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六经发病所犯哪一藏腑,影响了哪一藏腑的什么功能,而表现出的什么病情规律,何法治,这套思维模型。
简称:六经所犯何藏腑模型。
讲理之前先看个医案,因为如果没有具体的落实在实用上,理都是空泛难明的。而咱们做学问的方法又是以理驭法,于是这就成了咱们这套学习方法必须要跨过的困难,只要跨过去了,后面就一片坦途,直到十年、八年之后你遇见真正的瓶颈。真正的瓶颈指的是用大脑的思维能力来看病的医学方法。咱们现在都是用大脑看病的,通过思考来诊断,没有感受患者疾病的能力,因为没有修炼过。
先看案例,是哪条文意思?然后咱们再通过理去解他,用“六经所犯何藏腑”的这套思维模型来解。把理放最后讲,以免讲理会觉得模模糊糊,特别空泛。
大家留意把平台课上小柴胡和柴胡证的条文搜索的所有课程都听一遍。这几节我都是用“六经所犯藏腑”的这套思维模型来讲的,也是一个简单模型。
模型简单,肯定不如复杂的思维体系更广泛更细致,解释也没那么深入。但有一个好处,就是相对简单好学。理法体系完整、深刻,不好学也麻烦。这也是最近学员给的一个建议。咱们先讲简单模型,然后过度到我真正最想讲的,脉色症三参求证的体系。这套体系我用了将近20年整理出来,但是直接讲这个体系,会觉得很难,像拳打棉花。所以,从简单的开始:六经所犯何藏。
这个案例是今早我刚治的:小儿咳
- 症:偶咳 症状不重 夜较重
- 舌:舌薄白,无点 舌尖略红 鲜亮色
- 脉:肝弦 脾滑 心肺略弱 整体和均。
案例信息:2岁小儿咳嗽
症:偶咳,症状不重,流点鼻涕,夜晚稍重。
色:苔薄白,无点。说明郁的不重。舌尖颜色鲜亮,略红(不是深红)。也说明郁的不重。舌头不厚说明无积食
脉:肝脉弦,脾脉滑,心肺略弱,整体和均。
小儿号脉用一根手指即可,放寸口部位,顺着三关前后滚动手指,寸关尺就都能摸到。这个小孩的脉很均匀调和,没大病,本应如此。基本确定是很轻的病。
分析思路:
左手肝脉弦,再加舌尖颜色鲜亮。这两象的脉舌合参,知道是少阳郁证,要用柴胡剂。
脾脉滑,再加上有点流鼻涕,有点咳嗽。这是少阳证的郁滞郁出了一些痰湿,影响了肺和肺窍,肺窍流鼻涕,肺偶尔咳一下,又不是很严重。
两寸偏弱。左手的肝脉郁滞和右手脾脉滑的困滞,多少影响一点上焦的气。上焦气弱就是太阳卫气弱。但是没有任何关于太阳证的脉、症状。没有怕冷、发烧、恶寒、汗出、无汗,所以太阳只是弱点,不是病。那么只需要解少阳的郁滞,产生了一些痰湿。
有点鼻涕,痰湿,对应的脾脉滑。只要解这个问题就行。
治法已经出来了。既然是少阳郁滞产生的这些问题,肯定小柴胡得用上,而小柴胡本身解痰湿的力量不强,所以稍微加一点辛温开散化痰湿的药即可,比如杏仁、厚朴、苍术。流那点清鼻涕,加点白芷。这样就可以把这个病治好。
厚朴、苍术、白芷都是温、散、辛化痰、化湿的套路。加点苍术温窍化温,不加白芷都可以。有咳嗽加点杏仁宣肺,不加杏仁也可以。如果不用汤剂,用成药,有现成的小柴胡颗粒加平胃散或小柴胡颗粒加二陈丸,或者小柴胡颗粒加通宣理肺丸。只要在方中体现了疏解少阳的同时,化散一下痰湿,病就好了。本来就没多大病。
咱们的模型是怎么嵌入的?看图:
上面说的那么多,画为图就那么简单,所以我总鼓励大家多画图。一张图所表现的信息,远比文字所表达的更清晰。图中能构建起结构,而文字是一个字挨着一个字,本身没有结构,结构得自己在脑子里给构建出来。如果不在脑子里做这个工作,知识永远是知识,不能化为能力。
此图清晰的表达出了是少阳郁证,郁证犯了脾、犯了肺。什么性质的邪气?除了郁证外,还郁出了痰湿,所以表现为郁在肺而咳,痰湿在肺,所以鼻流清涕。郁出了湿,湿犯了脾,所以脾脉是滑的,同时脾脉滑也跟清涕有关,水饮代谢不开了,也是土治水的功能。
怎么知道是少阳证?肝脉弦,舌尖颜色鲜红,晚上咳嗽稍微加重。夜间加重的咳嗽规律,可能是少阳,这个知识点记住。咱们平常辩证,就是通过高概率对应性的知识点去做为线索的,必须记住,不记住没法推理线索。
肺脉弱,也是因为少阳和太阴郁住了,少阳气机郁住了,郁传脾,脾生痰湿之郁,郁住后显得正气不足而出现肺脉弱。这个肺脉弱是没必要加黄芪补气的,郁解了之后,自然就恢复功能。毕竟这是一个非常轻浅的毛病,本身不可能真正肺气虚。再加上对于孩子来说,藏腑本来就不如成年人强壮,所以孩子先天就是有点虚的,这不算病。
