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28~140结胸与诸证鉴别五

上节提到了结胸证可下、不可下的条文。怎么定义下?下法?有些看似很明白的概念,仔细一琢磨,好像又没那么清晰。比如攻大便算下法;攻瘀血算下法。那怎么攻大便、攻瘀血、攻水称之为下?一定要通过大便和小便才叫下?女子例假用通经水的方式,算不算下?产生了疑问,肯定先翻伤寒论看辨可下、不可下这两篇,又会产生一个疑问:条文的整理是祖师爷的安排吗?如果不是祖师爷编排的,是否能代表祖师爷的意思?如果是前辈医家整理的,那就是前辈医家对祖师爷的理解。那就按前辈医家对祖师爷理解的下法,看辨可下病脉并治这篇。方子有:大柴胡汤、大承气汤、抵当汤、抵当丸、茵陈蒿汤、小承气汤、十枣汤、桃核承气汤、大陷胸汤、调胃承气汤,这些都好理解。怎么还有桂枝汤?

条文:阳明病,脉迟,虽汗出,不恶寒者,其身必重,短气,腹满而喘,有潮热者,此外欲解,可攻里也。手足濈然汗出者,此大便已鞭也,大承气汤主之。若汗出多,微发热恶寒者,外未解也,桂枝汤主之。其热不潮,未可与承气汤;若腹大满不通者,与小承气汤,微和胃气,勿令至大泄下。说的是有个未解的桂枝汤证用桂枝汤解了,解完之后还有承气汤证,就还用承气汤。从这种条文安排大致能看出,可下和不可下诸篇属于条文的汇集。如果是祖师爷亲自编排的,应该会显得更规整些。这也是推测。

一三六、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此条文在对比大柴胡汤和结胸证。条文语境有点奇怪,因为只看文字的表面意思,大柴胡证和结胸证是不可能弄错的,没必要放在一起。这两种病的相同之处:病机上都有热结在里。不同之处:大柴胡汤除了少阳热结在里之外,还把大便堵住了,有燥屎。结胸证的热结在里是水和热结在里,大便没结住,结的是水,但有可能导致大便不畅。所以这两个方子都可说是下法的方子。一个是疏解少阳的同时攻下(通大便),一个是攻水热互结在肠。既然都是有热在里陷住了,那么其相似的症状都是有一些热的症状。但是两者在临床基本不可能弄错。因为结胸证的痛苦症状是拒按,疼痛。大柴胡汤的疼痛有两种可能,一是少阳证胸胁苦满的疼痛;另一个是阳明证大便燥结的腹痛。按起来手感不一样,疼痛方式也不一样。

此为水结在胸胁也”,这个小注,注的不怎么样。显然做注者是看大柴胡汤中的柴胡证,想到胸胁的症状规律,又是水结,所以注解了这句。放在此处,有点前言不搭后语的感觉。其实这句也是做注者在整理思绪,他也在试图让他的思路能够自洽。反过来说,结胸证有没有可能疼痛部位在两胁?这个疑问大家自己寻找。

之前提到过,结胸证的疼痛位置,可以从胸到上腹、小腹。条文一三七、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提到了疼痛部位: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也提到过,陷胸汤证是有可能出现大便不下的。水热互结影响了胃肠道的功能,不大便。如果能大便,一定能把水拉出来,也就不结胸了。本条说的就是这种情况。“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燥而渴就是因为热伤了津液。给出的病情传变线索,还是“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因为重发汗后,伤了津液。这个患者阳气足够,重发汗后没伤阳,伤了津液,阴不足但阳还足,就显得有热。这股热再一用下法,结成了结胸证。可以跟上面几条的太阳风热被误下之后化为结胸,相类比理解一下,原理差不多。

本条还有另外一种注解,“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哺所小有潮热,”到这为止,是阳明燥实证。“从心下至少腹鞭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说的是结胸。这种注解认为此条文是阳明燥实证和结胸证的鉴别对比。

还有一种注解,说这个病情是即有阳明燥实证,同时还有结胸证的水热互结。不同的注解出自不同的前辈医家。看完之后,当形成自己的理解,应该在你的理法体系内形成自洽。只要形成自洽,这个注解对你来说就是合适的,对不对不重要。要把最大的精力放在构建完整的认知体系,理论框架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