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的肃降

问:肺的宣发跟肃降怎么区别?如果说流鼻涕、咳嗽是不是属于宣发不利?肃降不利又有那些表现?

答:.

这个问题要在肺的功能上进行思考。讲肺藏,就要把这种思维拓展到心、肝、脾、肾、二肠、三焦、膀胱、胆、胃,都得按照这种方法推理一遍。咱们不可能一一复述,就算按照顺序讲一遍,这些知识即使都听了也没用,真正重要的是整合。

肺的功能管两头:

  • 在外管表,肺合皮毛、肺开窍于鼻;
  • 在里:1.能影响到大便、小便2.往全身输布津液3.主管肃降。

心脏出现实质问题之后,容易高发心慌、心悸、神志不清等症。同理,肺藏受损,最容易表现的是跟呼吸相关的症状——短气、少气、喘、咳。所以无论是寒、热、淤、痰湿,都会使肺气不畅,而表现为咳嗽。同时肺还主表,所以肺受了邪气也会令表出现问题。比如某些皮肤病、水肿等等。当然先确定是肺的原因而引起的皮肤问题。临床中,不是所有的皮肤病都从肺主皮毛角度考虑。所以理归理,用的时候则要更灵活。再比如,肝主目,但不是所有眼睛的病都从肝治。

实现人体整个肃降的功能,按顺序依次是:

  • 1.心、心包——阳升到极致,化为最热之太阳,就要往回收。气机从肝木到心火,升到极致后要往回收。往回收靠的是心火里藏的一点真阴,有这点真阴就能往回收。
  • 2.肺主肃降,肺是肃降的主力。
  • 3.脾土的斡旋。如果中焦脾被寒、湿、热、痰、淤等邪气堵着,也降不下来。
  • 4.肝木的疏泄力。木气往上疏泄谓之升,往下疏泄谓之降。
  • 5.胃气通畅。木气能影响肃降,同样胃气不降也能影响。所以胃肠道堵住了,也会造成气机降不下来。这是个清浅的毛病——阳明燥屎证。
  • 6.三焦通畅。因为三焦本身就是水火通路。气、血、津液,都能因为三焦郁堵而造成整体肃降不利。
  • 7.最后一步就是肾的收藏。肺收敛之后的收藏。

紧接着就是下一个循环。一气周流学说主要讲升降。它把人体各藏腑之间、各经脉之间复杂的沟通与通行,简化成左升右降、升极而降、降极而升,给出了这么一个模型。遇见问题就用这个模型去套、去思考。如果没有这个模型,完全用一一对应的角度去思考,那讲起来就无穷无尽了。原因有三:

  • 1.十二藏腑各有其升降的控制力,那就有十二种。
  • 2.各经之间会相互影响,出现两个或多个病位的问题。十二乘十二,甚至更多。
  • 3.还要考虑各种邪气、各种正气。这么再一分类,再乘起来,就无有穷尽了。

所以无法单独的讲某一藏、某一经;某几藏、某几经之间的相互联系。如果这么讲就会把学生讲晕。于是一气周流学说凝练成了左升右降、升极而降、降极而升的这套简单模型。这就是所谓的万变不离其宗,先把握“宗”,再把握“万变”。用“宗”去推演“万变”,并且学会了怎么推演就可以了。如果讲万变就讲不完了。

在学“万变”的时候,就可以有针对性的学习细节。比如,人胃肠道的气机是需要运转的。如果脾胃运转功能表现为胃肠道不畅,在外不表现为表证,也没表现为在里的三阴证,仅仅是胃肠道疏通力不足,那只需要加强胃经的运转就可以。如何加强胃经的运转?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刺天枢。天枢穴可以加强腹部胃肠道气机的运转。这种治法就流入细节了。如果你从细节开始学,一点点最后拼凑成一个完整的框架,该有多难?反过来,忽略这些琐碎的细节知识,直接构建整体框架,凡病都用框架治,虽然不精细,但肯定有效。比如有了整体框架,辨别出胃肠道问题,虽然不知道天枢这个穴位,但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让脾胃功能改善、脾胃肃降功能加强,也能使胃肠道通畅。这体现了大而化之的处理问题方法与细致到点对点处理问题的方法之间的区别。

西医更专注于点对点研究,但是这种研究一旦缺少了大而化之的东西,就失去了对全盘的统御。这种大而化之就是整体观。于是西医就必须把它的治法,包括每一种药的毒副作用写的清清楚楚。而咱们有了这一套大而化之的整体观,就不用把每一味中药、每一个方子的副作用都写出来。因为提前都知道,默认的是正经大夫都知道,就不用写了。如果一个中医大夫学了很久,仍然不能把握每一味药的偏颇之性,从而不能正确的使用它。那问题是出在这个中医大夫身上,而不是出在药上。

就像大伙儿一定听过类似这样的话——“我看病就喜欢用某某药”。这样说绝对是有问题的,不能因为喜欢就用它。应该是病人得了这个病,才去用它。某些医生擅长某些药的运用,那是因为他对于这个药有着深刻的理解,从而能使之发挥出别人不理解的功效,那也不是因为他喜欢这个药。类似于这种思维偏颇,要对其警醒。

伤寒有伤寒擅长的范围,温病有温病擅长的范围。凡是传到今天的医学流派都有其擅长的范围,同时也有其不擅长的范围。这个世界不存在完美无缺的东西。只是咱们在当前的局势下选择一种利大于弊的方法,而没有只有利、没有弊的方法。三阳病除外,有些人身体强壮,元气足,扛得住折腾,就可以有完全有利的治疗方案。

再比如,拿出时间和精力做学问,势必耽误挣钱。精力全放在挣钱,把身体累坏了,还得看病,挣的钱又给了医院。这就是一种抉择。所以没有什么方法只有利、没有弊。治一个阴阳两虚、三阴久损的病,在扶阳的时候,扶阳药肯定要损夺他的阴。只不过是在他失衡的矛盾点上,找到最突出的问题,先行处理一下。也不可能一次处理完,因为他有一个短板,短板不补上,也不可能把突出的邪气彻底消灭。这种病就得用所谓的消磨之法——治一个循环,让邪气退一点,正气长一点;再治一个循环,再正复邪退一点,直到把整个局面搬过来。“治病如治国,攻邪如用兵。”就是这个道理。

比如,印度这个国家,到现在语言都不统一,这就没法发展。想统一用英语,他们接受不了。想统一用印地语,实际上印地语是土著语言结合伊斯兰民族的一些语言演变出来的一种语种。这个语种也不是源自于印度本土,有些印度人不认同。还考虑过推行梵语,因为梵语足够古老,在文化上全体印度人都认同。可是社会成本太高,毕竟使用梵语的人,在印度都很少。这就是印度社会发展的难点,选择哪条路都有弊端。要想解决问题,只能接受它的弊端。

同理,如果治病无法承担某种治法的弊端,就无法发挥它的利,这个病就治不了;可是如果接受那个弊端,有可能后果严重。在临床中就得不断做权衡。所以咱们的观念就是,如果一个方子一吃两个月,治错综复杂的病是不可能的。好多病一个星期治一回都好不了。不太麻烦的病,一星期治一回可以。真正特别复杂的病,只有在身边盯着才能治好,就是因为要不断的权衡利弊。比如,给我姨治风、寒、湿关节炎(西医诊断为风湿关节炎)。我知道如果用大量附子,使其中毒一回,病情会明显好转,可是我不敢承担那个弊,所以我只能选择更慢的治法。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刘宗杰整理初稿。真水无香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