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阴阳观

咱们中国人用阴阳来概括世间万物的对立关系。阴阳是一种对立关系,而不是一个特定的指向。比如它并不是指向某种能量或物质,至少不是单独的指向某种能量。能量当然也可以分阴阳,万物皆可分阴阳,无论有形的层面还是无形的层面。所以当咱们说到阴阳的时候,是一个非常泛意的概念,它更多的意思是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生助的一种关系。

咱们医家,有时为了表达方便、省事,说阴虚、阳虚。其实仅仅是泛称,远远未到把问题说到针对治疗的层面上。比如说阳虚,你至少要分出阳的哪个层面虚?是气、是热、是风还是燥?还有病位,哪虚啊?分析出哪虚,哪的什么虚,才是初步可施治虚。然后还要进一步追查,虚中还有没有掺杂其他问题。或者这个虚是不是根本?是根本虚了,还是功能弱了?治法又不一样。用六经就是哪一经的虚?到底是别的病造成的虚,还是虚造成别的病。这些关系捋出来之后,才能真正治病。

咱们用各种方式去解释阴和阳。有很多解释!但是每一种解释都是为了去理解阴阳的对立关系,而不是指向一个标准答案。其实没有标准答案,因为每一种解释,只是在某一个角度解释,只是一个适用条件的阐述。

临床医学对于阴阳的解释和运用,肯定要把它窄意化、狭窄化。因为阴阳是统指万物,万物的这种解释用来治病太宽泛。所以咱们通常会做一个窄化的理解和定义。

阴阳化四象,四象代表东南西北、生长收藏、升降出入。东南西北的运行一定不离中央就变成了五方。春夏秋冬的变化一定会形成一个中气,那就是四气化生成五气。五气运行起来了,就以五行来表达。五行落在人体上,则是通过藏腑的功能来运用。这时候咱们选择直接解释藏腑功能,不太用五行这个概念。因为五行这个概念,解释起来还是过于含义宽泛。

同时,咱们的祖师爷和前辈们发现,藏腑之间的作用关系,它会某几个藏腑完成一个核心功能。这种核心功能之所以称之为核心功能,就是因为可以化繁为简,以简驭繁的运用它。然后就衍生出了六经体系。

六经体系总结的太精彩了,乃至于近代,像胡老(胡希恕)索性抛弃了藏腑学说,直接用六经。这也间接表现了,中医的流派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分出来的。其实无论什么流派都是不同角度的思维,不同角度的观察。

朱丹溪常说“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后世的理解认为,阳常有余是偏热的多,就应该没事多清热,这就是片面的理解。平台课上说过咱们的理解,其实阳常有余是一种常态,人就应该阳的功能(阳气)比阴的功能表现的要强一点,更旺盛那么一点点。因为阳本来就是一种外向的、积极的、活跃的一种能量状态。而阴是内敛的、安静的、保守的能量状态。例如,两个人体重一样,身高一样,性别一样,什么都一样。往那一站,一个性格内向,一个性格外向。那一定性格外向的更能折腾呀。即使两个人的学历、体力、智力都一样,只是性格不一样,那永远显得外向的那个人更积极,貌似更有成绩。而内向的那个好像能力更差一点,因为他不善于表达呀。阴的特点就是这样。所以当阴阳平衡的时候,实力一样的时候,也显得阳偏盛。但别忘了,还有一句话:阳不可久,阴不可守。

另外一个证据,就是看号脉。平脉,健康的脉,也是寸脉大于关脉,关脉大于尺脉。因为尺脉是一种收藏、内敛的阴的体现。而两寸则是阳的活跃体现。平脉,健康的脉都是寸大于尺,所以阳常有余是常态不是病态。但是阳太多了,那就是病态。

这个观念可以直接指导临床。有些病的时候,为了让他的气机升降运化能力比较旺盛,能够消化吸收生成气血津液,要把它调到阳比阴更强一点的状态。这个状态更有利于恢复。这当然指的是久虚证,小毛病不在此列,三阳证不用考虑这个。但是另外一种情况,如果阳比阴大得多了,那对身体就是一种不断的消耗。阴比阳大的多了,那身体就处于一种压制机能的状态。

所以阴阳这两个字简直就是无所不包,放在任何地方都可以用这两个词,而且又不会有太大的偏差。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就是话怎么说都能说圆。但这就给理解造成了困难,它的意义无穷无尽。所以咱们一开始的时候,先不用刻意给阴阳做一个确定的定义。随着你的理解,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对阴阳的理解会不断加深。一开始不太理解阴阳是什么意思,不用太纠结。所以说咱们的理论体系是六经、藏腑、一气周流,而没有用阴阳、五行的这种方式。因为高度概括的这种理念在具体用的细节上会比较困难。而你把这个理论归结到六经、藏腑、一气周流的时候,就足以细致到临床运用了。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刘宗杰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