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秘案推演

在讲这个案例之前,做一个内部的小约定——当咱们说苔不厚的时候,意思是比正常的苔略厚,但是又不是严重的邪气拥滞的那种厚,咱们称之为不厚(有点厚)。就像这个舌苔,说厚不厚,说薄不薄,比正常的舌苔略厚。嘴唇和舌头的颜色没有斑驳之色,就是一层略厚的苔,把整个舌头给糊满了。舌色淡,色淡为虚。津液亏,血亏,阳气不足,都有可能出现舌色淡。这些都是虚象,所以这是个虚证。这种色淡的舌象,不要用玄参、芒硝、大黄那些药。因为你用攻法,可以做到攻一次,通一次,但是不攻的时候又堵上了。实证才是攻完了,燥屎出来了,就没事了。

建议去观察大便,看他大便的形质。需要观察大便是不是偏粘,偏粘的要比干燥的好治。因为干燥了之后,说明他的津液(阴)伤的更重。大便偏粘说明还有足够的津液去排湿,但是瘀滞不畅,属于虚郁。虚兼郁,虚治不好,这个郁很难解掉,所以不能一味的解郁。这就得练体察细微的能力。便秘,你一定得问“大便干不干”、“粘不粘”、“是不是碎的、散的”。因为不同的大便形态预示这个病好治还是难治。

因为他是虚郁,而非实证,用那些治实证的药——大黄、芒硝、玄参,会出现吃一回,通一回。如果养成习惯了,会让本就虚的脾胃更加受损。

如果大便不粘,背后可能两个原因:

1、需要排的湿浊并不严重。

2、有湿浊,但是排不出来。如果是有湿浊排不出来,随着用药之后,大便会变粘。

如果大便是散的(软的、碎瓣的),说明他是以虚证为主的,胃肠道虚,大便就这样。这些信息不是一句“大便困难”,就能表达出来的。

右脉比较明显,说明病在右路。考虑到他做过肛瘘手术,就必须问患者:

1、是有便意,排不出来?还是便意很差?

2、是不是大便到了肛门末端,排出费劲。还是就觉得大便就没过来。

为什么问这些呢?因为做过肛瘘手术的,有一定概率会出现,肛门功能被破坏。如果是这个原因,那只能是让他练提肛,恢复肛门括约肌的力量。这种原因是大便到了肛门口,没有足够的力量下排。如果是便意不足,只是到规律的时间就去试着排,则属于胃肠道力量不足。

同样是便秘,这里面有很多细节信息需要去收集。远远不是“便秘”两个字就能表达清楚的,更不是“正常”两个就能表达清楚的。咱们一直在说,正常或不正常是由咱们医生判断的,不要问他正常不正常,要问他具体的细节之处。比如问汗,咱们问汗的目的是什么?其实就是问体表调节津液的能力,以及判断阴(汗、津、血同源)足不足的问题。问汗也要注意细节,比如问天热的时候(人都满头大汗的时候),此人出的汗多不多?和别人比是不是出的少?这就避免了患者用“正常”两字回答了。然后问他平时身上是不是干燥,身上干燥肯定是汗少,即津液润养皮肤的能力变差。因为排汗的功能之一其实就是滋润体表,只是用来滋润体表的时候,汗出的非常少,见不到可见的汗珠子,但是他还是在一点点往外渗汗液,放显微镜底下能看见,肉眼看不见。所以你问他皮肤干燥不干燥,就是在问汗,这也不是两字“正常”能够说清楚的。如果患者自己不懂得判断,就需要医生来判断一下。号脉的时候,搭一下他手腕,就能感受到他手腕这里是否有汗、皮肤是否润泽。然后在把手反过来,看看他的手背,也能看出来皮肤干燥与否。如果看不清楚,还可以拿手触诊一下。咱们用手触诊温度的时候,用的是手背。因为手背比手心对于温度更敏感。触诊的时候用手背搭一下手腕判断温度,用手心触摸判断干燥程度。不要问那些“是否盗汗?汗多少?”之类的问题。绝大多数患者不是学中医的,不知道什么是正常,什么是不正常。

