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挖信息学诊断——太阴顽痰干咳案

案例介绍:女,40多岁。

  • 主述——干咳,病程数年,四季都咳,与寒热无相关。偶见咳出干痰块,平时咳不出。胸闷,随情绪变化加重。口干,不渴少饮。汗少。纳差 。二便无异常怕冷,手足不温。头痛喜按。
  • 脉:两寸弱,两关滑而有力,脾脉大于肝脉,两尺沉弱,左脉弱于右脉。
  • 舌:色很红,苔白厚,苔脱地图舌,舌质肥厚。
  • 手:血色尚可,稍弱。指肚红郁之色。尺肤润泽,不干躁。面:色暗、唇暗、少光泽。

淼师解析:

通过这个案例着重讲一下如何收集有效信息,以及如何脉色症相参分析信息。先以脉色症的方法为主,讲一遍,再梳理一下六经的方法。这两套方法的区别是以六经为主结合藏腑,还是以藏腑为主结合六经。本质上二者可以相互兼容。初学的时候,以六经为主结合藏腑,此时在诊断上更依靠问诊;当脉诊、望诊的功夫成形,就能以藏腑为主结合六经。诊断的特点就是更依赖脉诊和望诊。

我平时收集信息的次序是:脉诊为先,其次望诊,最后通过问诊验证前两诊对脉、色的判断,进行补充和纠偏。当你在脉诊、望诊下了多年功夫之后,随着理解不断加深,必然对问诊的依赖越来越少,由此就可以提高诊断效率。如果脉诊、望诊还有所欠缺,那么提升的方法,则是通过问诊反过来加强这两诊。也就是通过问诊已经确诊的病情,在脉、色上找到与之相应的表现。不断的积累这个经验,五到八年就能练出来,但这确实是个慢功夫。

望闻问切四诊,其实现在咱们不用闻诊了,剩下的就是脉、色和问。这三个实在不能再精简了,再精简就会有盲点。闻诊(听声、或闻味道)所收集的信息,并不会比脉色症所收集的信息更加优质,所以闻诊渐渐就不用了。我的建议是在你精力允许的前提下,还是学一些闻诊。虽然不用,但可以帮你整合理论。

交代完前提,正式讲案例,先演示我收集信息的方式:

  • 首先收集脉和色的信息。先不问诊,是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患者主观行为、情绪对我的影响。
  • 整体信息:左脉大于右脉。
  • 主要矛盾——两关最实。右路比左路更实。
  • 次要矛盾——两尺沉弱,两寸弱。

两寸弱,但位置正,说明心肺的问题不是很大,当前可以不急于恢复心肺功能,抓住两关的主要矛盾就可以。当肝脾淤滞失和的问题改善之后,心肺功能常常可以自行恢复。因为他有自愈力,或者他的自愈力被恢复了。倘若两寸的力度还没改善,就再治一下心肺的虚。当然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同时调解心肺的功能,间接促进化湿的能力。

同样是次要问题,两尺的沉弱,却要引起注意。因为两尺弱说明根气虚,两尺沉说明病走的比较深。我的经验是,这种两尺沉弱在肝脾淤滞恢复后,自行恢复的概率只占一半。倘若没恢复,就随证治之。

咱们一直强调,治病重在从变化中处理问题。治病就像开锁,不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开完就行了。你手里有一堆钥匙,面对一堆门和一堆锁。整个治疗过程,要实时根据变化,用不同的钥匙选择打开当前时刻最合适的锁。

脉象右路比左路更实,说明当前要以治右路为主,兼治左路。当前的矛盾点是脾淤比肝淤更加明显。到底是肝传脾,还是脾传肝,还无法确定,但是不影响治疗效果,一起处理就可以了。一定是受牵连的先好,祸首后好。判断出祸首,你就可以了解此人的体质特点。当这个病人再找你看病的时候,诊治起来就容易了。

总结一下,这个脉的整体信息告诉咱们病机是:肝脾失和,脾比肝淤滞更重。两寸的有问题,但不重。两关的象代表病情有点沉重。

再进行望诊:

