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胜兵抗疫简易笔记:
一、咳嗽白痰有泡沫——小青龙汤
二、恶寒发热、无汗烦躁咳喘——大青龙汤或麻杏石甘汤
三、寒热往来,口干口苦—— 小柴胡汤
寒热往来,口干口苦,伴便秘——大柴胡汤
四、舌苔腻,下午发热——三仁汤
五、口干口苦,下午发热——三仁汤合小柴胡汤
六、发热困倦,腹胀,咽痛,吐泻——甘露消毒饮
七、恶寒,肢体困倦,胸闷口腻——藿朴夏苓汤
八、憎寒壮热,舌红苔垢腻如积粉——达原饮
九、晚上发热,早上发凉——青蒿鳖甲汤
十、发热,特别怕冷,想睡觉,手上脉搏很弱——麻黄附子细辛汤
十一、恶寒发热,头痛,颈背不适——葛根汤
十二、恶寒发热,头痛,脖子不适,口苦而渴——九味羌活汤
十三、发热,心悸,小便不利,肢体沉重或浮肿——真武汤
十四、面红,四肢冷,拉肚子,手上脉搏很弱——白通汤
十五、出汗冷,或喘急或呼吸微弱,脉搏很弱——参附汤
十六、高热惊厥,说胡话——安宫牛黄丸
这里面有一些温病派的方法:三仁汤、安宫牛黄、藿香正气、甘露消毒饮。咱们的起家学问是伤寒,学习温病派是为了弥补伤寒的不足。所以咱们在温病上面的造诣,一定不如那些以温病起家的人,这点毋庸置疑。
安宫牛黄丸
牛黄、水牛角浓缩粉、人工麝香、珍珠、朱砂、雄黄、黄连、黄芩、栀子、郁金、冰片
安宫牛黄丸治高热、惊厥、谵语、神昏,所谓热闭心窍、热闭心包。就是一边清热,一边开散。
一边清热,一边开散的三个方子被称为温病三宝:安宫牛黄、紫雪丹、至宝丹。咱们对这三个方子的理解是远不如温病的,只能知道大概,真正想要深入的了解,就得花大量的精力去研究温病学说。关于这些方子详细的区别,平台课中说了。
从六经上说,安宫牛黄病位已经是少阴厥阴。从藏腑说,属于热闭了心或者热闭了心包,要跟白虎汤区别。因为阳明热证也会造成谵语、高热、惊厥。两者之间做区别,有很多诊断方法,表现在每个人会不一样。
举个简单的例子,
舌象:
热闭心包已经是血分病了,所以舌象会红的发暗,同时有昏厥的那种倾向。
脉象:
热闭心包的脉象是热闭之脉,跟阳明实热的那种全身弥漫热邪的脉是有区别的。全身弥漫热邪的脉一定是全身热的脉,而闭郁的脉一定是局部。比如心脉或者肺脉闭郁的脉。再或者整体的脉现出闭郁象,比如涩脉、弦而有力的脉。同是有热,反映到脉象,是以热为主还是以闭郁为主,得因人而异。是否明确的反映到心脉的脉位上?也因人而异。所以脉象上反映出来的信息不是每个人都那么规律的。
再联系一下“神志不清”,少阴寒证也可能出现神志不清、昏厥。寒证和热证之间的区别比较明显,所以不会判断错误。热闭之后,尤其心主血,心和心包就是管血的,会不会形成血郁或瘀血?经常伴随!这个也要想办法分清楚。常用的方法就是看他的色象、舌象或者面相,有没有发暗、发紫等情况。
提醒一下,有些寒证闭郁,里面是寒,但是偏中焦、上焦或者偏外是闭郁的,也能闭出热来,就是里寒外热。还有可能在他的舌象、脉象上表现出热象,而把在里的寒象掩盖,使得寒象特别模糊不清。临床遇到这种情况,你就得特别仔细的诊断。四诊结合,望闻问切,脉色症相参,把信息收集足了,你才能发现。有时即便发现了,但不太有把握,那就试着先开一副药探下路,或者寒热并用,但是量得控制好。用辛凉把外边热散掉;或是如果结了血,或结了痰,用开散法把热开散掉,治外面的热。治里则温里。一边治外一边治里。量都控制好,别太大量。然后根据他的情况变化来决定下一步的治则。
说到这里,大家就能体会出来,有的时候咱们做不到对那些错综复杂的病,第一次就开出精准的方子,得经过一次或两次探路。因为你知道他的几种可能性,同时也知道你开的药是怎么走的,什么劲。这两者一结合出现的变化,立刻就能分析出来。
比如那些因寒闭出的热,只清热,这病顶多见一点改善,做不到根本改善。在里有寒湿或寒瘀,在外又闭出热来,光清热,外边那些热证能改善,里头那些寒证造成的一系列信息都不见改善,可能还加重。
反之,同样是在外有血热并结或者痰湿热并结,但是在里有寒湿,你治里没治在表的那些热,那么他会出现什么情况?用药之后,某些症状改善了,但是他的热象可能阶段性的更重。但是你又能看见明确的改善。那这也挺吓唬人的。一边症状改善,一边色、象却没改善,可能还变得的更重,甚至某些因为结热造成的症状还加重了。也会让你心慌,没把握。所以咱们就需要有整体的理论去解释它,要不你就会手足无措。
我早年间遇见这种情况的处理方法就是,把治里的温热药量降下来,慢慢治。因为外面那些结热毕竟是里面寒湿造成的,里面慢慢治,外面的情况也会慢慢改善。慢慢改善的节奏,自己和患者都能接受。只不过这个方法比较笨拙。后来学了温病那套透热转气的招,那就是在外透散,在里治根本的寒湿。这个方法就好多了,在标的症状,在本的症状,都能一起改善。这个过程无论是自己和患者都更容易接受。
