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湿这种粘滞之性表现在脉上有一定概率是滑脉。滑脉是那种具有粘、软之象的指感。当然临床中会掺杂其他象,诸如有力的滑、流利之滑、绵软之滑······
痰湿有可能现出滑象,但当痰湿阻滞了津液、血运行的时候,又有可能出现涩象、或弦象。这种痰湿兼血脉不畅混合出来的脉就会现出涩滑,或者弦滑。
刚看了一个患者,讲一下他的脉:
- 右路——整体偏滑,滑中带弦
- 左路——整体偏弦,弦中带滑
整体来看:
左右脉象都是弦中带滑,但是左路偏弦,右路偏滑。
具体来看:
- 两寸脉整体偏沉偏弱——心脉弦而无力偏沉;肺脉滑而无力偏沉。
- 两关脉——左路肝脉以弦为主,弦中带滑,兼具绵软和流利之弦滑象;右路脾脉是所有脉中最有力的,滑中带弦。
- 两尺脉——左路沉弦,右路沉滑。
只说方法或道理不容易产生联系和对应,所以咱们用这个案例来对应。先整体的号一下脉,两手寸关尺一对比,发现最明显的是脾脉。脉之独显,即是病机所在。这个脉象直接指向所有问题集中在脾上,虽然表现的症状是痰多,时而咳出来,时而自行涌出来。症状表现在肺,但是这个痰的源头在脾。因为脾是实象,所以是实证。于是在整体观中就能明确这个信息——脾实。还有一个短板——心脉、肺脉明显的虚、弱、沉。这两个短板不补起来,很有可能脾脉的实也去不掉。当然这只是可能,不是必然。治病的方法很多,有的时候诊法的不足,可以在治法上补充;而有的时候治法不足,就需要在诊法上多下功夫,做出明确、精细的诊断:
两寸脉的弱、沉指向:
1.心火不足、或心血不足。(阴阳都要考虑)
2.肺气不足。
有没有肺家津液不足呢?只需收集这些信息:
A.舌头干燥与否
B.是否口干渴
C.大便干不干
是否怕冷,这个季节(冬季)可以直接看出来。这样就可以少问一个问题了。当经验足了之后,可以少问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渐渐的你的诊断速度就练出来了。比如,一看舌象不太干,也就不用问是否口干、是否皮肤干、是否眼睛干、是否大便干等等这些阴亏的问题了。因为舌不干,说明津液尚足。更甚者舌象水滑,咱们就彻底不用担心津液亏的问题了。此案病人舌象不干,但是津液也不是很足,所以还是要考虑一下保护津液,避开那些大热、大燥的药就可以了。
当你号完这个脉,两寸、两关、左右路一对比,马上就确定了病位。患者主诉是痰,舌苔不干,没有热象,也没有明显的寒象,但是舌苔中后段偏厚,就基本上确定了病性。再基于你对患者之前的了解,知道他是一个太阴体质。这样完全可以做到两分钟号脉,再看看舌象,随即确诊。但如果这个患者是初诊,你就必须再问很多问题。
基于以上的诊断,治法如下:补心气、补肺气,稍补一下脾和肺的津液,以治脾的痰湿淤滞为主,兼以疏肝。
此案中,患者有一点津液亏,但又并非真亏,只是痰湿阻滞了津液运行。最主要病性是痰湿,脉象中最明显的是脾脉,说明此痰湿是脾生的。影响了肝,使肝脉现出弦滑之象,弦为主,兼滑。而脾脉是以滑为主,兼弦。脾脉是各部脉中最实的。于是整个脉象展现出一个全系图,就是此人整体的象。但如果通过问诊,想把握这个整体的象,得问几百个问题,而凭脉诊,瞬间就能把握。