舌象现出脱苔(地图舌),兼舌质肥厚,兼苔白厚。一定是气化层面和有形层面的问题并结,才会形成地图舌。这两个问题去掉一个,脱苔都会消失。这种舌象,再合参脉象的两尺沉弱,表明痰湿已经入里,并伤及有形。再参照面色暗、唇暗,进一步佐证病情的深。信息佐证每多一道,映射出的体内病根就更顽固一分,也说明这病难治。再参照一下她的手象,这病已经映射在脉象、舌象、面象上了,如果再映射在手象上,就更加难治。

品一品这个规律——内在疾病映射于外在的脉色症时,因人而异。比如,有的人反应在脉上,但并没有表现在症状、舌象、手象、面象上。反之,脉、症都诊断为一个深重的病,同时又表现在舌象、手象、面象上,就代表深重的程度更深。

舌、手、面看气色的方法是一样的,但是各自反应出来的属性却各有不同。

手诊——反应在手上,则能表现出此人向四肢末端(人体最远的地方)供应气血的情况。

面诊——脸在脑袋上,大脑要消耗最精华的营养物质和能量。所以面相更多反应的是人体上奉气血的能力。

舌象——更多的与脾胃情况相应。舌象反应心、肝、肺、肾都是间接信息。

这种映像的属性和层次的不同,就使得你的诊断功夫可以练的更加的细腻。

此案的舌象和面象都出现了沉重的病色。这种病色也得到了脉象的支持。如果再得到手象的支持,就更难治。好在他的手象还可以:血色稍弱,尺肤(手腕)不干燥。尺肤可以说是人体最滋润的皮肤之一。所以咱们通常通过尺肤的皮肤质地来判断患者津血濡养体表的情况。

再结合大便情况,针对性的问诊。你的问诊是根据脉诊和望诊,而进行的针对性的提问。二便无异常——这种无异常的信息,作为参照信息记录下来,绝不是无意义的,需要提起注意。这个案例是个痰湿证,如果大便粘稠,代表湿能从大便排出来。如果大便干燥,代表津血更伤和排湿力更差。现在大便无异常,是一种病态的正常,这种正常本身就透着不正常。这个信息本身非常有价值,说明这位患者没有足够的力量排湿,但在仅存的排湿力和津血濡养力还能保证大便不干燥。这个“无异常”本身就是咱们判断的信息点。绝不能看到“无异常”就忽略。

同样,看案例时,作者记录的那些“小便可”、“饮食如常”等信息,都是有价值的。好多人在学医过程中都会遇到这种情况,患者没什么症状,无法通过症状规律开方子。此时就需要抓住这些无异常的信息来诊断了。

比如,本案痰湿证二便无异常本身就不正常;久痰却吐痰不多,本身就不正常,其内必有痰结;痰湿证会影响小便,小便无异常,本身也不正常,说明小便排湿能力也不行。这些无异常的信息,就成了极其有用的信息。

这种诊断能力的形成,是源自于你有相应的理论解释体系。再加上脉法和望诊,以及基本生命常态的参照。患者没有症状,但其他信息一定能表现出来。于是没有书上列举的症状规律,你照样能够抓住患者的主要问题、次要问题。

脉、色、症的信息收集完,各病位的虚实,先处理哪个矛盾,哪可能会形成短板,你就有数了。

短板——两尺沉弱,反应根本的虚。由于手象的利好,说明还没弱到极点。

当前矛盾——第一步先以解肝脾淤滞为主

邪气——脉滑、苔厚、舌质厚指向痰湿

进一步问诊:主诉是咳嗽有痰,咳出不畅,能见干块,进一步确定了此痰是老痰、顽痰。

关于问诊有一个小技巧,其核心就是——如何收集到最有价值的信息。如果问法不当,任由患者发挥,就会收集到很多无用信息。比如,直接问患者“您有什么病?”,就容易收集到很多无用信息,因为患者心中对于病没有明确的定义。所以我会问“您哪里最不舒服?”这样的问题,直接把患者的注意力引向当前最不舒服的位置,也就是主述。而这个主述的症是不是当前最主要的矛盾呢?也不一定,还得合参。