所以,咱们学温病最核心的内容,就是那套透散的方法。卫气营血各个层面都有透散的招。这一下就打开治疗的手段了,方法就更丰富了。就如那些寒湿证,好多寒湿证表现出来的是热象,在治这种病的时候,你就没那么纠结了。不过早年间也发现很多的病例是,你不用管在外的那些外症。就是放着标不治,只治本,好多外症都能自动改善。也不是你光治本,在外的标一定加重,至少有小一半也减轻。明明是热象,舌头是红的,老爱上火,用了四逆汤或是附子理中汤之类的,就不上火了,火收回来了。这种情况也挺多。
我刚才那个例子是,在外的热结太重,不会因为在里改善了之后自动快速改善,外热散出去还得花点时间。所以本质上的意思是,在标的症状没治,但人的自愈力把它给治了。而加上治标的药,就是你给帮一把。
所有顽固性的毛病都有个特点,就是不会因为治本,标自己改善。去年治了一个牛皮癣的老人,如果只治本不治标,他表面那些疙瘩、掉皮、溃烂、痒,不会好转。必须治本的同时解表,就是标本兼治。这概念,咱们在平台课上讲过,再次复习一下。
咱们学温病派,就是学这套开散、透散的方法。伤寒一脉这个方法相对薄弱。也不是没有,就是少。
- 栀子豉汤,但开散力量还是不够。
- 麻黄升麻汤。
- 竹叶石膏汤勉强算,但是开散力也不是很强。
- 升麻鳖甲汤也算。
但是这些毕竟不如温病派,卫气营血各个层面,气分的、痰湿的、瘀血的、结热的、结寒的,它都有一套完整的方法。温病管这叫透热转气。学了之后,再用到临床就会有一种豁然、豁达的感觉。就是以前你治的特别费劲的病,用这个方法就轻松多了。
分析一下方子:
甘露消毒丹 出自《续名医类案》
飞滑石十五两 淡黄芩十两 茵陈十一两 藿香四两 连翘四两 石菖蒲六两 白蔻仁四两 薄荷四两 木通五两 射干四两 川贝母五两
你会发现每一味药都是通行的药,通行的方向、功效不同。
- 飞滑石——是滑石在水里面磨出来的。咱们不用那么复杂,就用滑石。它能通水、通热、通行水道。
- 黄芩——入气分,可通气分的热,通行力量不是很强,清热力量也不是很强。但它既能寒凉清热,又能通行、通散。所以说它入肺、入肝胆,因为这些藏腑都是管气的运行的。但不能治血分、营分。
- 茵陈——治湿热,也是开散性的。气味特别窜。
- 藿香——芳香开散的治湿药,芳香化湿。治湿有很多方法,清热除湿、利水除湿(如滑石)、芳香化湿(如藿香)。
- 连翘——也是开散性的,能从中土营分一直开散到体表,到气分、卫分。听说日本人拿连翘治热证的呕吐,效果如神,这我之前还真不知道。像这种零散的知识,即便看了也容易忘,除非用过几回才忘不掉。
- 菖蒲——长在水里,也是开散性的,能开散脾的湿,也能开散体表的湿,还能开散心窍。既除湿,又开散心窍,所以肯定能治湿气入心。
后面的药自己查,不一一说了。但基本上都是开散通行的,不是治痰、就是治水、或者治热。这么一个方子合在一块,你就知道这是一个开散透散的大集合。基本所有的开散法都在这个方子里了,能学到一半了。射干、贝母放一块,毫无疑问要治痰。治痰的药大多数是能治湿的。像这种大杂烩性质的,开散痰湿方子,还有五积散,也是类似组方,就是把一堆能够开散的药堆到一块。
五积散
白芷、川芎、甘草(炙)、茯苓(去皮)、当归(去芦)、肉桂(去粗皮)、芍药、半夏(汤洗七次)各90g 陈皮(去白)、枳壳(去瓤、炒)、麻黄(去根、节)各180g,苍术(米泔浸、去皮)720g,干姜120g,桔梗(去芦头)360g,厚朴(去粗皮)120g
这两个方子对比一下药效、药性,你就能区分出来了。一个是痰湿结了之后化热,一个是痰湿结了之后化寒。如果是痰湿结,以痰湿为主,化热化寒的寒热不是主证,那就意味着无论是甘露消毒饮还是五积散都可以用。如果是明显的结热,就用甘露消毒饮。明显化寒,就用五积散。如果化的寒热都不明显,或者说这个患者无论寒热都扛得住,那就两个都有效。
咱们学习的时候一定要重视方子之间的对比,病机之间的对比,理论的刨析。那你所有学到的东西就都纳入到自己的体系了。每学点东西你就有所增益,而不致于学了之后纳不进来,不得不抛弃。我有一个同行就是,学了一大堆东西,后来起码扔掉了八成,然后重新再整合出一套体系来。所以咱们说并不是学的越多越好,而是学的东西能够整合起来,能够理解,用你的理论加以解释。那学一点你就增益一点。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刘宗杰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