还要通过其他三诊辨出此病的深浅层次是太阴证为主,如果按照三阳证治这个病,也会有效果,但是不去根。吃完药后还会有残留,或者三阳的症状消除后,太阴的症状显得特别明显。此时就可以用方证处理。这就是通过患者服药后的反应,来减少诊断的时间。当今这种方法被普遍使用,因为谁也不会花很长时间看一个病。可是咱们要是从学习的角度,从研究一门以理驭法的学术来说,至少在学习的开始阶段,每一个患者都得把问题问全。只有这样才能练成扎实的诊断功夫。因为只有这样你才不会错过任何一个案例细节。全面的收集各种脉色症信息,这本身就是一遍整合,就是一遍学习。可是如果三分钟打发一个病人,那就错失了学习的机会。就会导致你未来练成诊法的时间继续向后拖延。一句话,你开始花长时间看一个病,目的是为了今后真的能花三五分钟确诊。没有之前的训练,直接三五分钟确诊就是胡来。
在这个案例中,脾脉最实、其次是肝,指向当前主要矛盾在肝、脾。然后又有通过合参信息得知此证以太阴为主。照这个方向用药,一定有效。这就是六经结合藏腑体系的运用。如果只用藏腑,没有六经的层次,治疗也会有效,但是治不彻底。
这样的诊断能力是你通过望闻问切,全面的收集脉色症信息的过程中逐渐练成的。练成之后就会形成很多潜意识反应。比如患者的形态、说话声音,乃至于表现出来的性格,都能帮你确定病犯哪藏哪腑,六经中的哪一经。
三阴病和三阳病会有很明显的望诊和脉诊信息的差异。比如看到病人懒言少气,精力不足,三阴证的概率就大。但是三阳证也可能出现乏力无神,懒言少气。这是因为邪气被淤滞在三阳,气机不畅,也会出现这些症状。比如感冒的病人都无精打采的,也没体力。但是再加上脉诊信息,诊断就清晰了。如果以上症状的脉现出实象,立刻就偏向于判断为三阳证。再仔细号脉,应指点偏于左关脉,脉位偏浮、偏外侧,那就偏于判断为少阳证。在针对少阳问两个问题,就可以确诊了。这样照着大概率的方向提问,可以提高诊断效率。反之,对直观信息视之不见,直接问诊,这样的诊断效果、效率都不理想。好多病久治不效,问题就出在诊断上。我的经验是,只要诊断准确,自己组方、时方、经方都会有效。只要诊断的病位、病性对了,传变屡清楚了,无效的几率是很低的。
再总结一下那些治不好的病例,基本上都是那些有局部顽固病灶的病。因为那些病大概率不会因为患者整体藏腑、或整体六经恢复平衡、通畅后,自行改善。这就是咱们整体观不擅长的那个领域——局部顽固病灶的局部攻消。对于这方面的治法咱们需要额外补充。但是这种病例占总体病例的比例极少,所以还是先抓大概率。这种抓大概率的表述方式古人是没有的。咱们借助现代人的思维方式理解这个问题。
诊脉的能力是怎么练出来的呢?比如,诊100个弦脉,总结出有多少个是少阳证,多少个是其他经证。弦脉的诊断就这样练出来了。再比如,诊100个痰湿证,有的现出滑脉、有的现出弦脉、有的现出紧脉,见多了就练出来了。我可以直接告诉大家,这种弦中带滑的脉是痰湿的概率非常高。但是我这么说,对于大家的诊断基本没用。因为面临的问题是——什么脉是弦?什么脉是滑?什么脉是弦中带滑?指下没经过几百遍练习,无法通过语言理解。于是咱们的训练方法就是多号脉。早中晚给自己和身边的人号脉。练上三五年就可以看病了。
随着看病越来越多,你会发现有些方法不好用了,那就换一个方法试试,反正大方向是对的。比如,你必然能够试出来某种痰湿用某种方法治疗效率更高。当然我可以用语言给大家举例为:脉偏弦的痰湿,用疏风药效果更好一些,即风胜湿法;那种脉偏滑、摸上去水分多的痰湿,用燥湿的方法效果更好。如果又弦又滑的痰湿,就得疏风、燥湿一起用。前提是用燥湿法,津液够用。津液不够,需另选他法。