本案当前要处理的问题是肝脾淤滞,造成淤滞的邪气是痰湿,而且痰湿已经化为顽痰、粘痰、干痰。并且,当号到脾脉淤滞的时候,必然要问大便如何。结果是大便无异常,上面说了,这个无异常本身就不正常。咱们号到肝脉淤滞,必然会问他情志如何。结果是胸闷的症状会随着情绪变化而加重。这就是通过脉诊(或舌诊)来确定问诊的方向,给患者一个限定范围来回答问题,避免天马行空的回答,也避免不知所措的回答。这样的回答就可以收集到有效的信息。比如,患者可能平时不会主动发现胸闷和情绪的联系。而咱们号到肝郁的脉,就会帮他回忆这个内在联系。针对性的提问,也可以大量减少提问的量,由此提高诊断效率。之所以能针对性的提问,是因为你在脉诊和问诊上,信息已经收集的差不多了。

主诉有咳嗽,你势必要追问这个咳嗽的发生规律,包括温度规律、时间规律。时间规律包括一天的规律(早、中、晚),四季的规律(春、夏、秋、冬)。本案的咳嗽与寒热无关,与季节也无关。说明这个咳嗽没有明显的结热、结寒。虽然舌色红,貌似是热,但这个热是痰结出来的,不是热证。这个结论是通过信息相互佐证得出的。如,怕冷手足不温,与寒热无关,也是因为痰结造成阳气不伸。

大便不干、手腕不干、舌不干说明津液伤的不重。这个信息非常重要。在津液伤的不重情况下,出现的痰湿治起来相对容易。这也是你判断一个病好治难治的小技巧。但是本案已经有向津液亏虚方向发展的迹象,比如患者喝水少、汗少。喝水少就不容易出汗,因为汗出无源。再加上痰结脾胃,必定造成运化力减弱。运化力变弱,运化的慢,对于水的需求就少,所以就不渴。同时又口干,因为津液奉送受阻于痰湿。津液受阻,气血也受阻,所以出现头疼喜按,这些上奉不足的象。再结合两寸的脉弱,上奉不足的虚象就在脉上得到了印证。这样不断的脉色症相参,诊断的功力就愈加精进。

总结一下诊断结果:

  • 太阴痰湿久证,已经形成干痰、顽痰,犯肝、犯脾,造成肝脾淤滞。
  • 肝脾淤滞造成心肺不足。
  • 两尺脉指向病势有往深处走的倾向。
  • 太阴犯肝脾的淤滞,造成津液、阳气奉送不足。
  • 津液奉送不足,造成口干,也造成痰越来越干。
  • 阳气奉送不足,造成怕冷,手足不温。
  • 淤滞之象反应到手象,造成指肚的红郁之色。
  • 太阴犯肝脾淤滞的痰湿顽证,对于面色、舌色的影响很明显,说明此证对脾胃肠道的影响大,对气血上奉影响大。

得出这些结论就可以治了。不单能治,你还可以说出一些患者没说的症状,比如气血上奉不足,一定记忆力减退,一定精力不够集中。如果你想验证自己的判断,就可以再追问一下,这是为了提高你的诊断能力。间接效果就是,患者会认为你很神。

本案已是太阴病的顽疾,如果再出现失眠的问题,就开始有往少阴深入的倾向了。当然,如果已经出现失眠倾向,治法上依然是治太阴(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只是难度会更大。

既然主证是肝脾淤滞,尤以脾淤为主。那么治到胃口改善,就是根本的改善。显然舌象、面象信息告诉你,胃口改善不容易。但是,患者是来治咳嗽的,这个咳嗽消除起来就容易的多。只有肺气不被痰湿闭郁的那么重,咳嗽这个症状就能下去。而太阴顽痰的体质却不容易改善。

患者才40岁,正气尚足,可以先不考虑她的虚证。于是就先在太阴的层面攻肝脾的邪。然后观察两寸、两尺的虚象,有没有随着攻邪而改善。如果不改善,虚的地方还需要扶一扶。

津液伤的不重,于是治疗方法的选择就更加丰富。反之如果她有伤津血的问题,治疗起来就得在保护阴方面斤斤计较了。否则,用了化痰药,痰还没化,津液先伤了。

“怕冷”和“不渴”指向,偏阳弱。但是偏阳弱,不意味着热量少。所以不用那些大热的药,偏温的就可以。并且只是手足不温,还没四逆,也说明阳不是那么弱。这样抓住攻邪的病性、病位,再照顾到扶阳或育阴,就一定能开出有效的方子。