再比如问胃口如何。如果患者是你身边的人,那要具体了解到饮食习惯。因为好多病是和饮食习惯相关的,尤其是便秘这种毛病。比如他是不是平时吃菜少,或者平时饮食有什么偏颇。如果吃菜少,平时又不怎么喝粥、喝汤,又不吃粗粮,那患便秘的几率就明显增高。所以问胃口好不好也不是“正常”两字能够说清楚的。问饮食,除了问胃口还有问喝水。问他平时是喝什么为主?要是喝白水倒没什么太大问题,但有的人喜欢喝点酒、饮料什么的,那就得问清楚了。有些毛病是这些饮料造成的,比如万恶的牛奶。到现在有多少人还相信那是好东西呀,能够补钙、增加营养。我就纳闷了,这件事不需要有什么特殊的专业知识,仅凭常识就能判断得出来的。当奶厂对外宣称他们使用的抗生素、激素都是达标的时候,这里的达标是什么意思?就是已经承认用了激素和抗生素了。没法不用呀,集中化养殖如果不用抗生素,一个得病一群全都完蛋,所以必须得用抗生素。为了多产奶就得用激素,别人都用,就这家厂子不用,它就等着破产吧,所以它也得用。然后告诉你——“达标”。“达标”的意思就是承认用了。这是一个简单的常识,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知识。如果你觉得这东西量达标,就常年的喝这玩意,喝一次算达标,连喝五年、十年算不算达标?这玩意不断的影响人的身体,影响了五年、十年还能按达标算吗?还有这些牛奶可以保存80天到120天。什么东西能够保存那么长时间呀?蒸个馒头,没几天还长毛呢。牛奶保存那么长时间是怎么做到的呀?外国用的是先加热到80度,然后在短时间内达到4度的环境下冷藏,好像叫巴氏灭菌法。那也顶多存一个礼拜,几天必须喝掉,要不然就坏。咱们喝这个能够保存100天左右的奶,还不觉得有问题呢?如果咱们这种高温消毒法,以及储存、运输方法是好的,那为什么外国人使用低温保存法呀?还只能保存几天,外国人傻吗?这不需要特别高深的专业知识,凭常识就能判断出来的事,可是绝大多数人没这个判断能力,还都特相信这是好东西。然后,事实摆在眼前了,好多人喝完了拉稀。就有人说这是乳糖不待受,创造出这么一个乳糖不待受的概念。然后再创造一个什么技术可以解决乳糖不耐受,又是一个新产品、新专利。所以咱们一直强调,并不是把一个知识直接告诉人,方法论最重要。有了思维的方法自然就能判断哪个行,哪个不行,这事该怎么办?进而明白这门学门应该怎么研究。大多数人不在方法论上下功夫,就直接给人一个知识——牛奶是好东西,或者泻下药能治便秘,但是事实上事情不是这么简单。

咱们再举一个例子,老人跟年轻人不一样。年轻人吃的多,因为工作量大,消耗的大,就吃的多。吃得多每天都大便,要是两天不大便就是不正常的。另外,年轻人或者小孩,胃肠道功能强,肠胃蠕动速度快,就每天大便。老人是不一样的,老人吃的少,活动量又少,胃肠道功能弱,胃肠蠕动速度慢,可能对于老人来说两天大便一次就是正常的。这个因素考虑到没有呢?所以不是每天都得去大便的。大便也要辩证地看,具体地看。如果相信一种观念——必须每天都大便,如果每天不便就会如何如何积累毒素,然后就费劲的天天努力去蹲厕所。发现自己做不到每天大便,再去吃各种药。那种伤害性,还不如两天大便一回呢。咱们这个世界充斥着各种“所谓的科学”!但是咱们多动动脑子琢磨琢磨这些事,好多事其实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说到老人的饭量,正常的老人,饭量都会降低的。但如果岁数大了,饭量还特别大,这真的是不正常的,这是病,得治。多半是两原因:1.胃有热,消谷善饥2.年轻时候养成的习惯,虽然不如年轻的时候吃的多了,但是比正常的同龄人吃的多。这就属于错误的生活习惯。改习惯其实挺难的,因为习惯一旦养成几十年,就改不了。那就得想办法去调整,例如怎么在不改掉这个习惯的情况下,吃一点更容易消化的,或者说更容易排出的食物。比如说同样是吃这么多量,得把肚子撑饱了,可以先吃菜、先喝汤,再吃饭。肚子不就撑饱了嘛,这是通过技术来解决,因为改变个人习惯太难了。咱们医生的尴尬是什么,比如来一个老人说他便秘,两天排一回。他把这当成病,让你给他治。你一看这个不用治,又不能说你这不用治,回家去吧。尴尬吧!你说:您这属于岁数大了,胃肠功能降低,食量也降低了,没那么多屎好拉。患者不信你呀。