用咱们的框架来表达就是少阳郁证犯了肺,所以肺气虚了,肺有痰湿,流鼻涕、咳嗽。犯了脾,所以脾脉是滑的。
怎么知道是少阳郁证?左手关脉弦,舌尖鲜红。表现为舌尖是郁证。舌尖不是一定对应心脏。郁证也会表现在舌尖、舌两边的规律。再加上晚上咳嗽加重,这是三象合参,一个脉,一个舌象,一个症状,脉色症三参之下,就肯定能确诊了。
- 如果只出现了肝弦,不能确定是少阳郁证,只能说可能是。
- 舌尖红,有可能是。
- 夜咳加重,有可能是。
- 单一症状、单一脉象、单一舌象是不能确诊的,但是脉色症结合起来,就是百分百确诊。这张图就是思维模型的一个体现。
看下张图,就是抽象化、概念化的表达。
- 六经什么病位?少阳。
- 六经什么病性?郁证为主。兼痰温
- 犯了何藏腑?肺、脾。
- 犯了肺什么症状?咳嗽。
- 犯了脾什么脉?右关滑。
- 少阳郁证什么舌象?舌尖鲜红,肝脉弦。
- 什么病性?少阳郁证的郁是病性或病气。郁证传到肺,影响了肺的功能,影响了肺宣布气机的功能,所以咳嗽。是痰饮造成的咳嗽,病气、病性属痰饮。
- 犯了脾什么病性?什么病气?湿
- 郁证化湿,所以表现在脉是右关滑。因为是轻证,没有明显的舌苔,没有脾上明显的症状。如果是重证就会有相应的症状表现出来。
换了张图还是这个意思。通过这个案例、这张图来理解六经何证犯了何藏腑的什么功能,理解这个思维,就容易多了。
翻下伤寒论的原条文,条文在平台课的柴胡证和柴胡证条文搜索上都讲了。
小柴胡汤条文:
九六、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鞕,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看条文的时候,留意一个字:“或”咳者。读条文的时候很容易把这个“或”字忽略。忽略了就忘了原来小柴胡汤也能治咳嗽。除了这一个字之外,其他的症状表达都是少阳病,比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这两个症状不用说了。“嘿嘿不欲饮食”犯胃的症状,很多小柴胡汤的条文说的都是犯胃的症状。平台课上都细讲过,这里就不多说了。后面还有条文提到了“与柴胡汤,后必下重”,“下重”指的是大便没排完的感觉。这说明少阳证犯了肠道,而且走的接近大肠头、肛门那里。研究伤寒论的时候,每个字都要细细品味,不能飘过,因为伤寒论就是一大本临床书,上面讲的每一个字、每一个症状,临床上都会遇见。好几千字呢,每字早就不止千金价值了,这1800年救了多少人。
如果使用这套模型,必须掌握六经的基本知识:六经发病的症状规律,还有补充的症状规律。原书的症状规律不够,得补充,怎么补充?得知道六经本来的功能是什么,平台课上讲过,群里也讲过,在这简单的重复一遍:
- 太阳功能:卫外固里
- 阳明功能:加热腐熟传导水谷
- 少阳功能:枢机、运转、传输
- 太阴功能:运化。运化水谷津液、气血精微,还得把垃圾排出去,什么都得管
- 少阴功能:主藏。藏的目的是藏而待发,所以藏和发两头的功能,少阴要管。
- 厥阴功能:升到极处得降,降到极处得升,藏到极处要升发,升发到极处得能回头。阴阳交接、阴阳转换的功能是厥阴的功能。
如果暂时还不能深刻的理解,以后慢慢品味。不是一二年能琢磨明白的。因为最后都得落实到实用诊治,才能真正的理解,一开始把他强行背下。
医者门径,一开始学六经、藏腑、五行、气血津液、正邪虚实,学了一辈子还是这些东西,只不过有了更强的诊断治疗能力,有了更多的经验,有了从细微处度查生死的能力。初学只要大概知道什么意思,然后逐渐弥补添加这个框架,不断强化自己的诊治能力。
六经,把哪一经的症状规律、哪种邪气犯哪一经,会表现什么样的规律,都强行记下来。条文上都有,慢慢研究。
明了藏腑的基本功能,藏腑各功能及病态时规律,很多,慢慢学。咱们在平台课上反复说这些,都散布在条文或医案,这次整合起来说。既深入条文案例细节学习,同时又能跳出来在框架上思考,既能走入细节,又能离远了看,去整合框架。宏观整体和微观细节两方面的功夫都得下足。
简单的总结一下藏腑阴阳功能:
肾:肾阴管收藏,收藏不足就会外越。收藏有阴就有阳,肾阳能收藏得肾阴足,保存是为了随后升发起来要用。
