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脉诊误区,构建以理驭法

有同学问:“左手寸脉弱,能不能平时经常吃点桂枝汤?”

老师针对一些脉诊误区,给大家指点:

药是用来治偏的,以偏治偏。偏的厉害咱们称之为病。偏的不厉害,可能没症状,但是脉、色上会表现出异常。所以咱们说不存在绝对健康的人,除了青少年。于是这种偏颇符合柴胡证就用柴胡,符合桂枝证就用桂枝,符合什么证你就用什么药。没有不适的症状时,咱们也可以辨出“证”来的。只是初学者,咱们还是以症状规律作为学习入门的钥匙。等经验足了之后,那些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症状不规律、症状纷繁复杂等情况,你也能从中理出头绪。

再说这个左寸弱,表面的解读就是心阳有问题,心阳不足。如果咱们见心阳弱就用桂枝;肝脉实就用疏肝药;尺脉细、虚就加地黄;肺脉有点紧就加麻黄,这样的套路可不是咱们的思路。咱们既不是直接把脉象跟治法对应,也不是直接把舌象跟治法对应或者症状规律跟治法对应。如果这样对应,偏差会特别大。治些头疼脑热的小毛病还可以,真遇见复杂的,根本治不好。这些东西只有学完之后再去验证。验证分两部分:

  • 1.在理上能够自洽,能够解释圆融。如果解释都无法圆融,那还怎么敢去用呢。
  • 2.解释圆融了,再去临床应用。

两次验证后,真正符合你体系的东西就自然被纳入进来了。如果心脉弱的同时,肝脉实,那这个心虚,极有可能是肝实、肝郁造成的气机生发不足,或者说木生火生不过去。这个时候,你该考虑的是肝郁这方面问题。所以你得把心脉和肝脉一起看,进行综合判断,整体判断。不但心脉和肝脉要一起看,左手寸关尺、右手寸关尺都要结合在一起看。

同样说这个心脉虚,如果心脉虚的同时,你发现肝脉没问题,肝脉、脾脉、肺脉都调和,就唯独心脉虚。当你号到这样的脉时,这是个绝对的小毛病,特别好治的。但你不能不看其他部脉,在不辨证的情况下,光看见一个心阳虚,就用桂枝甘草汤或者桂枝增桂汤呀,或者用扶心阳的药。应该怎么治呢?你得参照一下舌象,看看舌象有没有心阳虚的问题。再问一下症状,有没有平时容易怕冷、心慌、心悸、乏力、容易疲劳等症状,如果有这些症状再加上心脉弱,那你立刻就明白这是心阳不足,这时才能够确诊。如果心脉虚,关尺脉明显比心脉实,经脉篇上说“大一倍,大两倍,大三倍”,你看大的是一倍、二倍,还是三倍。如果明显大,大二倍、三倍,或者三倍以上,你就能绝对确诊他是个郁症造成的虚证—肝郁了造成心虚。那你就得解肝的郁,以治实证的方法,疏肝解郁。有可能背后是气机郁住了,有可能血瘀住了,有可能是痰湿瘀住了。是什么性质的邪气,就治什么性质的邪气造成的郁滞。郁的深、郁的浅,分别用不同层次的药来疏肝。

同样说心脉虚、关尺实,如果这个关尺实是出现在右手,这种心脉虚是由于脾滞造成的。火是生土的,脾土也能把心火给堵上。两关可以把两寸堵上。简单说就是一条线的能堵,交叉的也能堵,左边能堵右边,右边也能堵左边。比如说,肝郁了能把肺堵了,这种病常见。你一号脉,肝脾是郁的,肝脾两部脉实。你也能看到心脉和脾脉同时出现郁堵的。能看到脾脉郁堵了造成心脉虚的;也能看见肝脉郁堵造成肺脉虚的。前提是你发现别的脉都正常,就唯独这两部脉异常,那这两个就多半是有内在联系的。其实当你号到这种脉的时候,你心里就有数了,当前的这个矛盾相对不那么复杂。复杂的矛盾是—寸关尺、浮中沉、外正内,每一部再分九位,九九八十一位,翻着花样变化。病看多了,就会发现这种病人,也会发现这种病特麻烦。其实原则上也没那么复杂,因为治起来永远是抓住最实的和最虚的这两个点去处理就可以。这就是咱们讲的脉色证相参的理论。

