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可整体观——眼动症

在咱们体系之内,脉色症的运用是脉法的最终表现形式。所以在学案例之前先明确学习目标。带着目的去学,学习就有了主线索。但是为了表达这个主线索,咱们肯定要讲一些其他的东西。脉不可能独立存在,于是在思路上就有了主线和分支。这就是咱们的学习方法论。

这个案例的讲解形式,主要以讲解思路为主,省略一些理论。因为讲的角度太多,就更难把握主线。同时咱们会加入六经的解释。让大家体会一下六经犯藏腑和脉色症,这两个思维模型的无缝连接。这些无外乎走路时先迈哪条腿的区别而已。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咱们用逆解的方式——先给出结论,再讲怎么得出这个结论。而顺解是——拿出诸多信息,直接推演结论。顺解更贴近临床,但不如逆解好理解。咱们学伤寒论条文其实都是逆解。

交代完前提,进入案例:16岁,眼球跳动(明显到可见),紧张时更明显。医院检查无果,因为眼球正常。于是知道是情志病。情志病的特点就是随着情绪,症状会起伏变化。情志病及其他顽固的病的产生,一定离不开其生活、工作、学习方面的原因。如果不解决这些原因,单从辨证论治来处理,好多都治不好,尤其是情志病。

经了解,父亲对孩子长期施行军事化管理。由于天生禀赋不同,有的孩子就适合这种军事化管理,继而成才。但同样的培养方式,有的孩子却能被管成情志病。比如,也许孩子的父亲特别适应军队的生活方式,于是成才了。就要求儿子也用这种方式成才,反而成情志病。所以好多病要想治疗,必须去干涉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否则治不好。即使治好了,也会复发。

诊断时,先号脉。号脉的好处是不需要收集患者的主观表述。只要是主观表述,里面一定有信息的扭曲。比如大便干,患者定义的大便干和大夫定义的,常常存在差异。所以咱们先收集这些不用患者主观描述的信息——脉象和望诊,然后再通过问诊来补充信息。

当我直接问孩子信息的时候,发现他注意力不集中,有答非所问、神志飘忽。所以每当从孩子这里问到的问题,我一定要向家长再确定一遍。如果两边说的不一样,这样的信息就忽略不用,或存疑不用。这里体会一下问诊的麻烦。

整体脉象:左手脉整体偏弦,右手脉整体偏紧,两边都是堵。弦代表气血输送受到了压制,所以变成一根弓弦。就像道路变窄了,正常能三车道,现在只能一条道,运送效率肯定变低。右手脉的紧肯定代表压制的更重。整个脉象给我一种两边都受到压制的象。这就和问诊信息相应——长期军事化管理,压力过大。

从这大家能体会一下,如何通过脉判断人的性格。当你在练习的时候,发现这种整体压制的脉,就可以立刻问诊,作为信息相应。比如问“精神状态如何?”,“学习、工作压力如何?”。再参照舌象、面象。这样脉色症就结合起来了。开始练的时候,号脉发现一个信息找一个线索对应(或问诊、或望诊)。

咱们在诊断时经常看两次舌象,注意力在左脉的时候,看一回舌象;注意力在右脉的时候,再看一回舌象。这个小孩的舌象是:舌边、舌尖发红。参照脉诊的左弦右紧,以及问诊的精神压力大,基本上就能确定此病为气血受到压制而影响到情志的问题。在这个大方向开方子就已经不会错了。

接下来只需要一些细节的补充。只知道敌人在某个大的方位,就只能大面积火力轰炸。但如果你知道具体的细节在哪,施治就能更加高效。所以咱们从淤滞出发,继续收集淤滞后化寒,还是化热的信息。

