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亚健康

患者描述:自幼体弱多病,做事情没有魄力、没有毅力,自悲,多虑,性格敏感,遇事犹豫。平时容易焦虑、健忘。长期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

平素症状:
口里粘腻,总想吐口水,舌头讲话某些发音不利索;
腹胀、便溏、嗳气,初中时阑尾切除;
有时候拉肚子,有脱肛的情况;
牙龄萎缩,刷牙容易出血;
颈椎、肩膀疼;
头胀痛。

当前突出症状:
感觉一身的毛病,不舒服,但又没有什么特别严重的明显症状。
精神体力欠佳。玩手机、用电脑或者用脑多就会有头胀痛、眼睛也不舒服和疲劳感。
多梦,入睡较难。最近睡的早经常在3点左右醒来,睡的晚能睡到天亮。
大便经常不成型,排便感觉排不干净,有时候连着几天肚子不舒服,用点厚朴、枳实之类的药,第二天拉完,肚子就舒服了。
喝水少或者出汗多的时候,尿黄热甚至有刺痛感觉,经常有余沥不尽。

脉:
总体沉弦滑,无力。两寸浮大,像颗黄豆一样,重按无力。脉率72次/每分钟

舌象:


学生讨论:

  • 同学A:茯苓15桂枝10白术6干姜6细辛10五味子10桔梗10炙甘草6半夏10陈皮6
  • 同学B:肩膀痛,可以用葛根汤
  • 同学C:脾虚加湿气敝郁,建议用苓桂术甘汤
  • 同学D:建议用茯苓饮
  • 同学E:建议吃三黄片,泻一下,再看症状变化就明了了。
  • 同学F:我经常用的经验方,可以加减使用。此方主要从脾论治,捎带益肺气,疏头风,解诸郁。
  • 党参10,黄芪15,紫苏梗15,陈皮6,炙甘草3,黄连3,沉香曲3(或建曲10),浙贝母10,炙鸡内金15,佛手15,姜半夏10,茯苓10,麦冬10,麸炒白术10,生山药20,炒五灵脂10(包煎),炒蒲黄10(包煎),葛根10,炒酸枣仁15,密蒙花10,白蒺藜10,防风6
  • 同学G:从你的描述中能够明显看出气陷和脾阳虚,从舌像能看出痰湿严重,而众医从脾论治,百药不效,高度怀疑是否有肾虚?再好的方剂都需要有正气基础来支撑,而肾是正气的根基,如果有肾精亏欠,治则当为近期治脾(标),远期治肾(本),方可疗效长久。

淼师总结:

这个案例大家不妨从平衡这个角度考虑,这是处在低健康水平下的一种平衡状态。要治这个病肯定要打破这种平衡状态,然后重建平衡。要提升到更加健康的平衡状态,还得一步步来,无法一蹴而就。因为需要打破平衡,所以治疗过程中脉色症肯定会出现此起彼伏的变化,关键是能从整体把握,弄明白这个变化是邪表现出来症状,还是虚表现出来的症状,判断邪是什么性质的邪,虚是什么性质的虚,然后随证去调。

说到平衡,既然是低健康水平下的体质平衡,就意味着此病光靠药治不好。仅靠药效果特别好的,是那种病性单一、或偏颇单一,而整体平衡水平还没下降的病。

作为案例来分析,此证就是大家分析的太阴虚。太阴阳虚久了,也会波及到阴,阳虚生成的痰湿,出现痰湿停留诸症,身体还有能力排痰,所以时不时吐痰。

治这种病的方法就是“太阴之右,少阳治之”。也就是太阴、少阳一起调,通过运化健脾的方式,来补太阴脾。增强身体运化能力肯定少不了通畅枢机。因为一味的补,运转不起来也不行,所以还得加强他的生长、收藏、运化的这个能力。太阴虚了,三阳肯定也不会太壮实。三阳不足代表整个阳的功能都不足,所以现出好多症状也正常。但当前又不至于有太大毛病,要积累成大病,可能还得十几年,甚至几十年。

治此病没有一个具体的方子,因为需要随着症状不断调整。但是可以给一个基础方法,就用桂枝汤法合上小柴胡汤,随证化裁桂枝与白芍、柴胡与半夏等药的比例。比如:发现伤津液,就不用或少用半夏;发现津液回头,就到了可以排痰的时机,至少这段时间津液够用,那就可以用半夏,快速的帮他化痰;发现一段时间阴虚为主,就加大白芍的用量,减少桂枝的用量;发现一段时间阳虚为主,就加大桂枝的用量,减少白芍的用量,如果发现桂枝量增大还不够,就加上附子;如果发现这种寒日久入了深层次的细节之处(比如络脉、孙脉),就用细辛,吃了三五副加热药的方子,阳又盛了,就得停用。停了之后,你得看热是化郁了,还是伤阴了,治法又不同。这种治疗方法,被咱们的前辈称之为“和法”。

