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文一二五“太阳病身黄”。瘀血证还有发黄,前辈医家称之为蓄血发黄证。黄证该如何理解?因为咱们理解的黄证多是跟湿、湿热,跟黄疸相关的毛病。这块条文出现了蓄血发黄证。中医理解起来可能有思维惯性的困难,但是让西医理解反倒简单。不过西医的说法参考一下即可,因为诊断还得用中医的思路,西医的思路没法用。西医说血病为什么发黄?因为血清,血液凝固析出的淡黄色透明液体,凝固成胶状,是黄色的。这个说法中医用不上,因为中医没有血清的概念。咱们中医有两种解释:一是血为热所灼烧而泛黄。二是血色是红润之色,红润之色代表血的供应正合适,血瘀堵了,凝固、凝结化为瘀血,就会发暗、发黑、发紫。血不够了表现就是泛黄之色,就是少血色,东方人少血色是发黄。也有些人天生皮肤特别白,一少血色显得更白了。现在以白为美,受西方审美影响。以前就治过一个小姑娘,来治青春痘,是个血虚证的青春痘。年纪轻轻也不会太虚,只是暂时供应不足而已,面色特别白,因为也没有其他的毛病,没有污浊的暗色,单纯血不够,就显色面色特别白。可是那是病,至少有点小毛病了。如果年纪大了,本身皮肤就有暗浊之色,再血不够而泛黄,就是黄暗之色。
所以用中医的理论来解释条文一二五的身黄,就是瘀血在里瘀住了,使得血液输布运行、运送不足,于是显出了少许的泛黄之色。再加上患者本身可能皮肤有暗色,暗色配上少许的黄色,就成了发黄症。把瘀血除掉,血液输送正常了,血色恢复。血色恢复之后,暗黄之色可能消失,因为那些瘀浊之物逐渐代谢掉了,年轻人可能性大;也可能不消失,年纪大些的人,那种暗浊之色就彻底消失不了,那属于机能的衰退。
至于抵当汤和抵当丸怎么选择?症急用汤;症缓用丸。扛得住用汤;身体稍弱扛不住的用丸。抵当丸即可用生大黄、也可用酒大黄。用酒大黄也没什么不可以。因为确实在药性上,酒大黄比生大黄更善于通瘀。生大黄通腑泄热,如果要通腑,就是通大便,煮的时间不宜长。生大黄煮时间长了,通胃肠道、通腑的力量会相应减弱。是相应减弱,不是减弱到消失,遇见肠胃虚弱的,吃了久煮大黄照样拉稀。
炮制大黄的方法有很多种。
- 比如酒洗大黄,伤寒论里的大黄酒洗,在医行里称之为酒大黄。可以用黄酒喷,也可以泡一下,然后闷起来,之后再炒,炒后放凉。大黄被酒闷,又被火炒,寒凉性会退掉点,攻大便的力量会退掉些,也不是全退掉,因为酒能鼓动气血,所以通常治血证的时候,用酒大黄。
- 还有一种叫熟大黄,炮制方法类似,就是用酒闷的时候,酒用的更狠,闷的时间更长,就是浸泡的更透。然后带着酒蒸或者直接炖,所以比酒大黄炮制的更透。加强版的酒大黄就是熟大黄,所以入血攻瘀的力量更明显,寒凉性被去掉的更明显,通腑的力量更弱。
- 大黄炭。炮制大黄炭就不用酒了。大火炒黑放凉,就是大黄炭。可以想象这种大火的炮制方法,大黄本身那种寒凉性和通腑的力量被破坏的更厉害,仅能剩下一点点。根据这个原理,如果发现某个患者需要用大黄通腑,可是又很虚,不敢用大黄,怕给攻的更虚,但又得攻一下,不妨考虑用大黄炭。但是临床用大黄炭的主要用法,是取其红见黑则止,止血止泻,取这些功效。
提醒一下:咱们平时说的酒大黄,有时候在指熟大黄,就是用酒闷透了、用酒蒸煮过的大黄。刚刚说的那些鉴别方法,是药行的区别。有时候医行跟药行还不太一样。药行本身不那么规范标准,医行也没形成一个标准,这也是历史造成的问题。因为咱们传统文化思维方式,根本就不是标准化思维。标准化源自于西方的思维。至于是不是要引进标准化,用标准化改造中医,改造到什么程度,这不是一两句话能想通的。过于标准化一定丧失了中医的灵活性。完全没标准化,还延续旧有的习惯,确实又不太利于教学。教学就要通过语言表达,语言一表达就经常出现我说的,跟别人听的不是一个意思。所以咱们常说,误解才是正常的,理解是珍贵的。
稀少才珍贵。所以有时候我看见学生说:老师说XXXX。我一看,不是我的本意。但一般我也不加以纠正,因为人的理解终究是自己的理解,需要不断完善,最终形成自己的完整理解。这个过程肯定要不断纠偏、自洽、整合,是他自己完成的事情。老师没法直接给学生一个正确的、标准的东西。因为只要用语言和文字,老师就不可能把完整的意思直接传递给学生,这里面一定有误解。所以我更重视思想方法、方法论、文化价值观这方面的培训。而这方面的培训,在这个平台课上,确实不方便展开。每套教材一定有其设计目的,绝对不可能通过一套教材,把所有的教学目的都达到。所以抱残守缺,或者另外想别的方法加以弥补,所以咱们的微信群就诞生了。一些不适合在这套课里反复讲的东西,就在群里说了。
淼叔讲伤寒论条文课的教学目的,就是以伤寒条文为线索,把必要的知识构建起来,并且通过条文,反复去演练条文背后的理论,但有一部分教学目的无法通过平台课展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