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66 吐剂瓜蒂散

一六六、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一分(熬黄) 赤小豆一分

上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合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康本: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鞕,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当吐之,(注:此为胸有寒也)宜瓜蒂散。

瓜蒂散方

瓜蒂(熬黄)一分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注: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注:此为胸有寒也”这个小注不好,肯定不是寒邪。本条的学习要点:

1、“病如桂枝证”,但没说什么症状,提到了寸脉微浮,到底哪些症状如桂枝证?

2、“气上冲喉咽”,一个痰食阻滞胸隔的毛病,如何形成了气上冲的症状?痰食理解成痰湿,有小偏差,没本质错误。

3、瓜蒂散的方子。

先说气上冲,因为理解了气上冲也就理解了为什么寸脉浮。气上冲形成的浮脉,不是表证。不是表证桂枝汤证,为什么现出如桂枝证?痰食壅滞,吐剂就是直接从胃里翻出来,所以这里用“食”。痰湿证也能见到患者自吐,或者用吐法来治。痰食或痰湿壅滞气机之后,气机出现上冲本身是人体的自解行为,只要吐出来,邪气得以外出,机体自解。只要后劲足够,不用药也会自吐。条文说的是后劲不太够,因为“寸脉微浮”。按这个思绪接着往下思考,得出一个结论,寸脉微浮,瓜蒂散证。没用药,稍后发现寸脉浮的越来越明显,就知道往上顶的自解的劲足起来了,自吐的可能性就越来越大。此处的寸脉由微浮变为更明显的浮,其实不是病情加重,反而是后劲升起来了。脉象的相应原理,内在病机相应于脉,可以应出邪气,也可以应出正气,所以脉象既可以表达邪、也可以表达正,也可以表达正邪混到一块的信息。这也是脉法不好学的地方。但你只需要用一种思维就可以把正邪统一起来:邪之所在,正必驱之。背后就是阴阳观。

本条的语境、语义:痰食壅滞于上焦,身体自解的气上冲,想自己催吐,上冲的气往上焦走反映出寸脉浮,有点像桂枝汤证的脉浮缓。浮缓也是浮中带虚象。缓是虚象。此处的虚象是因为痰食阻滞了气机,气机往表运送不足,所以可能出现在表(太阳、卫分)有些不足,这个不足也跟桂枝汤证类似。所以有可能出现一些轻度的怕冷、畏寒、头项强痛,毕竟不是外感的太阳证。条文为什么明确指出“头不痛,项不强”就是在告诉咱们,此证要区别太阳表证桂枝汤证。人不会公式化模式得病,所以读书才要明其理。理明白了可以推演变化,比如气上冲咽喉,怎么理解?如果不从理上理解,只从文字上理解,是否容易理解成是嗓子的症状、咽喉部位的不适感。如果明理,会理解这个气上冲后,是一种想要呕吐的感觉,又吐不出来。痰湿证有没有可能出现咽部哽咽的感觉?当然有,临床中见到很多痰湿证,患者觉得嗓子有糊着的感觉。其实在合适的时候,也可以用吐法。所以此条文的上冲咽喉,又可以是咽喉部位的哽咽不畅感。当打开思路,就像上一节说的大柴胡汤证,一般理解是大便干燥,但条文说了也能拉稀。以及本条病如桂枝证,理解了桂枝证是什么病机,“如桂枝证”的证病机不一样。病机不一样,仍然能够表现出类似的症状规律,如果只懂得通过症状规律开方,就容易出现偏差。

瓜蒂散方

瓜蒂是香瓜的瓜蒂。香瓜长出来了,花瓣还没掉,取来做药就是瓜蒂。香瓜成熟,瓜蒂自然脱落的时候,药效已经不足了。就像枇杷叶,等叶子肥的时候取下,叶子快干枯自然脱落的时候,药效已经变差了。取药一定是营养充沛的时候,药力才足。枳壳、橘皮也是同理。要的是皮,不能等果子成熟了,那时候皮的功效就降低了,因为营养都去供养果肉了。方中的赤小豆,何韵伯的注解非常到位:用谷气以和之。以谷物的性质保护胃气,因为吐法或轻或重肯定伤胃。而且赤小豆还有一些除湿的功效。赤小豆还有利水消肿,解毒排脓的功效,只是本方取的不是这些功效。这里主要是取以谷物的性质保护胃气和除湿。

方后说的服用方法也不复杂。把散剂做好后先存着。然后用香豉一合,用七合的热水煮烂,把淡豆豉的水过滤出来。用这个豆豉水就着瓜蒂散吃。吃完等着吐,不吐接着吃,到吐为止。从瓜蒂散“一钱匕”的用量就知道这个催吐剂劲很大。淡豆豉是芳香开散剂,以开散的力量用作辅助把痰食散开。因为淡豆豉药劲偏弱,所以用量很大“一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