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迎 | 寸口 | |
一盛 | 少阳 | 厥阴 |
二盛 | 太阳 | 少阴 |
三盛 | 阳明 | 太阴 |
还有种关于人迎寸口的分法,王叔和的:左人迎右寸口。这种分法的原理显然是从心肺的角度考虑,心属火,主宣散,宣散为阳;肺属阴,主肃降,肃降为阴。看看能不能解释手太阴肺经的条文。
先按两寸算。左寸为人迎,右寸为寸口,换个说法,心脉为人迎,肺脉为寸口。“寸口大三倍于人迎”就相当于肺脉大三倍于心脉,这么也说的通。肺家有邪实,肺脉明显大于心脉,临床中常见。“虚者,则寸口反小于人迎也”也说的通。正常的脉是心肺脉差不太多,理论上心脉会稍微强一点,但是肺脉明显比心脉小,说明肺虚,得是肺脉明显比心脉弱小才行。如果肺脉比心脉就弱一点,就算正常。
再按两关算。把左手关脉(肝脉)定为人迎,右手关脉(脾脉)定为寸口。“寸口大三倍于人迎”既是脾脉大三倍于肝脉,这确实也有可能是肺病的脉,临床能见到肺病现出这种脉,就是关脉实也能见到肺病。只是通常遇见这种脉会解释为土邪传金或脾邪传肺。足太阴脾经也是“盛者,寸口大三倍于人迎”,所以也有可能是脾家实,于理也自洽。再看下列表,如果倒过来,左关脉三倍于右关脉,把两关定为人迎和寸口。左关设为人迎,三倍,那病在阳明,即在肝脉出现明显实象的脉而定为阳明,这就有问题了。只能说阳明证有可能会现出左关脉特别盛,但也不是个大概率。如果左寸人迎,右寸寸口,那就是心脉三倍于肺脉,定为阳明病。一个道理,阳明病有可能现出心脉特别盛的脉,但也不是绝对,不是明确的对应。所以这块不能完美自洽,只能说有一定相应,但不完整相应,因为阳明证的大热,有可能在右手脉出现。如果在右手脉出现,右手脉大三倍于左手脉,就会被定为太阴。所以判断阳明在右手明显大的时候,出现了严重的不能自洽。因为临床经验不支持这种说法:就是阳明病一定发生在左手脉大。就像经脉篇后面两个条文:胃经和大肠经,人迎大三倍于寸口,这思路怎么理解和梳理?其实是因为咱们凭手腕脉,肺的动脉判断六腑的时候,先天具有不足,肺经动脉更容易体现五藏的信息,间接体现六腑的信息。所以从古至今,怎么用手太阴肺经的动脉定六腑,一直都没有确定的说法。
从这基本可以得出一个相对确定的结论,这套人迎寸口一盛、二盛、三盛的灵枢经脉法,一定不是为手腕脉而存在的。虽然这套理可以帮着使用手腕脉,但最初一定不是为手腕脉而生的。具体怎么用,其实失传了。一直在运用中有一定借鉴,又不能完整契合。从语境表达上,最适合这套脉法的应该是十二经皆有动脉,可是又没法取。十二经的动脉除了人迎脉、趺阳脉和手太阴肺经的寸口脉,其他的脉特别难摸。毕竟人迎和寸口没有一个具体的特定位置,并不存在某一个位置称之为人迎和寸口的区别,而使咱们很容易的区别出阴和阳来。人迎和寸口更像是一种类象,很多位置都可以是人迎和寸口,关键是没法确定位置。哪个脉位定位阳,哪个脉位定位阴,这点不解决,整套人迎寸口没法用。前段时间朋友教我一招:循经切脉用触诊。切按之下,三阳经反应强烈即是阳证,三阴经反应强烈即是阴证。这是一个切诊的合参方法。常规的手太阴肺经诊脉,再加上循经切诊(即触诊)。经脉自有阴阳属性,用经脉自身的阴阳属性来确定阴阳类象人迎与寸口,思绪整理到这,可以总结一下灵枢经的脉法,无论表达多么复杂,其实就两步:确定脉跳的强弱,确定脉之阴阳。到这一步总结,属化繁为简了。
这套方法用在肺经动脉上,是不可能通过一盛、二盛、三盛确定是哪经。反倒可以通过一盛、二盛、三盛判断邪气有多强。举一反三,有一盛、二盛、三盛,就有一虚、二虚、三虚,其参照物一定是正常脉跳的强度。所以它会比正常的脉一盛、二盛、三盛,也会比正常的脉一虚、二虚、三虚。灵枢脉法的真相,很不幸已经失传了。
虽然有很多人希望借着黄帝内经上只言片语的表达,把这套脉法重新构建起来,但是至今并不算太成功。就像咱们这几节所演示的种种推演之后,发现并不太成功。很遗憾讲半天给出这个结论,但这是事实。好好品味万物类象的思维方式,我相信只要有人下足够大的功夫,还是能再现这套脉法的。
内经不是一本可以完整解读的书。有一些虽然能解读,但带着些不满意。比如经脉篇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这句话不难理解,因为大肠气化津液,是津液气化升腾的主要功能之一。但负责津液的还有其他的藏腑功能,比如三焦、膀胱、肺,为什么就阳明经说了“是主津液所生病者”?另外足少阳胆经“是主骨所生病者”;太阳小肠经“是主液所生病者”,怎么理解这些话?还是这是古人的习惯性表达?为什么把这句话放在这一经上?不太明白。
经脉篇有各阴经气绝的描述,条文相对直白,理解也没难度,自己看即可。一盛、二盛、三盛、病情再加重就四盛,再加重就气绝。内经据说出自春秋战国时期,文字久远造成一些用词习惯的时代差异,这也造成解读的困难,但好在绝大多数能看的懂。还有些局部的知识点上会有些启发。有的是大启发,比如黄元御从内经上看到气机升降出入理论,就领悟出一套一气周流学说。还有内经上六经气化的表达领悟出一套六经气化的学说。小启发就更多了,比如之前说的经脉循行、发病规律、病症背后的原理,就像经脉篇各经气绝的那段,足少阴气绝“齿长而垢”牙齿变长、颜色污垢。牙齿变长是因为牙龈萎缩了“骨肉不相亲,则肉软却;肉软却,故齿长而垢”。脾主肉,脾大虚之后虚到肾,长久的虚到肾会造成牙龈萎缩。这当然是气机久衰之后的牙龈萎缩。也有的人就是牙科病,那是另外一回事。或是阳明热盛出现的萎证,像这些条文都可以引发咱们的思考,整合咱们的理法。
在中国的文化体系中,能被称之为“经”的,都是圣人说的话。圣人之言,没有确定的意思。圣人讲的是道,道则变化无穷,运用自然也是变幻无穷,所以千万不要用找到唯一确切的解释方法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