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服用麻黄之后,会出现心慌、头晕、大汗不止等不良反应。通过这些反应,可以反过来理解麻黄的药性。分两个角度思考:
1. 邪气在退却的过程中的中病反应。
2. 处理邪气时,正气不足以驱邪,而现出正气的虚象。
从这两个角度,就可以把所有问题全都联系起来。
然后再顺便品一品,咱们为什么有的时候会用苏叶或者香薷来替代麻黄?什么样的情况可以替代?什么情况替代会降低疗效?
咱们常说的一个学习方法——仔细地思考问题的本身,答案就在其中。麻黄可以辅助散湿,比如经方里就有麻黄配半夏这样的组合。因为湿气本身的特征就是黏滞难行,而麻黄的性质又比较峻猛,一快一慢,在散湿过程中一旦出现僵持不下的情况,就会出现症状加重,这个也是可以预见的一种中病反应。
如果组方时没加那些散湿的药,单用麻黄,通过其散气的功效来散湿,效果就不一定了。这完全取决于患者的自愈力。所以赵老(赵绍琴)的这个散湿的方法中,就不用麻黄,而用大豆卷。大豆卷就是用大豆加上麻黄进行炮制,等于把麻黄的开散散加持到大豆的这种能入中土的药里。
咱们平时看麻黄的注解,经常说它宣肺。解释的更细致一点就是——麻黄宣的是“气”,而“气”又推动着身体所有的功能,所以在变化之下你可以处理各种问题。
再看麻黄的用量,咱们平时用麻黄不按照原方的用量,基本最大量就是15g,所以很少出现那些过用麻黄的反应。只要把握好用量、对证、整体,就很少出现错用药物的那些偏颇反映。哪怕出现了,你也能知道为什么。比如,遇见过身体特别虚的人,又需要用麻黄开散,用了麻黄就会出现大汗。出汗就使得虚证更虚,还得赶紧敛汗。由此就引出了用香薷、苏叶来替代麻黄的这种方案。比如那种肾气、脾气在里的根气大虚的证,用了麻黄极容易出现这些症状。尤其大量的使用,一定对身体有伤害。平时还需要常给吃人参固气的证,再这么一散,本上的虚永远治不好。虚证引起的所有问题都不会改善。所以治病用药这就是“权衡”,根据不同人去权衡。药只是你的一个工具,工具本身没有什么对错,就看你用的时候适合不适合。至于麻黄通过宣扬带来的兴奋作用,比如吃完之后,有的人感觉特精神,有的人会出汗,有的人睡不着觉······这些问题在对证的情况下,较少出现。
在治肺家病的时候,其实麻黄挺难替代的。现有的替代方法,在麻黄证的情况下,肯定不如麻黄效果好。麻黄既能散表,又能宣肺。假如用苏子加苏叶代替(苏子能散肺,苏叶能开表散表),力量又不够。苏子、苏叶都是特别和缓的药。而前胡宣肺力大点,所以当需要宣肺,而又存在不能用麻黄的证,我也会考虑用前胡。
如果病人必须得强烈的宣肺,但其他藏腑又经不住如此强烈的宣肺,你就只能用替代方案。可是这些替代方案比较和缓,经常达不到宣肺的目的。遇到这情况就是使用汤剂的困难之处,所以只能用缓法慢慢治,需要长时间积累效果,得拿出愚公移山的耐心来。此时就可以用针法辅助加强一下。
在咱们的体系针药是相兼容的,不会出现学了这个体系只能用药,不能用针。比如六经方证,不能指导用针;比如大多数现在流传的针灸体系,都很难直接把它拿过来指导用药。这就造成咱们学习的困难,其实学医确实挺困难的。这也跟心情有关,所以咱们很重视心理建设。学医确实很难,但是如果你心中不觉苦,那也就没那么难了。虽然下的功夫还得下那么多,但艰难和困苦却少了。
麻黄的配伍解构:
麻黄配桂枝——带着热性去散寒
麻黄配石膏——带着凉性去散热
麻黄配半夏——散痰湿。半夏本身就有开散性,再加上麻黄开散力更强。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麻黄配当归、连翘把血热散到表。
麻黄升麻汤——伤寒一脉、滋润津液、透散热结的代表方法,相当于温病的透热转气法。此方可以作为伤寒派学习温病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