  • 舌边、尖发红——没法判断寒热,只能证明是淤住了。因为并没有出现整体舌头都红(尖舌边、尖更红)的热象。所以还要继续问诊。得知容易渴、喜冷饮。这些信息即便不能判断他是个淤热证,至少也能排除化寒证了。
  • 冬天有点怕冷、手足凉——是因为淤滞造成阳气不能外达。
  • 胃口好、大便成形、睡眠好——从病机、病理上看,不是特别难治的病。但是同样的病机、病理,情志病要更难把握。情志病仅从藏腑、气血方面调理,不一定能达到治疗目的。
  • 懒言少气、舌中间肉质偏薄——脾胃虚弱
  • 大便次数不规律——太阴虚
  • 直立性头晕——一般成年人不会突然站起来,而孩子有可能会。所以这种直立性头晕是病态的,还是非病态的,不好确定。只能假设如果是病态的,也能解释通。因为脾被困滞后,运化力不足,对于气血的上奉就会不足。突然站起来,一时气血供应不上,可以造成头晕。但正常情况下,人突然从蹲着的状态下站起来也会头晕。当然咱们可以细致的追问一下,孩子缓慢的站起来是否还晕。当时我已经做出诊断,对于这个细节没有必要追问,所以就没问。但是在你开始训练诊法的时候,就有必要一一问清楚。
  • 说话有痰音——16岁的孩子(也不抽烟)不应该有痰音。显然痰湿是淤热灼烧而成,不是主证。可以处理,也可以不处理,等自愈。
  • 指甲月牙颜色重——阳气盛。阳气盛反应到指甲月牙大,或颜色重。阳气不足了,月牙就会缩小,或颜色变淡。阳气盛,为何冬天手足还冷呢?因为这种阳气盛,是淤热造成的,淤热不能发挥正常的阳气功能。
  • 指甲偏红,手掌却血色不足——淤热。手掌的血色不足,参照舌头中段薄,指向虚象。脾运化气血向全身输布的力量变差了。
  • 两手尺脉偏弱——尺脉咱们惯性的跟肾对应,但这是一般的判断方式,并不是绝对的。有些脾虚也会反映到尺脉不足。两尺脉对应的功能是藏和藏而待发。五藏皆有所藏,但藏的功能最主要的是靠先天脾和后天肾完成的。所以咱们说到“藏”,通常理解为脾和肾的老本。因为临床中会发现很多脾虚未虚到肾的人,尺脉也会偏弱。就像本案,这孩子还没虚到少阴(肾),否则不会出现胃口好、睡眠好。绝大多数病入太阴的病人,吃饭和睡觉都受影响了,何况少阴呢?所以吃得好、睡的香,直接就排除少阴证了。
  • 心脉浮取不够——心脉本应在浮取和中取中间的位置,现在低于这个位置,咱们称之为心脉浮取不足。说明心往全身宣散输布血、热的力量不足。
  • 心脉弦、且内倾——代表心该有的力量不但不足,还受到压制。
  • 心脉弦、肝脉弦——心、肝的功能都受到压制。脉道不畅,血液、热量输送受阻。热没随血运向全身,所以化为淤热。所以既有淤热象,也有冬天怕冷的象。

人体各藏腑中,有三个藏腑跟情志之间关系最直接。按影响大小程度从大到小依次是:肝、心、脾。而肺和肾表达情志问题的时候,相对婉约一些。但是补充一点,这孩子的情志状态又合乎于少阴证的常见症状规律,再加上舌中段薄和两尺弱。所以太阴的问题,已经影响少阴了。

六经病位太阴,犯的藏腑是——脾、肝、心,影响到肾(不用治肾)。犯肝脾之后,肾夹在中间(按一气周流理解),功能必定受影响。所以出现了肾的功能受压制的象,但还不是肾病,也不是六经中的少阴病。

如何判断最深的病位是太阴呢?

  1. 舌中段薄,舌边有齿痕。
  2. 大便次数不规律。时而一天大便两三次,时而两三天大便一次。同样是症见口渴,区别在于阳明病的大便干,只会两三天大便一次。

病性——1.太阴淤证;2.淤而化热;3.化热后伤津液;4.兼脾虚;5.痰湿。

总结一下整个过程:

  1. 脉诊确定闭郁。
  2. 确定病位(闭郁在哪)。
  3. 确定闭郁细节,化热还是化寒,有没有瘀血。

有同学说用四逆散合当归芍药散。我认为可以,但关键是剂量。四逆散(柴胡、白芍、枳实、甘草)原方是散剂,每次用一方寸匕,大概两克左右。而当咱们用它治严重的闭郁时,这个量不够,就得加大量。这种用药经验,方证派大夫最容易总结出来。这也是他们普遍用药量偏大的原因。大剂量四逆散解郁的同时,再加上当归芍药散(当归、芍药、茯苓、白术、泽泻、川芎)养阴养血的功能,其中还有川芎这种活血药。白术、芍药又可以治脾虚。综上所述合方就对证了,对证就有效。

在此基础上,如果在细节上进一步把握,便可以提高疗效。比如:

  1. 有针对性的加强破郁力和疏泄力,就可以更好的针对淤滞的主证。
  2. 针对心、肝的闭郁化热来用药。
  3. 针对眼的问题,用一些入眼的引药。如,决明子、柏子仁。

我当时开的方子是:柴胡15克、当归12克、白芍12克、姜半夏9克、枳实10克、郁金8克、茯苓12克、天花粉12克、黄芩10克、牡蛎12克、党参10克、芡实15克、薏米15克、川芎10克、柏子仁10克、荆芥8克、决明子10克、白术8克

