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86~188 阳明太阴湿和热汗出对比

一八六、伤寒三日,阳明脉大。

一八七、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鞭者,为阳明病也。

一八八、伤寒转系阳明者,其人濈然微汗出也。

条文一八六有两个思考要点:1、阳明脉大,实脉。2、“伤寒三日”说明病没有机会往三阴传。到底是哪经的病?单纯的阳明证?还是太阳阳明证?还是阳明少阳证?都有可能。随证治之。

条文一八七有三个理解知识要点:1、系在太阴的手足温,脉浮缓。2、太阴证的发黄症。3、阳明证。阳明证除了有大便难,也可能有发黄症。所以本条也在对比太阴发黄和阳明发黄。咱们一一捋清楚这三个要点。

太阴病为什么会脉浮缓?或者说脉浮缓的太阴病是什么性质的太阴病?肯定不能见到脉浮缓就断为太阴病。没这么简单机械一一对应。关键是理解祖师爷在这里的脉象信息、症象信息要表达什么意思。知道要表达的道理,再用这个道理指导临床运用。也不能因为看到手足温就定为太阴病。甚至看到脉浮缓加手足温都不能直接断为太阴病。

于是借这个条文,再次复习一下太阴的功能以及定义。太阴的功能在运化、生成造化,这两个工作无论如何也快不起来,这个概念至关重要。因为这决定了中医治证的风格。如果要排邪可以快,利小便、攻水、逐水、通大便都可以很快排出去。但是生成气血津液的过程,无论如何也快不了。因为得慢慢的工作,所以表现的常脉就是缓,和缓的象。此处和缓的缓要跟缓慢粘滞的缓做鉴别。因为和缓的脉和缓滞的脉在指下感觉是不一样的,但是表达的时候,得多说几句才能说清楚。太阴病脉浮缓,桂枝汤证也脉浮缓,都是“脉浮缓”。太阳桂枝汤证的脉浮缓是津液因为出汗有点伤、阳气因为寒邪有点伤,正气不足以运动之后的虚弱象。健康的太阴或脾脉的和缓的缓象不是虚弱象,就是得慢慢工作,所以表现为缓。这就是万物类象的思维。就像学中医,只能缓,任何大攻大补的招数都学不精道。

太阴发黄症为什么会脉浮缓、手足温?这里的手足温一定是对比正常的温度还要高些。如果是健康的温暖,也没必要写,就算写在条文表达中,也是对比之前是病态,现在变成正常态,这么写。条文描述的是病态。因为太阴有热了,太阴又主湿,本身要干湿的活,把湿分解开排出体外,只是面对邪气。刚被腐熟的水谷精微,本就是湿的状态,是正气的湿,正气的湿(水谷精微)化不开就变成了邪气的湿。干的就是这个工作,又被热干扰了,变成了湿热,湿热发黄证。又倾向于把这种邪气表达在体表,体表发黄,所以脉浮起来,病位偏表。此处提脉浮缓,尤其是缓,跟上一个条文提到的阳明脉大当做鉴别。把阳明的脉大跟太阴的脉缓相鉴别,帮着来判断是阳明病还是太阴病的一个小技巧。此处当然说的是阳明的邪和太阴的邪,如果阳明虚了,脉也能缓,那就是病态的缓了。

太阴湿热发黄证一定脉浮?不一定。没表达为在表的象就不脉浮。可能表达为在里的湿热,脉可能还偏沉。同样是湿热发黄证,脉浮肯定比脉沉的好治,因为脉沉说明湿热结的深才会脉沉。这些湿热如果能通过小便或者拉稀、下利排出来,说明脾的运化力恢复了,那股困滞之气得以清除。如果一直大便干燥,发黄证治的会慢一点、麻烦一点。条文说七八天大便难,阳明证。要鉴别这个湿热发黄证是阳明证的还是太阴证的。如果是阳明证的就更好治了,直接通大便,大便一通湿热就下去了,黄也就退了。给承气汤里放点茵陈或用阳明篇的茵陈蒿汤,大便一通,发黄就退。如果没用茵陈,只是通大便,发黄会退的慢一些,这当然只限阳明证。太阴证就复杂多了。要必须分析太阴被阻滞的是哪块功能。太阴功能特别多,要治水,如果是水道阻滞的太阴发黄症,要用茵陈五苓散,或者茵陈猪苓汤。如果还有点太阴的阳不太足,运化力不太足,用茵陈理中汤。还有阳明篇后面的茵陈蒿汤,把大黄量减少,也能治太阴湿热发黄证。但是太阴证忌讳猛用大黄,会伤脾,如果脾伤,更无力运化。太阴病用大黄的条文,在太阴篇会看到。所以不是说太阴病一定不能用大黄,而是一定不能猛攻,可以攻的缓一点。前提是患者脾足够强,如果脾不堪一攻,得的是湿热发黄证,那治起来就更麻烦一些。有时候会考虑先攻一下,把黄退了,脾虚了再善后。如果后面不善后,一边保脾,一边退湿热,治起来就更麻烦。至于选哪个方案,根据临床决定。

条文一八五已经提到了阳明证濈然汗出,条文一八八是个再叙。伤寒论有时候会出现这样的条文,前面已经说过,后面再着重提一下,貌似在重点提示什么,于是引起咱们的注意。“濈然汗出”到底是怎么个汗出形态?从字面上看,濈然的意思是汗出的又快又多,可是本条又说“其人濈然微汗出也”是微汗。濈然汗出、漐漐汗出都是什么意思?把条文都翻出来一一对比。本条的“其人濈然微汗出也”和条文一八五的“反汗出濈濈然者”说了阳明病的两种出汗方式,一种是又快又猛的连续出汗;另外一种是不断的出汗,虽然汗量不大,但是没完没了。相对比,如果是单纯的实热证,实热逼迫津液外越的出汗,大汗出,量又大,速度又快。如果是湿热证,湿热本是困滞之邪,照样会逼迫津液外越,但是湿热的性质偏粘滞,就没完没了的慢慢出汗。就像一个在太阳底下暴晒,哗哗出大汗;一个是在闷热潮湿的环境里不停的冒汗,虽然温度不怎么高,但是闷热潮湿,也是汗不断。万物类象,一个是大热;一个是粘滞持续、潮湿。从这体会不同的内在病性,向外所表现的不同症状,还是类象思维。因为中医的思维就是建立在天地人一体上的,人有血脉、津液的通行,大地就有河流。人有气脉,大自然就有大气循环。人有水谷精微的运化运行,大自然就有海洋环流带来各种营养养分。人之阴阳只有循环起来才有生机,大自然亦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