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91 阳明有寒责在三阴

一九一、阳明病,若中寒者,不能食,小便不利,手足濈然汗出,此欲作固瘕,必大便初鞕后溏。所以然者,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

这条感觉有点奇怪,阳明偏热证,怎么这里出了一大堆寒证?大便溏、水谷不别,这都是太阴病,甚至少阴病了。如果硬照着阳明寒证去注解为什么大便溏;为什么会出现此欲作固瘕(固瘕就是寒邪积聚);为什么水谷不别(吃什么呢拉什么),有没有一种不能自洽的感觉?与临床经验不符的感觉?非要硬解为阳明寒证,也不是解不下来,但是这种解释带着种别扭。只能有意无意地把阳明多热、多血、多气给忽略掉,否则在解释阳明中寒这件事上就会有一种不能自洽的感觉。一个多热、多气、多血的功能,怎么这点热就没了?一定是供应热的根本不行了。思绪就这么顺下来了。

揣摩祖师爷的用意,其实这条就是逼着咱们去思考六经的功能、六经的理解和定义。只要解释这个条文,就跨不过阳明多热、多气、多血的现实。于是解释本条的核心就成了阳明的热怎么消失的。既然都水谷不别、欲作固瘕、大便溏、胃中冷了,此时的手足濈然汗出一定不是热迫津液外越,是热量不够、气不够,不足以固摄,所以出的汗必然是冷汗。问诊的时候如果问的细些,会问出汗是冷汗热汗,汗后是否怕冷,就为了判断这股热还够不够。一定导致了津液运行失常,所以小便不利。既然已经知道因为阳虚津液运行失常而小便不利,自然能想到,出汗也会出问题;自然能想到津液奉送还会有其他的症状,比如可能会出现口干。因为没有足够阳气运化奉送津液,这种阳虚的口干、寒证的口干会伴随着渴感变差,饮水少,不渴但是口干。这样的患者一定想不起来按时喝水,源头饮水这块就缺水,所以整个身体一定是缺水的。

以前说过这个问题,这是临床治证经常被忽略的一点。恢复到一个瓶颈,就是突破不过去,费了很大劲才发现是因为不喝水。渴感这个功能,有的人恢复的快,有的人恢复的慢。有的人阳气初见恢复,渴感就恢复了;有的人阳气修复很久之后,渴感才渐渐出现。有的人更甚至常年渴感差之后,已经养成了不喝水的习惯。经常有患者说一忙起来就忘了喝水,身体严重缺水。医生要养成一个经验,一旦出现临床治证瓶颈,立刻追查患者生活习惯。问平时喝水量,如果基本不喝水,只靠食物中的水,那什么病都治不好。这种患者,他的饮水量就是喝药的那点。下次复诊再问有没有按时喝水,一般都回答忘了。习惯养成不是一两天,但是治病又不能缺水,只能出个下策,告诉他熬药多放水。

本条阳明寒证是什么道理?此处的阳明证已不是单纯的阳明证,太阴或者三阴已经阳不够了,才会出现这种情况。如果三阴的阳很充足,阳明不可能现出寒证。所以此处无论是欲作固瘕、大便溏、还是水谷不别,这都是三阴证的规律症状。太阴、少阴阳虚的规律症状,比如水谷不别,咱们称之为顽谷不化,都得是太阴阳虚到很强的程度,开始到少阴了,少阴、太阴并病阳虚或者是太阴重证阳虚的大便状态。还有一种是急证,比如上条说的阳明中风,风气鼓荡,来不及吸收就拉出去了,那是另外一种情况。虚证、实证、寒证、热证在临床中是不会判断错误的。所以水谷不别、顽谷不化是不会判断错的,因为表现出的症状规律非常不一样。

所以本条实际是承接上一条“不能食,名中寒”往下的一个拓展,条文之间呼应。

以胃中冷,水谷不别故也。”在康本中是小注,此处的小注很好。“此欲作固瘕”也是小注,说明做注者有临床经验。固瘕有点严重,不一定都是固瘕。寒结于里表现为在外手足多汗,也可能是身上的汗,这个汗是凉汗。凉汗的意思是汗出完之后变凉,会难受。白话说就是汗的温度有助于判断是热证还是寒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