所以到底这个案例是一种什么情况,根据刚才说的那些方向,再去收集信息,再去思考,然后才能给一个辨证来。到底是脾胃肠道阳气虚造成的便秘,还是胃肠道阴虚造成的便秘。滞象是有的,到底是阳虚兼滞,还是阴虚兼滞,必须要判断出来。还要根据大便的形态来间接验证你的思路,还要观察他的饮食结构,他的食量,来判断他是不是吃的这点饭凑不够每天拉一回大便,得凑两天,或者是三天拉两回。

从舌苔略厚,到小便比较黄,如果再加上大便经常粘稠,这三个象基本上确定有湿。右脉比较明显,也印证了湿的存在。但是仅凭这四个证,还不能百分百确定主证是湿,他有可能是虚郁出来的湿。主证不是湿的话,就不用花那么大精力去治湿,稍带处理一下湿就可以。如加一点厚朴、苍术、藿香之类的药,点缀一下就行。要确定两个问题:一,是否以湿为主证,二,他是偏阳虚的瘀,还是偏阴虚的瘀?确定了,这病就能治了。

借这个案例咱们再复习一个方子,这个方子主治的是胃肠道虚弱,使得大便不太通畅。这方子我用过几回,但都不是那种上午用了,下午就通的。需要用一两个礼拜之后,才能慢慢见效,因为虚弱没那么快修复。方子如下:

  • 何首乌——可以用生的,也可以用炙的。但是生何首乌有更强的刺激胃肠道收缩蠕动的能力。有的人吃了何首乌会拉稀。所以你就看他滞的严重不严重,滞的严重可以适当用生的,滞的不严重,一般用炙的。生何首乌有点损耗正气,所以通常咱们都用炙的。
  • 当归——因为要润便,最好用鲜当归,找不着用生的也能凑合,效果会差一些。生当归润便的能力差点,但是它可以养血、温通血脉。修复胃肠道,也需要血呀。
  • 肉苁蓉——长得就像一段肠子,可以温补胃肠,还能温补肾,只不过咱们不用它温补肾,因为它温补肾的作用很弱。
  • 香附——理气,芳香开散
  • 可以随症加减,比如阴虚的可以加点白芍;脾胃运化力弱的可以加点党参、白术。但主要的就是以上四味药。当然也可以根据情况,加点柴胡,增加疏风的功效。咱们以前说过有的人吃了柴胡剂拉稀。因为风性(疏泄力)增强了,胃肠道排便也需要这种疏泄力。都可以在这四味药的前提下加减变化。这方子主要以治胃肠道的虚为主,用的时候必须标本同用。看见便秘就单用这个小方,也没有太好的效果。

再讲一下喝水的问题。判断人喝水充足与否,咱们给出方法是观察小便。小便的颜色变成淡黄,说明水补得够了。正常人早晨起来,小便都是偏黄的。一宿没喝水,缺水了。一上午慢慢补水,补得差不多了,到中午,小便变的淡黄了,就可以了。如果水喝的特别多,小便变成完全清白色,就是水喝过量了,再喝水反而要消耗体力去排水。喝水问题因人而异,有的人可能上午集中补点水,下午想起来就喝点,这一天的补水就够了。有的人不行,水的消耗量大。同样的人在不同的年龄段,甚至不同的治病阶段,对于水的需求都不一样。比如,很有可能这人中午小便变得淡黄了。结果到了下午、晚上小便又黄起来了,还是缺水了,就需要再补点水。补水与否,通过观察小便的颜色就可以。绝对不是那些所谓科学的定义,每天必须多少升水。如果真有标准的话,男女一样吗?老少一样吗?有病的人跟没病的人一样吗?怎么可能每个人都统一标准呢?所以无论是宣传多喝水,还是少喝水,都有问题。每个人对于水的需求量不一样,根据自己的情况观察小便就行。还有一些特殊的情况,比如这个人有热,或者湿热,他怎么喝水小便都是黄的,一天到晚怎么喝,他小便都淡不了。那这明显是病,得治。给他治到喝一点水,小便淡下来了,就是病见好了。任何一种简单的解释,都不可能完全正确。对于那些喝水少的人(平时不爱喝水的人),你劝他多喝水,他都不喝水,他会老忘了喝水,那你只能天天催他。但是有的人,没事就喝水,为什么?因为他口干口渴,需要每天大量的喝水,这也是病,得治。天天不爱喝水,想不起来喝水的,就是渴感特别差的,也是病,也得治。喝水不是一个简单的多喝和少喝的问题。是根据不同的病、不同的人、不同的年龄段来判断正常与否的。通过观察小便,知道他喝水足了,就不用使劲喝了。或者是到了下午,小便又偏黄了,那就还得再补水。也不能为了补水,一口气喝一大杯,那是在考验这人的脾胃。应该小口慢慢喝。学医的知道缺水之后,身体就会有一些反应,可是普通人不知道。有些人身体难受了,仍然不渴,都不知道是因为缺水了。就是身体都缺水了,但是仍然给不出口渴感觉的信号,这是病,得治。咱们可以观察一下,自己和自己的家人、朋友,会发现绝大多数人都没能合理的喝水。就算我自己也经常忘了喝水,也是因为渴感差,缺水的反应信号特别差。经常是自己身体缺水了,我知道这是缺水的信号(比如浑身不自在、发紧,脖子发僵),但是就是不渴。但知道自己缺水了,得赶紧补水。我自己都做不到,每天早晨起来慢慢补水,经常忘。所以咱们都不是特别爱惜自己的身体的,好像在潜意识里头,就觉得身体就是一个拖累,不得不去应付它,不得不去把它塞饱了。如果可以的话,最好是不用喂它,它就能好好干活。这确实是真的,身体真的是拖累。要是咱们什么时候能够进化到不用这个由碳水化合物组成的身体,那就好了。仅仅是维系这个身体的运行,就得费不少劲。我就是觉得自己的心被锁在这个身体里,拖着这个身体挺累的。稍微照顾不好,它就闹病。

