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得了流感,出现发热、恶寒、头疼、肌肉酸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舌苔白腻、脉浮滑等症状。纠结用什么方?可不可以用麻黄?用经方时方那个比较好?
答:
这个流感症状就是照书得病——葛根汤证。如果汗多就不用麻黄,如果汗少就可以原方使用葛根汤。不过咱们有一些加强临床疗效的小经验,比如腹泻等肠胃的症状如果很严重的话,就在葛根汤里加藿香正气水。
关于用不用麻黄。有汗不用麻黄,是简单的通过症状来解释的方式,这种解释方式不够通透。但是临床中遵循不疑,也不至于犯错,可以避免犯大错。其实更核心的解释就是,是否需要宣散表气或者宣散肺气,来决定是否使用麻黄。反过来说就是,用了麻黄宣散表或宣散肺,会不会伤到这个人,来决定是否用麻黄。
小青龙汤证有的时候就会出现寒证。如果你判断小青龙汤的寒是闭郁证,就可以用带麻黄的小青龙汤。因为有的时候,出汗并不是凑理开泄,或者凑理不固,而是身体在排湿。这个人如果气血充足,不怕丧失津液,加上麻黄可以让他快点排湿,病就好的快。但不加麻黄也行,让身体自己慢慢排湿。就是不主动宣散表,只用一些除湿、化湿、行湿的方法。这就是处理方法可以灵活选择。所以真到治法的时候反而简单了。
像这种情况,用麻黄、少用麻黄、或者不用麻黄,这三个方法都可以。只要他元气、津液阳气够足,主要是津液够足,表有湿出现的寒证,加麻黄使劲排汗,表湿去的就快。
如果遇到那种必须得开表、散表,可是用了麻黄又怕伤心肺,伤到体表津液,怎么办呢?用苏叶来替代。如果用了苏叶发现力量不够,就用香薷来替代,这就是后手。治一个病,要留一到两个后手嘛。因为它会变化,每个人情况不一样。
比如,桂枝芍药知母汤,如果有汗、或者汗多、或者表特别虚,那里面的麻黄就减量或去掉。可是又想开表,那就用苏叶、桑叶或者香薷这些药替代。
所以大致总结一下,咱们一开始学的时候,可以认为有汗就不可以用麻黄。但是五到七年后,当你的理论和诊断进一步加深之后,你再理解麻黄就是,用麻黄是因为要帮助他宣散肺或者开表,这时候你就可以用麻黄。只要扛得住就用,扛不住就不能用。至于有汗还是无汗,就不是核心的思维了。有可能有汗的时候,还用麻黄。也有可能无汗的时候,不用麻黄,就是无汗的时候,貌似该用麻黄了,但不用,因为发现他伤津液了。阳气也不够,津液也不够,不能再耗散了,那就不用。
药物有千万种,穴位相对少,常用的就更少,那使用什么手段去调整身体的偏呢?特别灵活,不管是时方还是经方。还在争论时方、经方谁优谁劣的,一定是在理上没弄明白。理论和诊断弄明白之后,实验一下就会知道,无论时方、经方、还是随手开一个方子,都有效。说经方比时方好的,一定是他掌握了使用经方的理路,但是没掌握时方的理路,他用时方效果不好。说时方比经方好的,也是这个道理。所以咱们不用时方经方这种分类。这种分类是近20年才有的分类模式。所以在咱们看方并不是时方好,还是经方好,还是那个流派好。而是你能把它准确的运用,他就好。致于不能准确运用带来不好用,毛病出在咱们身上,不是学术的问题。
在路径选择上,你当然可以使用伤寒方为主,或者选用某一类的治法为主,这都没问题。只要这套方法用的熟练,有丰富的经验了,那就用它就可以。这需要你清楚所用的每一味药材的属性、性味、功效。清楚用在什么时候,纠什么偏是合适的。在什么时候你纠偏的同时会给别的地方造成一个麻烦,这个麻烦你要能控制住。就是取其利的时候,你一定有办法处理这个弊。因为每味药都是有偏性的。如果是这样理解,你就掌握了一个药或者一个方的用法,就是你一定知道了它的弊之所在,并且还能与之处理,就可以了。
比如,咱么用附子治病。附子能祛寒,通行十二经的热量(阳热之力)。但咱们清楚的知道,当一个人病到太阴重证,开始往少阴过度,或者已经变成少阴证厥阴证的时候,附子久用,如果用在已经有伤阴的人身上,会加剧伤阴。那你就得有办法,既用附子又不伤阴。最好还能做到用附子扶阳的同时,阳能生阴。那就算会使用这些附子剂了。所以真正火神派的通达者,不是会写附子这两个字,而是知道以阳生阴、以阳引阴的方法,那才是真正掌握火神派了。不管什么病直接就开热药,那只是学到个皮毛。再比如寒凉派,用寒凉药而不伤脾胃(寒凉滞脾、寒凉伤脾阳)、不伤脾阳。做到这一步,就算是把寒凉派学会了。如果伤了脾阳,肯定是病貌似好了(症状下去了),但胃口没以前好了。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刘宗杰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