脉最好用的地方就是指导当前这步该治什么,治哪个病位。其实在你确定病位的时候,差不多病性也能确定至少三分之一了。因为每一个病位,每一个藏腑发病是有各自的规律的。心病发了,不是主血的功能出现问题,就是心主火的功能出问题。肝脉出问题,不是肝主疏泄调达、生发气机出问题了,就是肝藏血出问题了;不是生发太过了,就是生发被抑制住了。各藏腑之间都有这么一个核心规律,一推演——变化无穷,一归纳——核心就是每个藏腑各自的阴和阳。这样你就能化繁为简了。

上面说了关脉实把寸脉郁堵的虚了。还有可能是同时出现虚象,而没实象脉的情况。比如有可能你一号脉,各部脉都正常、调和,没大毛病,唯独心脉和脾脉特别的弱。那你只需要问一下,有没有腹胀、腹满、大便不畅等等的一系列症状。如果有,问是否很强烈。如果他说没有明显的腹胀、腹满等一系列症状,或者说有但是不明显,需要有一些激发条件才出现。比如说,吃多了会出现,累了会出现,那就知道这病就跟虚有关。虚证吃多了就化不开。再严重点就是稍微吃一点饭就化不开。这就是虚证,虚证一定是,你让它干活他不干,因为没力气干活,于是表现出这些症状。而实证是你吃不吃饭它都胀。辨好虚实之后你才能补虚泄实。更麻烦的是,有可能虚实都有。比如,脾虚有可能造成郁滞,运化不开。那你就得辨出这个郁滞属于脾虚证。还要看这个脾虚跟其他藏腑有什么关系?比如,是因为肝的疏泄调达出现问题,还是心火生脾土的时候力量不足,还是肺气供应脾土的功能不足,还是先天肾在根本上支持脾不足。如果是肾支持脾的功能变差,最难治。因为开始进入少阴太阴层面了,治起来需要花更长的时间。不同藏腑影响下的脾虚证,就用各自的方法应对。咱们分别举例:

如果肝的生发力不足,没法支应脾的运化—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黄芪15g、人参(党参)15g、白术10g、炙甘草15g、当归10g、陈皮6g、升麻6g、柴胡12g、生姜9片、大枣6枚

心气不足了,没法支应脾的运化—归脾汤
归脾汤——白术1钱,当归1钱,白茯苓1钱,黄芪(炒)1钱,龙眼肉1钱,远志1钱,酸枣仁(炒)1钱,木香5分,甘草(炙)3分,人参1钱

心火不足了,没法支应脾的运化—桂枝增桂汤、归脾汤加桂枝
桂枝加桂汤——桂枝15克,芍药9克,生姜(切)9克,甘草(炙)6克,大枣(擘)4枚

肺气不足,没法支应脾的运化—桂枝加桂汤加黄芪;归脾汤本身有黄芪,所以去掉入心的药就行了。

脾是后天之本,心、肺、都要给脾提供力量,而脾要给心、肺、肝、肾提供资源,彼此之间是相互支持的,这就是一气周流学说。彼此之间谁支持谁出了故障,无论是支持不足的虚证,还是一边堵了伤及另一边的实证,通过脉诊都能很容易分辨出来,这是脉法最好用的地方。当然咱们得说如果你单靠脉,你病位辨的准,病性不一定辨得准,然后传变也不一定辨得准。要辨准传变,需要借助一气周流学说的思维:升浮降沉、生长收藏、春夏秋冬,这些运化哪个环节出了问题?辨传变还得借助六经,因为藏腑之间作用关系,从太阳病一直到厥阴病都有。三阳证其实更倾向于腑证,影响到藏也都是很轻的毛病,只是影响藏的功能,并没有影响它的本质。但到了三阴病,影响五藏的时候,太阴还好治一点,太阴少阳并病、太阴少阴并病就难治多了。完全是少阴厥阴并病就更难治了。所以咱们需要六经作为一个立体的架构。做一个不太恰当的比喻,六经把六层的房子的架构打起来了,每一层都有各自的功能,每一层的功能都有一套五行,也就是一套藏腑的功能。太阳有一套藏腑干活,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都有各自的一套藏腑的部门在干活。这么一架构,这个病情难治、好治、病进、病退,当前这步治什么,你立刻就理出头绪了。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赵峰同学审核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