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热、湿,这些偏阳性的邪气也能令卫分(太阳)出现恶寒。其实通过琢磨这个道理,可以多品一品解释体系的层面。你的解释层面,其实只要能够完整的指导运用就可以了。如果想究其根本,其实是做不到的。不但中国做不到,中国传统文化做不到,就是西方的科学也做不到。
所以在建立你自己的理法体系的时候,建立到你觉得够用的就可以了,这个范围可以比老师讲的小一点儿,也可以比老师讲的大一点儿,但只要是你的就行。意思是你能够用这套理论切实有效的指导诊断和治疗。
比如“太阳受风、热、湿也会恶寒”这个问题,咱们只需要知道太阳寒水的功能受损后会表现出什么异常。解释到这种程度就可以指导实用了。
如果再往前更深的解释一步,正气被邪气所伤的时候,有的时候症状表现为正气的规律,即正气的功能受损,表现为正气受损的象;而有的时候是表现为邪气的象。这么说有点抽象,咱们换个说法。为何太阳(卫分)受热邪,人也会冷?体表本来就有太阳寒水这个功能,当太阳寒水功能受损后,表现为正气受损,那他就怕冷;而如果表现为邪气的态势,就现出一股热象,人就怕热。
然而这里面有个概率问题,大概率所表现出来的规律是感受温热邪气时怕热,即便有效规律出现一时怕冷,等病势一重、热势一强,怕冷的象也表现不出来了。当你用药解的时候,还存在一定概率,出现正气的阴外出达表,也表现为怕冷。正气的阴起来表现为怕冷这个规律,可以类比于用了附子后发热。只不过前者启动的是阴气,表现出阴气的象,后者启动的都是阳气的热,所以表现出阳热的象。
但咱们同时也能看到,吃完附子后,某段时间或者是几个小时,或者是某几天,人反而更怕冷,这种事我遇见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热要起来去攻寒的时候,寒势由于太强、太顽固,则表现出邪气的寒象,于是人出现怕冷。
到底是正气表现出来的外在症状,还是邪气表现出来的外在症状;是正气受损表现出来的外在症状,还是邪气为祸表现出来的外在症状,思考这些的目的在于揣摩人体发病时,表现为症象的规律。
然后你仍然可以去找更多的案例去支持你的思绪推演,比如咱们见到过,喝完白虎汤阵阵发寒打哆嗦,继而病解的情况。这就是阳明热证在解之前,出现的寒战症状。见到这个症状,你立刻就想到,这股寒战是正气起来了。正气起来要去消灭邪气,于是正气的象发于外在,呈现出寒战的症状。自然这种情况发生概率较小,更大概率是就是正气起来灭邪气的时候,邪气的象逐渐弱下来,直至消失,也就是之前的症状逐渐消失。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人体的另外一个规律是:正气是一种和合之气,和合之气一般不表现成一个显著的症状,借用西医一个词叫隐性状态。而邪气为祸是显性状态。就像两支军队,甲军和乙军干起来了,你作为观察者的角度,到底是甲在打乙,还是乙在打甲呢?其实你怎么看都可以。只是这件事儿反映在人体上就变得特别复杂了,每个人都不太一样。虽然不太一样,但会有一个大概率和小概率的区别。这种大概率和小概率的区别,其实给咱们辨证诊断带来很大方便,因为可以通过不同概率的症状进行合参诊断。
同样道理,再举一个藏腑之间的规律。比如五藏心肝脾肺肾相互传变,按照咱们正常理解,它们相互传变的概率应该是平均的。但实际在人类身上,这种传变却不是很平均,有的传变概率大,有的就概率小。拿肝来举例,肝就特爱惹事。肝犯病之后,传脾,传肺,传心,都挺常见的。与之相对的,脾病,肺病,心病,倒过来传肝的概率就相对低。
按照五行相克规律对比一下“金克木”和“木克土”。照理说肺金是克肝木的(肺病传肝)的概率和肝木克脾土(肝病传脾)的概率应该一样,但实际上不是。实际上肝病传脾的概率非常大,几乎肝病或多或少都会出现脾及胃肠道方面的症状。而反过来说肺病传肝的概率却没那么大,并不是所有的肺病都一定影响肝。
这种发病规律并不是按概率平均分布的。而这个现象却对咱们诊断治疗有挺大帮助。同样的规律还有很多,比如寒邪。理论上说,寒邪更容易伤阳。但其实寒邪也是可以伤阴的,否则也不会出现什么血寒那种病机了。但是寒邪伤阳的概率远远大于伤阴的概率,这是从整个人类范围的发病规律得出的。因为人类这个物种属于温血动物,本身就需要有足够的热量、足够的阳。所以遇到寒邪,阳先顶着,阳顶不住了,才会伤阴。假设地球上有那种传说中的蜥蜴人,并且的确是冷血动物,那他们受了寒邪之后伤阴的概率会更大。
藏腑之间的传变差异用咱们的理论体系解释:人体各藏腑各功能在局部是失衡的,但是在整体是平衡的。恰恰是局部的失衡才造就了整体的平衡。这其中一定少不了通行、通畅的作用。流通运化的功能受伤,就真的有问题了。所以学温病学说最重要的是一个“通”字。
相对温病学说的治疗风格,咱们再看伤寒学说。太阳有寒了祛寒,太阳有热了祛热,阳明有热攻热,阳虚了扶阳,阴虚了滋阴,各经怎么治都很明显。实了治实,虚了补虚。所以伤寒学说体现的就是平衡思维。而温病学说体现的是通行的思维。所以咱们看伤寒的方子基本都是干净利落。大多数方子都是寒热分明、清清楚楚;较少的方子会出现寒热并用的思路(如半夏泻心汤),或者加入通行疏散思路(如小柴胡汤、四逆散、乌梅丸、升麻鳖甲汤、麻黄升麻汤)。
然后咱们再对比着看温病学说处理平衡这方面。赵老(赵绍琴)的书99%都在讲热如何为祸、如何处理、如何伤阴、如何养阴;热和痰湿淤血结,如何治痰湿淤血;如何清理血热······都跟热相关。而平衡方面,基本都是在平衡跟热相关的问题。而临床中毕竟还有寒证、阳虚证等问题。
如此一来,咱们就能理解:任何一套学说,其实都有不足之处。但是任何一套学说,你单把它学明白了,发挥它的优势,也都不容易。更何况咱们要做学术融合,就更难。所以咱们常说整体观这套学说不是速成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