需要注意一点——舌质、舌苔肥厚,再加上剥苔(地图舌)。这些象指示要处理有形的痰。但是如果你只恢复无形气化的能力,也会有效。

脑子里不要总想着,这个病用什么方子治,什么方子能治这个病,这是初学阶段的思绪。咱们要考虑的是构建出治疗思路,哪些方药能够实现这个治疗思路。如果脑子里想的是哪个方子能治这种咳嗽,你就想不到那些经典中不治咳嗽的方子也能治这个病。比如《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篇中那些治呕吐的方子,都是治脾胃的。但只要你能找到开散太阴脾胃痰结的方子,就能治本案的痰湿。可以选半夏干姜散,恢复燥散的力量。还可以取橘皮竹茹汤里的橘皮、竹茹。这些药组合在一起是在气化角度上,恢复开散痰湿的气化能力。本案还有有形的痰,就配上皂荚丸,也可以在方子里开1—2克皂荚。皂荚直接用药最多用两克。当然还要兼顾痰湿犯肝,用四逆散。再精准一点,把白芍换成白芥子。因为白芥子既能豁痰,又能润肺。当然本案不润肺也行,此证肺家的干燥,是因为太阴脾痰湿闭结造成的津液不奉,所以润肺不是必须的。但如果想润一下,那《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篇的茯苓杏仁甘草汤就够用了。最终形成的方子是开散脾胃痰结方,合四逆散去白芍加白芥子,再合皂荚丸,想润一下肺,再加茯苓杏仁甘草汤。

在咱们选的方子中,只有在四逆散的条文中能找到“咳”。茯苓杏仁甘草汤是治胸中气塞、短气的;干姜、半夏、橘皮、竹茹都是治呕吐哕的。这些都不是咳嗽条文里的方子,但可以治脾的痰湿闭结,恢复脾处理痰湿的能力,继而就可以治本案的咳嗽。显然咱们不是什么方子对应什么症的思路。只要把握好咱们上面的诊断思路,大方向没问题,怎么开方都会有效,无论是经方、时方,还是自拟方。

比如,咱们还可以自拟方:

痰湿犯肝——必须兼顾肝血。因为肝藏血,痰湿犯肝,就会污染肝血。这也是面色晦暗的原因。咱们可以用,柴胡、元胡、白芥子。

痰湿犯脾——桔梗、浙贝、全瓜蒌。这些药都是相对较强的涤痰药,非最强的。恢复气化功能的同时,也可以处理到有形痰的层面。

助脾的运化消导——鸡内金、山楂。脾脉实的严重,也可以用点莪术。佛手、香橼也可以,但力量偏弱,得多吃两副。

总结一下咱们的自拟方——桔梗、全瓜蒌、浙贝、山楂(大量)、鸡内金、莪术、柴胡、元胡、白芥子

这就是一定会有效的方子。因为药力较强所以先吃三副,再观察变化:

  • 痰的松动的情况。
  • 通过攻痰,虚象改善的情况,包括改善、未改善、加重。

每一种情况,你都有相应的理论解释和应对方法。

如果改用四平八稳的方子,改用佛手、香橼这种力量弱的药,就可以直接开一星期的方子,不必担心出现明显的变化。

再讲一种极端情况,患者要出差,没法复诊,没法煮药。最省事的方法就是小柴胡颗粒加皂荚丸。这个方法肯定会有效,但单靠这一个方法能治到什么程度不一定,后续还得根据变化随证治之。

就此呈现出一个道理——第一步从哪着手都行,关键在后续的变化。比如,用了以上的这些治法后,如果患者出现大便粘稠、拉稀、大便频,这就是非常好的现象。如果没有从大便排邪,就意味着化痰的进程慢。如果明显出现咳痰更容易,也是好现象。否则也是治疗进程慢。

咱们为了展示诊断的思路,所以显得非常繁琐。而真正诊断熟练后,咱们讲的这些思绪一定会在瞬间完成,不需要推演。收集完信息后,会自动得出答案。所有这一系列诊断反应一定会在三五分钟完成。


感谢整体观中医问答群的想想同学审核校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