这样随着健康水平整体往上提升,遗留的问题(或淤血、或痰湿、或寒、或热、或虚、或实······)身体就会处理,那时又得随证变化。这就要求遇到的每一种情况,你都有应对预案。此人脾虚,制定预案就要针对下面这几种情况:

  • 1、 脾主湿,脾虚必生痰湿。
  • 2、 脾主水谷运化,脾虚一定影响营养吸收、运化。
  • 3、 脾负责造血,脾虚一定影响气血的生成。

这就是为什么咱们说,学会了治太阴病,中医就会七成了。所以才诞生了一个单独的《脾胃论》,而没有《心火论》、《肾水论》、《肝木论》······

其实这种情况,不可能仅靠什么方子治好。吃什么药,都不会有特别明显的效果,治这种病,需要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理由上面说了,他不是一个整体还行,而局部失衡的问题,而是一个整体处在一个低水平平衡的问题。长期从事那些紧张的室内工作,缺乏运动,饮食不规律,过度用脑的人,都可能出现这种问题。此人长期从事计算机相关工作,造成不断的伤神,再加上人脑的思考惯性,晚上睡觉时心神不得安,心神不安则五藏不安。所以此证一定得先把神安下来,所以需要在生活中摸索出一个可以使神安下来的方法,并且长期坚持。这其中包括运动,运动和神安这两件事有可能产生相互的助益,适当运动可以促进神安,神安可以让自己更有信心去投入健身和养生。一定要打破恶性循环的链条,形成这样的良性循环。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用药治疗。如果前面这些基础不存在,饮食、作息、养身、运动、养生这些都做不到,只靠药治,我的经验是,吃药的时候可以慢慢改善,停药后由于恶性循环的催动,会恢复原样。

运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长期的摸索,最终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比如倪师讲过一个老婆婆一辈子不怎么运动,就靠搓耳朵活到了九十多,这个动作最适合她,但是不一定适合其他人。当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后,发现身体改善了。但是常常因为不喜欢运动,又无法坚持。就比如我不喜欢跑步,可我发现跑步对我很有用。于是就想办法让自己喜欢跑步,这些办法不外乎一些心理诱导。这就涉及到人类认知核心的规律——你觉得自己是什么,你就是什么。如果跑完步之后,关注点在累上,就造成不喜欢它,那就真不喜欢跑步。如果关注点在身体改善上,造成喜欢它,那就喜欢跑步了。这就是对自己的一种心理诱导。人训练自己的方法,和训练宠物很相似,都是建立一种条件认知、条件反射。人类自以为豪的理性思维、逻辑思维并不能训练自己,训练别人或许还管用。其实训练别人也不管用,只不过介于外界的压力,有些人会选择屈服,表面的屈服,也不是真正地管用。

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适合个人的运动形式、强度和时间都不一样。所以通过运动来改善身体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题。至今为止,咱们中医没有研究这个。西医有研究运动医学的,但是由于缺乏整体观,它们的运动医学更加倾向于复健方面的考量。如果让咱们设计运动项目,肯定会更多的考量人的藏腑功能。

饮食方面,咱们经常讲要细嚼慢咽、注意食量等等。我自己就有这样一个规律,不能吃到九成饱。一旦吃到九成饱,就会在右脚出湿疹。如果去医院查,会被诊断为脚气,其实不是。如果少吃点,就不发作。这说明吃饱之后,会超出脾胃的运载能力,脾胃无法充分运化,就形成了湿疹。饿着点,脾胃来得及运化,就不形成湿疹。可是,如果我吃饭少了,又会浑身冷,这样就出现了吃少了冷,吃多了起湿疹的矛盾现象,怎么解决呢?

  • 1、调整饮食量,九成影响健康,就八成饱,再不行就七成饱。如果再降,营养就不够了,就得加点零食,或者增加点其他的营养方式。
  • 2、提高自己运化力,就是充分的运动、合理的运动。还要防止在运动中受伤,身体不好的人,很容易运动受伤。
  • 3、细嚼慢咽。细嚼慢咽可以明显的减少对于食量的需求。假如快速吃饭九成饱才能达到营养需求,细嚼慢咽大概只需要七成饱就可以达到身体对营养的需要。因为细嚼慢咽利于消化,狼吞虎咽的吃饭,那些食物在肚子里消化不完全,还容易积气。所以好多爱腹胀、放屁的病人,其实是因为吃饭没有细嚼慢咽造成的。这种病,用药治可以通过理气醒肠来改善。可是停药后,吃饭方式不变,还会积气。从这里,大家就能体会到那句老话——“七分养,三分治”。饮食、作息、运动、养生······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占七分,咱们开个对证的方子占三分。

治这种病时,还有一定概率出现中病反应。因为正邪相战,方子开对了,也能出现症状加重。看病时间久了一定能遇到这种情况,即便咱们有一定经验解释和处理,患者也不一定能够接受,医患纠纷就此产生。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小边同学审核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