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久病案目录:
一、治疗理路
二、狭义风湿定义
三、常见疑惑(重点)
四、风湿发展的三个阶段
五、治疗难点(重点)
六、治疗本案所需实际条件
七、治则[本篇内容]
八、病情进退判断(重点)
九、此案传变规律
十、护理
七、治则:
1.发烧时,以保元气为主,先不攻邪。用5克—6克18年以上的人参先固住藏腑,在此前提下解表、疏风、通利。因为只有打开表闭,才能退烧,烧退了才能节省体力。节省体力才有时间养藏腑,养正的规律是每六天进步一点。
2.平时感觉怕热,是因为元气不能正常使用而在表瘀出邪热,此热不能清,清则耗其本源。应使此热通行起来,有升有降,此热才能参与运化。比如,正气发出来后,其中有五成化邪,通过通行的方法使这五成里的十分之一改邪归正、参与运化,这病就改善了十分之一。
3.几组矛盾互相交织,必须根据当前情况,选择最有利的方案。这个最有利的方案也一定伴随着弊端,只是相对利大于弊。在病重时,只能做到利比弊大一点。随着邪退,藏腑逐渐强壮,就可以选择利比弊大的多的方案。难点在于这个弊——攻邪时正气扛不住,养正时邪气还在不断积累,这个矛盾非常难拆解。尤其是用人参和西洋参会敛邪。以伤阴为主的风湿,用地黄、黄精也会敛邪。所以不能一味的补,补到一定程度需要通行、驱邪。驱邪引起虚,再巩固藏腑。心肝脾肺肾、虚实正邪、风郁寒湿热,随症一圈一圈的治。每转一圈,很多症状也会规律性的重复。但是每转一圈后,发现饮食、睡眠、体力、血色在改善,就是渐愈。
4.在本是阳虚的病人,用扶阳药出现体表疼痛或发烧。我用的方法是:
- A.等我姨怕冷时,再用扶阳药驱寒。吃完药后,症状可能会加重。
- B.用灸法——中脘、神阙、关元。灸的时候为防止伤阴、或助风、湿、热等邪气,采取这几种办法:a.掌握时间。b.用药保住阴。c.灸的前后,喝食疗方——百合、梨、绿豆。
5.微调的、稳定的、平衡的前进。不能让一边快速前进,因为某一边快速前进一定会使病情加重。阴阳、藏腑都要平衡的前进。
6.根据病情及时变方子。因为问题太多,变化太快,所以要同时煎好几个方子,以备所需。注意观察我姨症状反复的时间规律。例如一天中哪个时辰反复,就先其时服药、或针刺。
7.针法:
- A.用针调藏腑,弥补汤药来不及换。例如,弥补当用而不能用附子的情况,使用刺激阳气运行的穴位——足三里、照海、燃谷。
- B.解表时,用通行体表津液、阳气的方法——刺照海、复溜、昆仑。
- C.突发中暑后针法:
7月底由于怕受凉而中暑,两寸脉有力(心肺气过盛),其他诸脉平和,舌红,心烦热,汗多,断为轻症中暑。本来我姨是里寒湿,通过表排湿的通道不畅,则湿滞于体表、停于关节,病发关节炎。这是寒湿造成经脉阻滞,犯体表、关节的全过程。同理,中暑之后,暑湿之气也会闭塞经脉,闭塞脾胃。于是中暑之后,体表、关节也是疼痛加重。由于之前的治疗,疼痛还不是特别重。所以关节疼痛问题可以不管,或者用汤剂微调。此时治疗重点是用针调一下身体的气机通畅。所谓中暑其实就是气机被热和潮湿之气闭塞,只需把闭塞之气打开。所以治疗中暑的穴位都是打开闭结的用意,针穴顺序为:
- a.太冲,因为她出现的所有症状,根本原因都是肝引起的,无论是关节炎,还是全身气血不畅。所以此针意在治本,虽然此穴本身不治中暑,但是可以加强全身的运化。
- b.公孙,加强全身气机运化,用的两个穴就是太冲配公孙。因为公孙可以调脾,本身又通冲脉,再加上太冲,可以令一身的气机得以加强。这两针并用可以条畅全身气机由内到外的功能。因为肝主升发疏泄调达,脾主运化,这俩功能组合起来就是全身的气机通行之力。
- 后面几针是针对中暑的:
- c.尺泽,肺经的合穴。因为她肺脉大。
- d.曲池,大肠经的合穴。因为肺与大肠相表里。
- e.劳宫,心包经的荥穴。因为心脉大,用心包经的荥穴泻热。
注:这些大穴,之所以称之为大穴,是因为其功能非常丰富。而且不用过多考虑用药那种用偏了所出现的麻烦。人体的经脉是自身的力量,有一定的自我保护力,都会双向调节。只要不过度的调动,就不会有问题。
中暑后针灸的具体过程:
两天后,又一次中暑。脉,心肺实大,肝脾弦紧,右盛于左,最盛者肺。针穴顺序:太冲、筑宾、尺泽、曲池、养老、合谷
三十分钟后,脾脉弦紧消失,肝脉弦减七成,肺脉盛减五成。此时去养老、合谷,余针再留五分钟。肺盛余三成,心肝脾脉恢复正常,紧弦各象退却。
注:之所以留针30分钟,是因为如果有效,30分钟肯定见效;如果无效,再过度刺激也没用,反而会消耗患者的气血。第一回中暑针后舌象变化明显但是没有拍照,第二回中暑针后舌象的热象改善的不是特别明显,因为第二回中暑没第一回严重,记录如下:
可以看一下照片的时间水印,大概40分钟。因为30分钟后去掉几个穴位,剩下的穴位留了五分钟。加上针刺时间正好是40分钟。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赵峰同学审核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