言归正题,观察晨尿很重要,早晨起来第一泡尿一定是黄的。如果晨起第一泡尿都不够黄,只是淡黄。那也是有问题,就得注意了。如果从晨起到中午小便一直黄,说明整个一上午都缺水,这一上午都让身体在缺水状态下运行,这不是考验自己吗?你不给身体补充足了水,它就闹事。所以蜗牛甩不了壳,咱们也甩不了身体。那就好好养生吧,调整饮食、调整起居、调整心情,然后在学点医,以便伺候这个身体。

咱们习惯上说,大便粘稠是排湿,这么说问题不大,因为这么说能指导咱们治病。实际上更加真实的说法是,食物中那些营养物质没能吸收出来,就排掉了。刚给它腐熟了,黏糊了,该吸收了,却吸收不了,排出来就粘稠。还有另外一种情况,就是确实身体里那些粘稠的痰湿从大便出来了。所以遇见那种病人,时不时就拉稀、大便粘稠,这还不是最坏的情况。更坏的情况是,津液也伤到了,都不能把痰湿排出来了。那种病人如果你问病史,会发现他曾经有过大便细软、粘稠。你给他治过一段时间后,大概率又会变成细软、粘稠。早年间那些老毛病就会再来一遍。临床遇见了这种反复也别着急。反正一时半会儿治不好。由大便干燥治到十年前的大便粘稠,再治到大便正常,一定会伴随着脉色证的改善,伴随着饮食、精力、体力、睡眠、二便的整体正常,那才是真正的健康好转。

注意上面这三张照片的合参信息。手相看,正面背面都有淤红,指向淤证。然后看舌下静脉是淡的,两根静脉青筋不明显。正常的人舌下静脉会有淡淡的颜色,就是两根青色的筋脉,像这种完全没有的或者不明显的是血虚。再参照他的手相和舌象。舌象淡,结合舌下静脉,指向血虚。参照手相,手相除了淤红、热象之外还干燥,这是津血供养不足。这是另外一个血虚的证据。如果只看一个象,比如手发红、发干,不能判断一定是血虚,或者津亏。因为造成这个症状的原因可以是热、血虚、津亏、郁、血瘀、痰湿阻滞等各种病机,所以一定要合参诊断。

总结一下,舌下两条静脉完全消失了,这是一个指向性较高的血虚之证。如果你还能看到任何一个低概率指向的津血亏虚象,基本就能合参百分百确定了。只有这一个象也能确定七八成,这是一个七八成的大概率事件。但倒过来说就不对——血虚的一定会出现舌下静脉青色消失,不是这样的。比如一个人确实血虚,但他还有痰湿瘀血,舌下经脉就有可能变粗、怒张。从这里大家品味一个道理——咱们从外面看到的脉色证(四诊收集的信息),只是内在真实信息向外的一个投射。这个投射过程每个人都不一样的,因为投射力度和外在的接受信号的敏感度都不一样。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LGF同学审核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