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老师建议用五积散丸药攻邪。五积散里多温燥通行的药,对于案例中这个痰湿化热的舌苔是否适宜?还是用丸药,即使有偏性也可以给身体纠偏的空间?
答:
这个问题核心要问的是:当某个患者已经出现津液不足的问题,再使用偏温、偏燥的药会不会进一步伤津液,乃至于因为伤了津液导致疾病无法治愈和邪气无法祛除。
正气是根本,正气弱就无力攻邪,即便用了祛除邪气的药物,少了正气的支持,治疗效果也不佳。临床治疗虚实夹杂的疾病的时候,这个问题一定要考虑到,不考虑,病就治不好。临床表现是一用补法就瘀,一用攻邪就虚。
咱们仍然先讲道理,道理明白了,用道理去指导使用就容易理解。六经学说是个好体系,因为可以很好地帮咱们解决这个问题。如果用其他的,比如单用藏腑学说体系,解决起来就费劲了。所以咱们说一定要六经学说或者卫气营血体系结合藏腑学说体系,才不会出现刚才所说的问题。
就六经而言,如果一个病已经发展到少阴,假如是少阴阴虚。少阴主藏,身体必须藏一些老本儿。就阴而言,身体要么藏的是津液(水分),要么藏的是血。
还有津液和肾水的区别,咱们借这个机会来梳理下,平台课讲过。这些概念明确后,才能理解我后面所说的。
肾水和津液有什么区别?从物理解剖层面来看,都是水分没有区别。区别在于,津液是已经被气化的,正在使用,可以立刻使用的水分,里面充满了能量和活力可以往全身运输。肾水是已经准备好,储存等着可以随时使用,但还没被气化的水,存在的形式一定是坎卦的形式。
坎卦,外面两个阴爻,中间一个阳爻。卦就是,象摆在眼前,谓之卦。肾水就是这个状态:在水中藏着真阳。当然这是为了表达方便,实际上你也可以把它理解成是充满了能量的这些水。因为充满了能量,所以可以随时把它气化。气化之后就是津液了,气化之前他存着能量。
那这些能量是怎么存的呢?不可能是身体时时刻刻有一个丹田,里面燃了一团熊熊烈火,那是神怪小说里说的。真阳是人体能够随时把碳水化合物、糖、蛋白质、脂肪等,燃烧化为热量的这个能力,这个能力称为真阳。或者说是能够把储存的有形的这些物质,在需要的时候迅速转化为能量的这个能力称之为真阳。并不是真的有一团火藏着。人体只需要维持着稳定的温度就可以,不需要那么多火,火多了就是热证。
人体在转化热量的时候,会有主动失控和被动失控。主动的失控,肯定是为了攻邪,有寒邪,所以身体发出热量。比如受寒之后的发热。以前说过,这种热是不能清的,清掉的话,受的寒怎么办?
被动的失控,就是病态的发热,比如阳明证,比如外感的某种热邪,像非典。非典就是一种病态的,不断把身体潜藏的这种能量转化为热量,然后把人烧出毛病。先烧肺,再烧心肾,之后这人就有生命危险了。所以得非典的病人,越是转化热量效率高的人,越容易得病、容易死,反倒是转化热能能力比较差的人,就是岁数大的人,反而死亡率没有年轻人高。用中医的术语讲,就是藏的阴充足的人,得了这种急性的热证,不容易化为危及生命的情况。
同理可知,如果平时就是热证体质,得了像非典这种或者类似于热邪(温热类邪气致病),也更容易伤阴乃至生死伤损。所以不同偏颇体质的人会容易得不同的病,这套思想可以用五运六气算出来。五运六气也能算出,某个时节对某些人有好处,对某些人更糟糕。
所以咱们引出了第二种:会伤阴的情况。就是它有明确的实热,热实太盛,不管是阳明的热,甚至三阴的热,乃至于让阴伤绝。那时候就是厥阴病,就是死证。
从道理上讲,存在两种情况,会使得伤阴后无法逆转,使得健康无法往好的方向推进,而是进一步恶化。
总结下:
- 一是热结成势,这个热不清掉,多少阴都不够烧的。
- 二是阴已经伤到少阴,意味着,太阴无论怎么生成阴都不够消耗,或者说不够储藏的,阴总是缺乏。这种情况再用热药燥药,就会使阴成为一个短板存在,使得病治不好,体质无法改善。所以这就是少阴病的久病久伤,为什么咱们说伤到少阴层面,经常出现邪退,正气恢复不了。
无论是正确的阴还是正确的阳,无论是阴邪还是阳邪。在少阴证上,经常会出现,你去攻邪,但是正气也跟着弱下来。那就还得养正,养正时邪气也跟着起来,让你再去攻邪。难治就在这儿。这就是为什么少阴病虽然比太阴病就差一层,但难治得多。
