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比四物汤与炙甘草汤,感受藏腑六经

对比四物汤和炙甘草汤,来品味一下藏腑学说和六经学说在思维上的微妙不同。为了更加形象,咱们用桃红四物汤与之对比。

桃红四物汤 出自《医宗金鉴》
地黄 白芍 当归 川芎 桃仁 红花各15g

炙甘草汤(复脉汤) 出自《伤寒论》
炙甘草四两 生姜三两 桂枝三两 人参二两 生地一斤 阿胶二两 麦门冬半升 麻仁半升 大枣三十枚

六经治法重在六经结构,所有的方剂都注重体现六经结构。六经结构就是多藏腑组合形成的这一经的功能。这两方子的共同之处都是在补益。一个是补肾阴,一个是补少阴之阴。肾阴不能等同于少阴,但是它们之间关系极为密切。

先复习一下少阴的功能。少阴功能主要是藏和藏后待发。少阴主管藏,但是藏的目的是为了下一步等待发出去。明此理再解构炙甘草汤,看看炙甘草汤是如何完成肾阴的藏和藏而待发?如何完成心血(心阴)的藏和藏而待发?由此顺便补充一下,在炙甘草汤内只要加一味当归,就能起到很好的养心血的作用,是从根本虚上养心血。原方是用地黄、当归、麦冬、大枣、人参、甘草来养阴。注意本方养阴的结构:

  • 地黄——养肾阴
  • 麦冬——养肺阴,兼顾脾阴
  • 大枣——着重补充胃肠道里的津液,所以补的是阳明,用大枣补三阴效果就不好了
  • 甘草——哪的津液都能补一点,但是单一的目的性比较薄弱。其对于全身的水都有一定的积蓄能力,甘缓积蓄,蓄的是津液、水。
  • 人参——在《伤寒论》体系看到人参,永远不要把它直接理解成东北参。因为那个时代的人参绝种了,咱们才用北沙参、西洋参、东北参等等参种来替代《伤寒论》的人参。如果惯性的把它理解成东北参,去解构方子就解构不清楚了。《伤寒论》的人参是有补阴(滋阴、养津液)作用的。那种人参真是太珍贵了,既能够补阴,又能够补气。目前绝种了,这是中医的一大损失!如果这个药性的药现在还有,好多病治起来就非常容易了,至少会降低治疗难度。按照《伤寒论》人参的药性,此方人参是能够补太阴的津液,能够补太阴的气,以及补三阴的气。(东北参补气的作用强于《伤寒论》的人参,但是少了巩固津液,养阴的功能)

如此一来,炙甘草汤中这些养阴的药就解构出来了。

  • 用六经表示其滋阴:阳明(胃肠道)—太阴—少阴
  • 用藏腑表示其滋阴:肺家津液、胃肠道津液、脾的津液、肾的津液、心阴

从这里注意经方组方的结构性。“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少阴的阴虚了,不恢复太阴,少阴也不能恢复。除非是太阴的功能没虚,突发原因使得阴一下亏到少阴。比如有可能是失血,也有可能是在沙漠里喝不上水,还有可能是拉痢疾造成脱水,都有可能引起突发的少阴阴亏。总之,此种伤阴是骤然的伤,而不是渐进的由外伤到里。正常的情况,一定是太阴受伤之后,渐渐往里伤到少阴。所以本方体现了——要治肾就得兼顾治脾,要治少阴的虚,得兼顾太阴的虚。只有太阴的运化力充足了,才能把少阴补上。这就是六经结构的思维。组方结构化,而且这个结构符合六经功能的本有属性,这就是经方起效的核心奥义。

炙甘草汤还有两味药:生姜和桂枝。桂枝是热的,生姜是温的。在一堆滋阴药里加两味温热药,如果不从结构化的角度思考 这个方子,就很难理解——为什么明明是阴虚,还加点热药?