上面这些技巧,你又得练上三五年。加上之前练脉的三五年,就八到十年了,这些能力就形成潜意识了。当号到某种脉的时候,你脑子里立刻会蹦出一些治法、或方、或药。
再过段时间,当你的学生想问你,“为什么这么开方”的时候。也许你就会瞬间想不起来,因为这种能力已经彻底被潜意识化了。这时就很难再教学生了。所以要想教学生,在初学的时候,自己有什么困难就记下来。如何理解,如何表达,如何逐渐进步,都记下来。以后你们的学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二三十年之后当你们成为大师、高手的时候,有些东西就很难讲出来了。那就会出现50年造诣的给30年造诣的讲,三十年造诣的给10年造诣的讲。因为只有这么讲才能讲的明白。50年造诣的跟初学者就讲不明白。所以这是一个初心的问题。你是否在开始学习的时候,就想着中医的传承。如果带着这个心愿学习,你会记住自己遇见的困难,记住这些是为了以后的传承。
咱们受到一些西化的教育也不全是缺点。西方思想的那种精细逻辑化的思维确实有利于咱们传承中医。整体观教材相对于前辈医书只是一个表达体系的转变,而核心没有变。始终把握着以理驭法,理论不脱离实用的方法论。不过度的偏于理论忽视实用,也不过度的偏于实用忽视理论,这两者都是一种失衡的表现。咱们一直在讲这套学习方法论,如果能够以此一直练下去,三五年小成,八到十年即可登堂入室。
再觉个例子,小建中汤也可能出现弦脉,如果患者的弦脉兼着脉落不足,凭此脉就可以大概率诊断为小建中汤证。对于咱们来说,还会进一步找出更多信息证实这个诊断。对于图省事的大夫,小建中汤就开出来了。再比如脉涩或脉弦,再加上舌头颜色略红(略红为阴虚化热),也可以小建中汤。这些都是大概率对应。所以当你具备整体观之后,这种方证对应的套路自己就能琢磨出好多来。再比如弦脉出现在左关脉偏浮的位置(中取和浮取之间),或出现在左关脉的偏外侧,他是小柴胡汤证的几率就会大很多。如果肝脉弦出现在偏沉位、或偏内倾,四逆散证的概率就大很多。于是治疗的时候就可以通过抓大概率,去追寻线索。首先疗效会大概率有效,其次因为抓住了大概率信息,诊断时间也会减少。但如果弦脉并不是出在肝脉上,而是出在其他各部脉上,他是小柴胡汤证的概率就会明显降低。小柴胡汤证的弦脉大概率出现在两关脉。
这些东西肯定大家爱听,因为简单、干脆,用之大概率有效。但是之所以这些知识我讲的不多,就是因为这样会把大家引到“脉+症=方”的思维禁锢上。这种思路不是我想传递给大家的整体观思路。反而,当你有了整体观思路后,这种方证对应的套路,你会自己大量从临床观察中领悟出来。
为了把大家往整体观的方向引,我不得不把那些看似好走的路先堵上,只剩下这条不好走的路。否则一定会拐到那些好走的路上去。好走的路的特点就是——开始好走,越往后越难走。反之,难走的路只要是条通路,开始难走,但是越走越好走。当你站在整体观的角度去看这种“脉+症=方”的套路,发现里面充满着瑕疵。这种瑕疵一般是通过复诊的时候调整,还是抓大概率解决。就是诊法不足,治法弥补。比如,小青龙汤证开成麻黄汤了,表可以解掉,但是痰饮化不掉。复诊时就只剩痰饮了,再开苓甘五味姜辛夏汤就可以了。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LGF同学审核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