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景血证一

这一节简单串联一下祖师爷相关血证的方剂,讲到相关条文的时候,再做详细讲解。“血证”这个词,最早就是出自于宋本伤寒论条文一二五“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当然参照了康本,知道“血证谛也”是旁注。

怎么定义血证?跟血相关的毛病,就叫血证。可以是实证,也可以是虚证。各藏腑也都有犯血证的可能性。血证也可以和各种其他诸病并结、并杂出现。血证也有可能是其他病影响而产生的。当然有可能血证本身就是疾病的根本,内因可以产生,外因也可以产生。外因指外伤,比如生孩子大出血造成失血、血虚。外伤也能造成瘀血,比如手术后,有些患者会出现瘀血。磕着、碰着、扭伤都有可能造成瘀血或者血淤。内因就更复杂了,病位、病性、虚实正邪传变,要通盘考虑。先了解理论大概,再看有哪些方剂跟血证相关。这里只是个启发,如果没总结到的,需要大家自己慢慢完善。

比如条文一零六的桃仁承气汤,有“其人如狂”的表达。抵当汤中也有“其人如狂”的表达。这么一结合,发现狂躁之证要考虑是不是有瘀血。轻证的狂躁就只是心烦,还没到狂躁的程度。对比桃仁承气汤和抵当汤,会发现一个少腹急结,一个少腹硬满,反正有少腹的症状。联想之下不难理解,瘀血证还容易出现疼痛、硬满等症状,反正就是瘀血阻滞之后的反应。有的学员特别想要这种症状规律归纳的教材。咱们一直说这种症状归纳,应该在条文中去理解。如果直接把列表列出来,这种教材其实用处不大。因为公式代入,生搬硬套不是中医的法门。咱们是明其理,推演其变化,用这种思路。现在讲的桃仁承气汤、抵当汤出现的少腹硬满、少腹急结、狂躁,就是在条文中去寻找症状的共性规律,然后解释其背后的原理。你是怎么解释症状背后的道理,当你临床中遇见这样病情的时候,就是怎么解释的,怎么解释就是怎么运用的。

与血相关的毛病,总结为血证,所以血证是个特别大的范围。桃仁承气汤、抵当汤指的是瘀血。瘀血肯定是血证。还有一些有血相关的症状,但确不是血证,在条文中也有涉猎。

比如桂枝汤证有衄解(流鼻血)的条文,可以复习一下。在文字版的伤寒论里搜索“衄”,会发现有桂枝汤证的衄解、麻黄汤证的衄解。也可以搜索“血”,会出来很多条文。咱们讲这种串联的课,就是通过关键词搜索。如果光靠记忆力,肯定记不住第几条有血这个字、哪个条文讲瘀血。都得靠搜索。在搜索下很容易就能搜到各种条文,比如热邪逼迫血液妄行,热迫血出的出血证。不管是吐血、衄血,还是便血,相关条文都能搜到。比如条文一一一的衄血,热迫血妄行,逼的出血了。条文一一四的便血,也可能是尿血,都有可能。条文一一五的吐血。这几个条文的特点,是热迫血行的出血证,这个病是血被热祸害,本身病不在血,所以把热处理掉,就不出血了。如果不把热处理掉,会如何?按照温病学说的说法,热就会从气分到营分,再到血分,前提是患者没自愈能力了。抵当汤还能搜到阳明篇条文二三七,条文提到“喜忘。大便黑”,喜忘就是影响记忆力了,大便颜色发黑。

这些瘀血证的症状规律就是这么学会的。真的不是由老师把瘀血证的症状列出来,把血虚证的症状列出来,把血热的症状列出来,让学生去背。背完了根本不会用,因为其背后没有理论,没有思想,没有思路。

条文二五七的抵当汤,出现了一边消谷善饥吃得多,一边还六七天不大便。这个条文明示一个道理,瘀血证也能造成不大便,要跟阳明腑实证的大便燥结相鉴别。遇见这种情况:六七天不大便,又判断有瘀血,会首先使用桃仁承气汤。用完桃仁承气汤有可能因为活血的药力不够,瘀血下不来,那时候就要想到还有这个条文。还有瘀血证也会造成不大便,得用药力更强,活血力更强的抵当汤。用了桃仁承气汤大概率大便会下来,但会发现瘀血还在。不禁要思考,到底是瘀血破坏了肠道的功能,造成不大便,还是阳明的燥热同时造成了不大便,还伤了血形成瘀血。在理上要做这样的思考。用的时候反倒简单,桃仁承气汤不管用,就用抵当汤。像桃仁承气汤这种方子,不可能一下开7~10剂,也就一两剂,还不行就用抵当汤。当然这背后也暗指另外一层意思,如果医生水平足够高,能发现这个是抵当汤证的不大便、那个是桃仁承气汤证的不大便、另外一个是承气汤证的不大便。

小柴胡汤,少阳证也有血证。条文一四四,“妇人中风……热入血室……小柴胡汤主之。”只是这个毛病确实女子比男子得病的概率要大。因为女子每月例假,血室打开,所以才有了那句:妇人只要在例假期间感冒,先上小柴胡,这种简便之法。明白这个道理,自然比生搬硬套代公式更自如。举一反三,热入血室,那就有寒入血室。小柴胡汤主之,就意味着小柴胡汤在合适的时候,可以跟血药、热药或寒药并用来治少阳证的血证。祖师爷为什么不用小柴胡汤加减化裁运用?那是为了给咱们讲道理,同时也告诉咱们是柴胡证。血证只要是柴胡证就可以用柴胡剂来治。不用加入血的药也能治,同样,加了也能治。根据情况加了,或许会令效果提高,加错了反而会效率降低,把握不好加减变化就不加。

大致总结了一下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呢?太阴血证就用桂枝茯苓丸做个例子。桂枝配白药的一阴一阳,一升一降,调和营卫兼活血的方法,故为太阴。桂枝茯苓丸为太阴活血的典型方剂,不过心里当知,当血病进入三阴之后,其表现形式就会变化多端,很难用一个简单的方式就定为这几个方法。很多前辈为咱们整理了治瘀血的几种方法,什么六法、八法,其实那不是绝对的。那是前辈为了启发咱们,而不是说就这六种或八种方法。就像是《濒湖脉学》的二十八部脉,不是只有那二十八种脉。临床的脉,要是想总结,总结出上百种都没问题,只是没那个必要。

当病犯瘀血入少阴的时候,少阴主藏而待发、藏而后发,有藏的特质,所以瘀血就难解难化,需要更长的时间来治疗。在根本治法上,与太阴没有泾渭分明的边界。还是那个道理,活血药不可能只入太阴,不入少阴;或者只入少阴,不入太阴;或者只入三阳,不入三阴。搜个方子看下,比如少阴病的桃花汤。

三0六、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上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内赤石脂末方寸匕,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胃肠道虚了,阳不太够,摄不住血,出血证的桃花汤。本条没加附子,但是少阴证的寒证,常见附子证,加上附子肯定效率提高。本方也没加人参,但是少阴证或太阴证的气虚,气不足以摄血的出血证、便血,用桃花汤加上人参肯定效率提高。这种加减变化都暗含在条文之中,有时候祖师爷故意不加,是为了更方便说明道理。读书读其理,整理出可用的理,是咱们以理驭法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