力量过猛,就连葛芩连汤都显得有点过猛。这时候就用黄芩汤。
但实际临床,基本都使用这个方子合方。如果太阳病下利,用葛芩连汤。太阳兼少阳病的热,也可以用葛芩连汤。就是太阳阳明少阳三经的热力,都可以是用葛芩连汤。葛芩连汤解完之后,变成黄芩汤,再用黄苓汤。但实际临床,葛芩连证未尽,通常还会再来一副葛芩连汤,而不是用黄芩汤。所谓效不更方嘛。比如发现有明确的少阳证的规律,还下利,还有伤热伤津液的问题,热不是那么重。用不着大承气汤,大柴胡,也不需要葛芩连汤,那可以用小柴胡汤里加白芍多黄芩,这就是咱们的套路及思路。
方子加减变化形成自己的熟悉套路,因为这方子咱们熟悉,在这个方子基础上加减变化。葛芩连汤常用,小柴胡汤加味也常用,大柴胡汤也常用,唯独黄芩汤基本不用。热盛了,它不行;郁的重了,它也不行。有明显太少阳并病,它也解不了。就是收尾的,轻症的,或者阶段性的一边滋阴,一变稍微清虚热,用这个套路加味。
黄芩汤加半夏,再加柴胡,不就是小柴胡加白芍吗?所以,黄芩汤并不是治郁证或热证,他是治那些没有明显的少阳郁证热的轻证,有津液亏,还有点虚热。于是你把这个方法拿到你的体系中,形成这一环节的理法证治。
有很多这样的条文,更多用在理论的理解,真到临床的时候,这些方子基本跳过不用。比如橘皮汤、桂苓五味甘草汤,甘草干姜汤等,我们也不太用单方,基本都是合方用。如果临床遇到寒饮病,病不在表,用的是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所以苓桂五味甘草汤也是这种性质的方子。一般都用苓甘五味姜辛夏汤来处理这个问题,没好的话再来一付。而不是说,一看寒去掉了,水饮也去掉了,就差点水饮收不回来,还就差一点阳气不够,选择苓桂五味甘草汤,当然是理论上最对证的,不大不小力度正合适。但就如刚说的葛芩连汤证,一付两付明显见好了,还剩点津液亏、虚热,咱们习惯上也再来一付葛芩连汤,而不是大小正合适的黄芩汤。套路,全都是满满的套路。因为用使用熟悉啊。
黄芩汤原方案例很少,你会发现很难搜到。咱们在学一个条文的时候,搜索大量的案例,才能知道这个方子的拓展运用和具体运用。此方搜索后,同行也基本都用合方。
再讲一点,关于津液亏,还有血亏,肾水亏。不同层面的阴虚,所化成的虚热都不同。黄芩汤只适合三阳病、太阴病的轻症。重症久症都三阴证不行,他都不能津液回头。
那如果进入三阴,太阴少阴?推荐石斛。石斛能够滋阴清热,它的清热力量不强,清热的功效其实体现在养阴上,阴足了,因为阴虚造成的虚热就退了。石斛治三阴阴虚通吃,但太贵了。给患者省钱的治法,就考验你的功力。
- 如果阴虚热影响的是肺,咱们用的是麦冬或者天冬。
- 如果肾有热,肾阴虚造成的肾热。用生地黄,有些清热功效,但是不强,肾热重用滑石,车前子也能清肾热。
- 肾主水,利一下水,把肾热利掉就行。用那些有寒凉性的利水药,一边利掉,用地黄把肾阴虚补起来。多数从小便走,很个别的用了利水剂却拉稀的,那肯定是患者已经肠间有水了。
如果是阴虚化成的热,热势很盛,那先把热清掉,用一些清热比较强的药。虚热本来不用寒凉清热法,但虚热重了能结成强势,化为实热的破坏性,那只能清掉了,但不可久用,久用必伤脾,热一退,就得养阴,阴足了,不再生虚热。如果热跟瘀血、痰湿结一块,那就更难治了。每多一道邪气,拆解起来难度就越大。有形的比无形的难治。核心的比外围的难治。久病比新病难治。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专治眩晕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