  • 1.只把它解释成反佐显然有点单薄。
  • 2.把它解释成通阳,为什么阴虚还用扶阳药?
  • 3.把它解释成阴阳(气血)两补,问题是——如果这个患者没有伤到气和阳,是不是需要把炙甘草汤里的桂枝和生姜去掉?
  • 所以任何解释必须解释到能够指导实用的层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太多了容易流入无用的空谈,太少了解释又不足以运用。

拿藏腑学说解释六经之后就能很好的理解了。少阴的核心功能是藏而待发。于肾而言,藏的是肾阴、肾阳,藏后待发。于心而言,藏的是心火、心血,藏后待发。总之是各自的阴阳,不能光藏着,还得发出去。所以,再看方中这些能够疏通、升发的药就容易理解了。桂枝可以增强心藏往外输送的力量,尤其是输送热量的力量。心藏里面热量不够了,用桂枝效果偏弱。得用肉桂、附子之类的药。“藏而待发”、“补而待发”的这个“发”就是用生姜和桂枝的发性、升性。这便是经方组方的结构化起效的原因。不知藏腑,很难真正理解六经化繁为简的微妙。不知六经,藏腑就容易失去整体观,失去立体层次感。这便是为什么咱们一直强调六经藏腑要结合运用。

所以炙甘草汤立方之始就考虑了太阴、少阴的关系——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它也考虑了太阴和阳明的关系。各种关系形成一个结构。从藏腑上说,它要考虑肾的补、藏、藏而待发,也要考虑心的补、藏、藏而待发。如此一来,只要把握了这个架构,也就是相互作用的关系结构,当遇见心阴虚的病人就可以用此方。遇见心阴虚无需刻意的考虑有没有心阳虚,都得加桂枝。因为桂枝在方中,不会使这个方子现出热的力量。桂枝在方子里起的作用是加强心藏往外疏通的力量。因为组方结构上看,地黄的量比桂枝大多了。

也要注意分析组方比例,生地一斤、麦冬半升、甘草四两、桂枝才三两,桂枝比甘草的量还小。所以整个方子明显以滋阴为主,以桂枝和生姜的升发力为辅。同时考虑了心、肾、脾、胃、肺。为什么加点麦冬这种明显入肺的药呢?因为金生水。所以组方结构用精妙两个字都难以形容。咱们只能把它理解成一个非常周全的结构化方组。

四物汤:地黄、白芍、当归、川芎。地黄配白芍,滋阴。加上当归,把滋阴的力量导入血分养血。加上川芎让血脉运行起来,避免补而淤滞。如果为了进一步加强心藏活血的力量,就再加上红花(入心)、桃仁,把滋阴养血药养出来的津血通过桃仁和红花运行出去。临床中经常拿丹皮替代桃仁,因为桃仁活血力不够。但是桃仁有润的功效,当发现病人缺油,就再加上桃仁。

藏腑定位:地黄养肾阴,白芍养肝阴和脾阴,再通过入心的药把这些补养的阴血引到心,并且活心血,通过心运输到全身。充分考虑了各藏腑之间的关系,水生木,木生火,使我们感觉它是在一个平面上。藏腑没有六经的那种立体结构、关系架构,但是它对于藏腑的操作、调整可以做到更加的细腻。可以根据藏腑的失衡情况,随机需要加减化裁。不是那么要求结构,而是要求细腻,要求对藏腑灵活的针对性,要求各藏之间、各腑之间、各藏腑之间的协作关系。

在组方的时候,你就必须非常刻意去把握它的整体,一旦失去了整体的架构,就不好用。一旦错辨阴阳,也不好用。在治疗的时候,必须自己去组装结构。而不像经方,方子中直接带着这种结构。所以六经和经方不用考虑组方结构,因为结构已经暗含在里面了,使得在辨证运用过程中,无法违背这种结构。六经就六个结构,方子中有带着这种结构,无法违背,除非不开原方。这就能理解为什么伤寒六经、或者伤寒经方的大夫那么强调必须用经方。因为仅用方证无法通过藏腑学说去解构其背后的整体观。而藏腑学说,一旦有失整体观也就无效。也就能理解,为什么藏腑学说的医生不那么强调使用原方,而是由自行架构整体观结构。

借这两个方子解析一下六经学说和藏腑学说的某些微妙不同,其不同之中又有着必然的联系,根本不是必须拆开的两个体系。好多中医流派,生生把它们割裂开。六经因为不言藏腑,而无法真正理解六经,才有了这种割裂。而藏腑不言六经就容易犯两个错误:1.有失整体观2.在一个平面上操作,缺乏整体架构。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刘宗杰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