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76 化热白虎

一七六、伤寒脉浮滑,此以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

白虎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学伤寒的都知道,此处不可能“里有寒”,但是条文就这么传承下来了,所以仍保留不予改动,同时给出注解。条文给的信息,只有白虎汤证出现脉浮滑。关键是条文放在这里的用意,感觉上下不接。一般的处理方式,就是把它单纯的理解为一个白虎汤证的条文——白虎汤证是能现出浮滑脉的。当三阳的里——阳明有热的时候,向外鼓荡,可以影响到表、太阳,所以现出浮滑脉。热鼓动津液现出的滑象,所以脉一定有力。

解构下白虎汤:甘草、粳米巩固津液;石膏、知母清热。用粳米的谷物之气养津液。知母(六两)和石膏(一斤)药量很大。石膏随着药量的积累,清热力会越来越强。石膏性微寒,如果微量用,是微寒;大量用是大寒,清大热时一定要大量。知母有一定的润性,但此处取知母既能清气分热——能入三阳清三阳的热,也能清三阴的热。就白虎汤而言,加上知母能清三阴的热,用意就是保护三阴不被热邪所伤,防止热邪往营分、三阴传。

条文为什么这里加上白虎汤?我觉得是承接上两条风湿证能化热的问题。但是临床并非仅限白虎汤,因为白虎汤主要的药力还是在清三阳阳明气分的热。而风湿证的毛病,病深之后会入营、入三阴,那股热能影响血。所以条文清热的寓意是在提示,不是一个完整的治法。提示气分可能化热,自然能想到营分、血分可能化热。这个热是有可能进三阴的。三阴明明本是虚寒的,却有一股邪气的热,传过来、结出来的热,必须得处理,情况就变得非常复杂。单用寒凉药,不但不能清掉热邪,反而会伤到正气的阳,这时候要用辛凉透转,温病的那套方法。或辛凉透转气上的热;或者凉血活血,治血上的热。一边清理血热,凉血活血;一边温藏,治藏寒,这样的案例能看到不少。

遇见那样的患者,脉色症变化极为复杂,有寒象、热象、虚象,又阴虚又阳虚,非常难处理。根本不存在一种方法,用了就有效,从头治到尾,只能随证治之。用温阳法发现标的结热更重了,紧接着就要把热透转;可能突然又发现虚证出来了,得治气虚,用了人参、黄芪可能化热、化郁;化郁了就治郁;化热了就继续运转热力。化郁了其实也是运转,就是总结的通畅。所有的病,所有的治法,在治法层面,不是令其平衡,就是令其通畅,不外是什么性质的失衡、失畅。热邪壅滞、寒邪壅滞、风湿壅滞,一边令其平。光平还不行,经脉不通畅,平衡法无法发挥效应,那还得加上通畅法;光通畅还不行,虚的得扶正,邪气得攻邪。

治这种错综复杂,虚实夹杂,标本相互制约的,还得必须时时让其动起来,不能停。还不能动的快,会加重失衡。一定得动态平衡才是真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