这个方子就是柴胡龙骨牡蛎汤的变方,方药分析如下:

  • 加化痰药——其实这个案例可以不化痰,因为痰湿不是主证。用天花粉和姜半夏化痰其实是为了提高疗效。
  • 加健脾药——用的是党参、芡实、薏米、白术、白芍、当归。芡实、薏米作为谷物既能治湿,也能养脾。
  • 加荆芥——配合柴胡、川芎增加疏风提升之力。荆芥还是一味风性的走血药。
  • 去桂枝——因为有热象。
  • 去大黄——因为大便不规律。
  • 去铅丹——用柏子仁和决明子代替。决明子善入眼睛。柏子仁既入心,又入肝。既治热,又能润。

二诊好转明显,前法微调:柴胡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姜半夏10克、枳实10克、厚朴12、郁金10克、白术12克、茯苓10克、党参15克、天花粉10克、葛根10克、芡实20克、薏米10克、酸枣仁10克、远志10克、牡蛎20克、生姜7片、川芎10克

  • 增强了酸枣仁、远志来养心。
  • 解郁方面,在原有郁金、枳实基础上,又加了厚朴。厚朴治肝郁不行,治脾郁可以。

症状变化:

  • 小便黄——此处可以加一点泽泻,加强一下他从小便排湿、排浊的力量。
  • 从口渴变为时渴、时不渴——这个信息进一步验证了太阴病的定位。太阴病可见口渴,也可见口不渴。此变化说明津液奉送的力量在恢复。前者的口渴是因为淤热灼烧造成的津液不足,后者的时渴时不渴是因为淤滞造成津液时而停留时而奉送、时而不达。
  • 整体脉弦紧象大减,变为脾脉独大——说明整体淤滞明显改善。脾脉独显,进一步证明是太阴证。隐藏的脉象信息,会随着治疗,而凸显出来。
  • 两寸虚象依旧——说明心肺向全身宣布血和气的力量没有恢复。因为淤滞减轻,但没有完全改善。
  • 手掌的血色明显恢复,但是手掌中心位置还存在明显色白——此位置对应中土脾胃,说明脾的恢复还不够。虽然不够,但已经能够把血带到手掌了。
  • 情志方面,已经可以专注的和我交流了,不再像之前的飘忽不定了。从这点体会一点医学之外的事——孩子不听话未必是他主观因素,也许受困于他的身体条件,也许受困于他的性格。一味的强压,或者一味的娇惯都不可取。
  • 指甲的淤红减退,但还红——验证了淤还未退尽。
  • 舌边尖红全退,变为舌色淡——之前的舌边、尖红的淤象退后,反应出虚象。此时的色淡是因为气血运送不过来。
  • 舌的虚象、手掌的虚象与脾脉的实象合参——说明前两个虚是后者淤出来的。
  • 由大便不规律,变成一天便溏两三次——这是淤滞解开以后的反应。从有形的角度说,就是肠道功能恢复后,肠道急于把之前停留的宿便排出来。从气化的角度说,气化功能恢复之后,邪气不再被容纳,所以就排邪。
  • 舌根苔厚依旧——舌根对应的象也是藏。不要简单的把舌根和肾对应。因为这种对应,你就需要解释对应肾的各种不同的功能。肾和其他四藏一样,在咱们中医中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所以咱们把舌根和尺脉解释成藏和藏而待发,而不单纯解释成肾。因为按照这种理论解释,咱们有相应的诊法和治法。此处的舌根苔厚,自然就是因为之前的虚淤产生的废物,藏为浊毒垃圾。所以他拉稀必然排的就是这些垃圾。治法就是继续帮他清理淤滞。反之,如果你把舌根、或尺脉定义成肾,出现异常了,就去治肾。那就太机械、太偏颇了。这便是解释体系在运用层面的体现。虽然肾的主要功能就是藏,但是仅用藏还不能解释肾。

总结一下本案涉及到的问题:

  • 如何用六经来判断当前的主要病位?
  • 如何应用“太阴之右少阳治之”这句话,同时治太阴少阳,来解淤滞?
  • 如何治太阴犯肝、犯脾、犯心?
  • 有少阴功能受阻的迹象,如何排除少阴证?
  • 用经方的原方治,如何把握剂量?
  • 不用经方的原方治,如何把握细节?
  • 如何发现并解决,太阴少阳淤滞之后,出现的淤而化热伤津?
  • 如何解释淤滞减轻后,那些虚象、实象同时存在的状况?
  • 如何理解淤滞减轻后,虚象的改善?
  • 如何理解淤象带来的情志问题、舌象问题、手象问题?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半自动同学审核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