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28~140结胸与诸证鉴别四

一三四、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宜大陷胸丸。

大陷胸汤方

大黄六两(去皮) 芒硝一升 甘遂一钱匕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此条文很清晰的讲述了一个太阳病是怎么变为结胸的,或说什么样的太阳病变为了结胸。宋本中的“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在康本中是旁注。本来条文就长,再加上旁注,更容易有种混乱感,所以按照康本看。

康本条文:大阳病脉浮而动数,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鞕,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大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宜大陷胸丸。

此条把结胸证的演变讲的非常清晰透彻,所有对结胸证的困惑就都得以解决了。

看病是怎么一步步变为结胸的。先得了太阳病,脉浮、动数,动数脉代表脉跳的快,还特别有劲。此处的注解说明这是个太阳风热之证。“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这句话注解的一般。“数则为虚”,不可能是虚证,虚指的是风热伤了津液,是津液受伤的虚,不是根本受伤的虚。那就明白了:是有个表证的太阳风热,或按温病的卫气营血学说,是卫分的风热之证被误下之后,结在不上不下的地方成了结胸。

一旦变成结胸,症状就变成了“膈内拒痛”,就是胸腑一带不能按,一按就特别疼。“短气”,喘气费劲,因为伤了胸中大气,被闭郁住了,肺气闭郁、不畅。“躁烦”,因为心气被憋住了,心气不畅,而且这股闭郁之气如果化热,更增加烦躁。“心中懊憹”说明神乱了。“懊憹”就是颠三倒四,即指能感到身体上的憋闷、烦躁,同时也有心神上的颠三倒四。身体憋闷、短气、烦躁,心神不宁,这个病的病因是因为“阳气内陷,心下因鞕”。这是被误下后变成的结胸证的症状。之前是太阳卫分的风热证,症状是头疼发热、稍有点出汗、有点怕冷。

太阳卫分的风热证被误下后变成了结胸。病势虽猛,但是患者元气足,就用猛剂大陷胸汤(大黄、芒硝、甘遂)。刚发病时,基本一副药吃不完就能好,用不上第二副药。因为一副药吃两回,吃第一服后,两小时内没拉稀,再吃第二回,肯定就能拉稀了。大概率第一服后就拉稀了。

把大陷胸汤证和西医的胸膜炎、腹膜炎做对应,这种思路咱们不采用。因为腹膜炎如果辨证为中医的大陷胸汤证,那用大陷胸汤能好。如果不是,给人服用这种峻猛之剂就不好了。这两个病不能一对一化等号。比较客观的说法是:如果西医的胸膜炎、腹膜炎,中医诊断为大小陷胸汤证,那大小陷胸汤可以治好;如果不是,就不能用大小陷胸汤。千万别形成一一对应的思维。把西医的思维彻底放下,一点也不干扰使用中医。带着西医的思维,反倒让中医的思维更加困难。要融汇中西医两套体系,特别难。

条文一三四说太阳病怎么一步步变成结胸证。紧接着条文一三五、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鞭者,大陷胸汤主之。条文抬头是“伤寒六七日”,意思是从太阳病演变过来的结胸证只是一种可能性,不是所有的结胸证一定是太阳病演化来的,所以特意加了条文一三五。否则没必要同样的意思信息写两个条文。

之后写了大陷胸丸的条文:“若不大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宜大陷胸丸。”意思是症状没那么重,结的没那么狠,就用丸剂。病机是一样的,但结的没那么重,结胸证的症状(拒按、疼痛)不强烈,所以称之为“不大结胸”。但是因为气机还是不得沉降,所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气机向上浮越,不得肃降,所以出汗也是只有头汗或上半身汗,或胸之上有汗,下面没汗。“小便不利”因为水热互结影响了膀胱水道,尿不出来。水道一不通,身上的津液还被热灼烧,就给烧黄了。这个黄证,用茵陈类药是治不好的,因为得把水给解决掉,把水热痰互结给解掉。临床辨别也不太困难。条文已经表达的很清楚,“不大结胸”意思是还有点结胸,还会有点拒按、疼痛。而发黄证没有明确结胸拒按的症状。所以就这么鉴别:当发黄证有拒按疼痛症状的时候,有可能是结胸证。

都是结住了,郁堵不畅,所以后面的条文都在对比各种郁堵。到时候会细讲,比如结胸证与大柴胡汤证的鉴别。之所以祖师爷把结胸证与大柴胡证放在一起对比,一定是因为有某种类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