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的辨别(3)——达原饮,理法的适应性

在鉴别甘露消毒饮、达原饮、三仁汤之前先看这两段文字。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味厚者是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因为需要这两段文字的道理。这种引章摘句的方式,用来自己做学问是最好的,因为所有的思想都有出处,而不是自己创造出来的思想。

《黄帝内经》这种古书的表达方式咱们可以慢慢适应着。《黄帝内经》这本书,咱们对它的定位是,学习七八年之后再看。因为没有一定的功力,或者说没有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就去看这本书,很容易给自己看晕。反之,如果你已经建立了你的理论方法体系,在看这本书时,经常会因为上面的一两句话得到极大的启发,不定是哪一两句话。

《黄帝内经》的写书方式是问答,他不是按照框架形式来讲的,是以随机问答的方式来讲的。就有点类似于咱们群里的讲法。那你想以这个随机问答的方式把它构建出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和运用框架,这就非常难。而且《黄帝内经》的语境和表达方式是好几千年前的表达方式,看着很别扭,因为现代人不习惯了嘛。但它毕竟是经典,中医的源头。所以要慢慢培养对这本书的学习能力,现在不做这方面要求。咱们偶尔也拿出一些引经摘句的东西说一说,感受一下《黄帝内经》作者的表达方式。

《黄帝内经》上的道理,绝大多数不是一个单一的道理,不是一个确定的单一的解释。任何以单一的解释去理解它的方法多会令他窄化。窄化就没法推演了。就比如说“清阳”和“浊阴”,你要把“清阳”理解成清纯的能量,而“浊阴”理解成污浊的物质,那就窄化了。这只是其中的一个意思。

那咱们怎么解释这个“清阳”和“浊阴”?气分的或者气化的、能量层面的,称之为“清阳”。有形的都归为“浊阴”。这个“有形的”分为正在使用的和使用完的废料两种。那些使用完的废料就是废物,得排出去。

不管是食物,还是药物,都有气分的功效和有形的功效。有形的功效往往会表现在,要么气厚,要么味厚。比如厚朴,厚朴是气分药,但是它的气厚。因为它的这股厚重之气,使得它可以稍微处理一下有形,就是有形的痰湿它也能处理。一味气分药,但它本身能够处理有形。那这种性质的药在《内经》里所记载的功能就被称为“阳之阴”,它是阳,可它又能管阴。再比如肉蔻、豆蔻、肉豆蔻,这些药的味重,气也重。所以它更偏于处理有形。于是你在达原饮里能看见这种药。草果、槟榔,类似于这样的药。因为这种药本身就可以处理有形,把有形的郁滞给开散出去。那这种药又称为“阴之阴”。有形属阴,称为“浊阴”。这个意思就是《内经》称之为的“浊阴归六腑”,“浊阴走五脏”。因为味重、味厚,它善入有形、善入里。

再举个例子,比如附子,附子本身就能往三阴、往里走,属少阴的药,入肾的药。可是本身又是阳药,可以宣散热量、增加热量、通行热量(能通十二经的热量)。所以附子的性质就是它本身能走阴,可是又在阴里面发挥着阳的功能,就称之为“阴之阳”。

你看这个“阴之阳”、“阳之阴”,如果咱们用这些术语来讲课,结果就是大家都会听迷糊。但你真正把道理弄明白了,其实就是这点简单的东西。就是看它是入里的,还是走表的;是气分的,还是有形的;是气分兼顾有形的,还是有形兼顾气分的;是入阴的阳药,还是入阳的阴药。这么讲就好理解了。

比如,石膏是寒凉药,但是它善入气分,善清气分的热。从它善于清热的特性看,可以称为阴药;但它又善于清气分,所以你又可以称它为“阴之阳”。于是这种术语就变得可有可无。虽然咱们的前辈在使用这种语言,因为古人很适应这样的表达方式,但咱们不适应呀,所以就听迷糊了。所以咱们讲课时,把这些术语给去掉了。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味厚者是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所以这两段文字就两个意思:
1.如何辨别药物或者人体功能的气分还是有形?
2.气分和有形兼而有之的情况,那就是“阴之阳”和“阳之阴”。