少阴也有轻证,少阴的轻证也能做到,随着驱邪,正气慢慢恢复。轻证一定意味着他太阴的功能还在。太阴主要功能就是生成造化气血津液,造化出的气血津液还能往全身输布运化,这是营气的功能。那你就可以寄希望于随着一点点攻邪(少阴轻证的邪气),让正气有机会自己带着恢复起来。
太阴没有久损,邪直入少阴,太阴少阴病并现,或可治少阴而太阴并愈。这种情况一般都是轻病或者是刚得的病。突然得病,邪气特别盛,可能直接入很深的层面、入里了。但是久病久损不行,久病久损一定是一层层破坏下来的。
讲到这,我估计大多数同学都已经能够理解,在理上,这个问题的答案了。当发现太阴已经受损,但是太阴运化力还在,还不是少阴病。那就可以寄希望于,只是慢慢的去攻邪,正气就能跟着恢复起来。但如果明显发现有少阴病的脉色症规律,那这个希望就大打折扣。
我给大家一个不怎么准确的比例吧,就是太阴病八成是可以做到,随着攻邪正气能恢复起来。少阴病两成。这个比例并不准确,只是有这么一个概念,就是个比喻,不是一个统计数字。
然后回想之前咱们讲的那些例子或者道理,为什么一定要有办法区别是太阴病还是少阴病,或者太阴病兼少阳病,还是太阴病兼少阴病,还是完全少阴,甚至少阴到厥阴。当你已经发现少阴到厥阴的时候,这个病就很难治了。如果是久损过来的,基本上没有把握个个能治好或者见好。
那既然没把握,就会想了,比咱们水平高的人是不是也有十足把握?不用看别人,翻伤寒论,少阴病和厥阴病篇动不动就说什么什么不治,什么什么死。可是在少阴篇和厥阴篇的前面,从太阳篇一直到太阴篇,你发现不了这么多“死”或“不治”。这样的条文,主要就出现在少阴厥阴两篇。
然后再引申一下这个案例,为什么我一定建议要用丸药呢?就是因为丸药力缓。你把邪气攻一点儿,让正气有机会能够自己造化生成,如果用汤剂大剂量上来,就有可能造成:伤了正气,正气没有恢复的时间,身体跟不上攻邪的步伐。
可以理解成这个仗打的太狠,后勤补给跟不上,或者对国力消耗太大。所以有一句比喻,“攻邪如用兵,治病如治国”。这话怎么理解?如果你只是发动战争,后勤补给都跟得上,那就是场战争。但如果这种战争打成持久战,那就变成消耗国力,就必须得能治国,国力提升起来才耗得起。所以真到那时候,就不是单纯的将率领兵那么简单了,整个得需要治国的那套本事。
这个案例很重要,治所有的虚损证,久虚久损证,都必须有这个思路。
关于这个案例,还说了一个养正的方子——小建中汤。特点是芍药多桂枝少,补的药多,温药少,再合上小柴胡。就是考虑到万一攻到某个阶段,形成虚象,最好的方法就是帮身体一把,帮它恢复。如果不帮它,把攻邪药停了,让身体自己恢复,它也能恢复,就是效率差。因为当身体发出虚证信号时候,也同时在做一件事就是补充自己。因为补充自己做不到,才会发出一大堆虚证等外在信息,那就顺势帮一把。
治太阴的虚,永远不要忘记升降、通调、调和、运化,不能看着虚就用一大堆补的东西(堆砌补药),会补坏的。
前辈先贤告诉咱们,脾主运化,脾为后天之本,如果脾胃自己不能消化吸收运用这些水谷精微,一个劲儿补是补不进去的。举个例子,较大剂量的地黄往里面一放,症状立即改善,这样的前提条件是他的太阴功能,脾的功能,能够承载这么强的补的药力,可以把它加以利用。当他不能利用的时候,你还再给身体发补的指令,能补出毛病。这便是强行干涉身体自身的原有规律了。
中医治病利用的是自然的规律,人体原本的规律。要干顺势而为的事。顺势而为的帮着身体一把。当身体要攻邪的时候,他会发出那些实证邪气盛的象,你就帮着去攻邪。反之,身体发出虚的那些信号,你就帮着去养正。医生永远处在一种配合的、次要的、辅助的地位,不能当主角。
如果是三阳病,身体根本造化、运化能力没问题,那就可以放心去攻邪,当回主角也无所谓了。强攻这种攻邪的方法,是因为身体跟得上。三阳病没问题,这就好比特别威猛的大将军打起仗来不惜成本,因为国力跟得上。
六经这套理特别好用,它能够彰显出事实,当前身体疾病的情况。那这套东西就真的不是普通人能总结出来的。咱们从前辈先贤那得到这套学问,不免惊讶,惊讶之后一定会产生仰慕心理。用之又很灵验,确实能解决问题。进一步证实了,看似说不出什么道理的这套理论框架,确实是真实有用的。就不想让这些东西失传,失传就太可惜了。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天一生水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