肝:阳的功能是木气主升发。所以肝阳的功能就是升发,发病可能太过和不足。太过和不足可以是邪气太过,咱们称之为实证造成的;也有可能是正气太虚,由虚证造成的,比如肝气特别弱的话,无力升发,也会造成升发无力而表现一种貌似郁证,实际是因为力量不够升发。问题不是出在邪气被闭郁住了,是因为正气升发不足郁住了,就像该运输出去的东西运不出去,不可当实证治。
肾也是如此。实证太过和虚证不足都有可能造成肾阳虚或肾阴虚。
心也是。心阳主要表现为心火,心阴主要表现为心血。心火太盛则热,会表现为一切热证。具体什么症状,在看书过程中自己去整理。明白这个道理,整理起来并不困难。比如心火旺了,火旺烧水,把津液烧了肯定渴。火旺烧心,肯定烦。烧肺,烧脾,烧肾。自己想,不难。
所以心、肝、肾,太过和不足,阴太过和阴不足,是正气太弱还是邪气太过,都有可能造成疾病。比如刚才说的肾阳,肾阳如果太弱,阳弱了阴就盛,阴盛时间长了就形成阴寒之邪的停留。阴寒之邪太多就是实证,阴太过了。当正气的肾阳虚造成了肾阴邪太过,化为阴邪实证。十二藏腑都是此理。
五藏只是因为各自工作属性不同,所以表现为脉色症规律不一样,但是本质的内核没区别。比如,如果心火、心的阳气不够,就无力往全身送出供应热量。血流的慢了,火力还不够了,那不就形成瘀血了吗,所以心的虚证,血分的虚证就容易瘀血。心的实证,火太盛了,不断的灼烧心血,乃至于按照藏腑之间传变,火就得烧脾、烧肺,那就是实证,热太过。热盛则伤阴,根据各人身体素质不一样,看伤的哪不一样。
肺的阴表现为肺家津液,肺的阳表现为肺气。肺主要就是这阴阳二功能,阳:宣布气机。阴:宣布津液。
脾的阳表现为脾的运化力,脾的阴表现为水谷精微的营养,运输出营养肯定得津血液够。只有津液够才能把这些营养运转输布,还得有足够阳气,才能有动力把这些气血津液、水谷精微营养往全身运化,所以脾病最复杂。
只要明白这个道理了,再去看条文,看医书,都可以把知识整合起来。
今天讲这个案例,脾脉滑,好像是脾的邪气过盛,湿气盛,是湿邪,脾生肺,湿影响了脾的同时也影响了肺,所以流鼻涕,咳嗽,咳嗽还带点痰音,但不严重。所以开的方子是小柴胡加平胃散或小柴胡加二陈丸或小柴胡加通宣理肺丸。如果用加平胃散或二陈丸,不是明显治肺的,可是把少阳的郁解了,把郁出的湿解了,肺的痰也就没了。
这个模型的核心本意是六经学说,一个更加细腻的藏腑分类。倒过来说也可以,就是给藏腑学说一个六经框架。如果没有这种六经框架的构建,只从藏腑学说,容易把病情理解为肝郁、脾湿、肺痰,这么说也不能说错,但是病有深浅,这个案例说的是一个很浅的病,怎么表达这个深浅?必须有一个表达深浅的概念,于是用六经,三阴三阳表达深浅,或者用卫气营血,卫与气偏于能量,营与血偏于物质。不管怎么表达,得有一个深浅的结构构建,否则只用藏腑学说,永远是在一个平面上,缺乏立体层次。这个案例只是个少阳病,是个很轻的病,很有可能换个岁数大的人或久病的人,是太阴病,太阴病也可能出现这种脉,也可能出现这种藏腑关系,但却是更深层的太阴病,甚至是少阴病、厥阴病。
在治法上就可以体现出这种深浅层次的不同,病浅了用深层次的药,效果差。反过来,病深了用浅层次的药,可能治不好或减效。
比如一个太阳伤寒证,需要用桂枝的,不管是桂枝汤还是麻黄汤,这时候用四逆汤,少阴法治,那基本不太会有效。如果赶上先天体质阴虚的,可能还会治坏。六经就给了非常好的深浅框架。
同理,如果只用六经,不用藏腑会如何?像这个小柴胡汤证的郁证,犯了肺,犯了脾造成痰湿咳嗽,如果没有藏腑学说理论构建,怎么理解小柴胡汤证出现的痰湿咳嗽?貌似是影响了肺的功能,难不成肺属少阳?是不是会有一个这样的思维困顿。解释不通,肺怎么能属少阳?麻黄汤证的咳嗽怎么能属太阳?少阳证的喜呕不受吃饭,犯胃脾,胃脾怎么能是少阳?桂枝汤怎么一会治太阳病,一会儿又能治太阴病呢?就想不通这些道理。六经少了藏腑就想不通这些道理,解释会有盲点。这就是为什么咱们要把六经结合藏腑,或者藏腑结合六经。
现在的简思维模型,这是以六经为主,结合一些藏腑辅,这个好学。如果以藏腑为主,结合六经,临床应用范围更广,更加细腻,但是难学。先学简单的初级版,慢慢进化成藏腑六经一气周流的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