这两个概念理清楚了,再看那三个方子,就容易理解了。

达原饮
槟榔(6克)厚朴(3克)草果仁(15克)知母(3克)芍药(3克)黄芩(3克)甘草(1.5克)

由槟榔、厚朴、草果仁等中药组成,以开达膜原,辟秽化浊为主,主治瘟疫或疟疾,邪伏膜原证。翻达原饮的方解,会看到“此方可清除‘膜原’的湿热”。多出一个“膜原”的概念。这就麻烦了,因为每多出一个概念,你就得想办法去理解和运用它。除了六经定位和藏腑定位,咱们还得在里面给“膜原”安放个位置。这不就是在学习中经常遇到的麻烦?从这里,大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我在讲中医的时候,去掉了很多概念,因为每多一个概念,你就多一份迷茫。

怎么理解“膜原”?其实就是这些湿、热、瘴、毒、浊,开始影响有形了。这个有形的位置并不是那么确定,可能是三焦系统,可能是脾胃系统。用六经说,可能是阳明,可能是少阳,可能是太阴,这是最可能的。它并不存在于六经之外的新的一经,它也不是独立存在于藏腑之外的一个新的东西。因为这些开始形成有形的阻滞,极容易阻滞在薄弱环节。它是一种偏热、偏湿、兼痰、兼郁的阻滞性质的邪气,所以它最先影响的是那些管运化的、管通行、管疏泄的功能。所以给人的感觉就像是有一层,像是膜原似的东西受到阻滞了。这便是咱们理法的适应性,这会儿说的就是理法的适应性。

但此时的热是郁出来的,所以主要是治郁,而且“郁”偏于有形了。也有人把它解释为三焦,也有人把它解释为身体的那些隔膜,这些不是绝对定义的。如果你要这么定义,比如定义为隔膜,不管是横膈膜,还是纵隔膜,紧接着你的理论和治法就得对应起来,我有哪些方法是专门治隔膜的。这就陷入思维困境了。

回过头来再看达原饮的方子,那就简单了。

草果——气味很厚,气味芳香,芳香化浊,能够治已经开始有形的瘀、浊、瘴、湿热,其实主要是瘀、浊、瘴。它治热不行。这个有形指的是邪气开始形成有形的病理产物,或者说开始要影响有形的藏腑功能。更多指的是前者,就是它已经形成有形的病理产物。其实达原饮治不了有形的藏腑损伤。或者说真要用它治的话,也不会那么快,得慢慢修复。不会是吃三两副药,立刻就好。一定是有形的邪气、病理产物被它清掉了,病就好了。但它如果已经伤到有形的藏腑,藏腑受损,绝对不可能两三副药就彻底好。能见效,但好不了。

槟榔——咱们伤寒学派不用,其实这药特别好用,他可以清除有形的浊饮。清除“饮”差点,但是痰湿,甚至包括一些血分的瘀滞,都能捎带通一下。而且有攻下的功效,但它攻下的功效又不像大黄那么竣猛。

知母——可以固住三阴的阴,同时也能清三阴的热,防止被热所伤。比起清三阳的热,知母更善于清三阴的热。白虎汤里就放它。

黄芩——纯气分药,不能清有形的,不能走里,不能走藏。

白芍——知母固住阴的能力不那么强,所以加白芍,固住阴。

那这个方子你就理解了,理解了就知道该如何用。三个药:槟榔、草果、厚朴,这些都是气重味厚的,清除有形的痰、湿、热、浊、瘀。剩下的药清气分的热,还有固住阴分的津液,整个药的组合就是这么个功效。临床中可以加减化裁变化,当六经定位在少阳,那就合上柴胡。如果发现瘀在太阴,合上善入太阴的药。如果发现影响肝了,加一点柔肝、解肝郁的药。

其实达原饮最常用的用法是治少阳和太阴。比如你拿它治少阳的时候,他首先具备明显的少阳证规律“往来寒热,脉弦,恶心、呕吐,头晕,偶尔发热等等”。然后舌象,苔又厚又腻又垢。一问大便不畅、粘腻、挂马桶等等一系列——湿、浊、热、瘀的症状规律的时候,你就用达原饮合上柴胡。这时候别加生半夏,可以加大贝或者清半夏。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发现太阴病的症状规律,是太阴病,就合上入太阴的药。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刘宗杰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