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
“所以然者,胃中虚冷故也;以其人本虚,攻其热必哕。”是小注。把小注误认为正文,有的时候会影响理解。本条如果把小注理解成正文,整个意思就会引向是胃家虚寒证。而正文“阳明病,不能食,攻其热必哕”不一定是寒证。
寒证为什么攻其热出现呕吐?热证为什么攻其热出现呕吐?本来有两层意思,现在只剩一层意思了。
先解释脾胃肠道虚寒,攻下出现呕吐,或用了寒凉法出现呕吐的情况。大承气汤证的条文,有吃完呕吐的,分别出现在条文二零九和辨不可下篇。条文二零九,患者大便有点溏,脾有点虚,这时候再用大承气汤攻下,会胀满不能食,脾更虚,更呆滞不运化了。脾的呆滞不运化造成津液奉送不足,所以想喝水,还不能喝,喝了就吐。能想到喝水不化,自然能想到吃饭也不化,还能想到喝了药也会吐。因为在后天之本是虚寒不足以运化而郁滞,这股郁滞被误解为是大承气汤证的胃家实。如果误诊一次用了大黄剂,吃了就吐,立刻就知道不是大黄证,之后就不会犯这样的错误。如果反复犯同样的错误,说明在理上理不清楚。那就会被误解为大黄开的不够,还得加量,寒凉药用的不够,还得继续加大寒凉性。条文第六条“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意思连着错治两次就救不过来了,说得有点夸张,不一定救不过来,但别反复错治,还不知道为什么。错一次伤一次。说得是虚寒证误以为是胃家实,误用了寒凉攻下法。
其实本条还有另外一个意思,本条是衔接上条愈解时,还有用对药,正邪相战,吐完之后就好了的情况,这在临床经常遇见。比如大黄黄连泻心汤,我用过这个方子,患者吃完就吐,解决方法是接着吃,直到不吐为止。因为我有把握患者就是热证,方子开对了,吃了吐就是正邪相战,那就接着吃,接着吐。如果但凡有一丝怀疑,就先停下来。
阳明病胃中虚冷的解释,前几个条文已经说过了。所以看祖师爷写书,条文发展到这里,仍然隐藏着胃中虚冷,攻下则吐的含义。但是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吐完就解,称为吐解。平时遇条文多想想,经常不是只有一层意思。即便有的条文意思很明确,那也要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到其他几种情况该怎么处理。比如没有讲,如果“不能食,攻其热必哕”是痰湿证呢?痰湿阻滞中土阳明,有可能吐解。如果自己吐了,痰湿也解了,就算治好了。吐完之后痰湿轻了,但是没解尽,想到是不是加点催吐剂?因为自身就能催动吐了,或者自身能借助化痰实的药就吐了,是不是再帮着吐一下?可以用吐法,但是不要伤到胃,这是根本原则。如果用吐剂伤到胃了,痰湿还没解掉,说明这波攻邪得停一停,先养一波正,等下一波攻邪。
学伤寒的方法,一开始肯定是只学字面的意思,还无法举一反三的联想到更多的东西。可是经典被称之为经典,就是他的意思可以无限推演。从某一条或某几条学到的思路,可以用在其他另一条的推演上。如果用这种方式学伤寒,这本书深不见底,看一辈子都能得到启发。所以老一辈的学者、医家、修行人都说,经典每读一遍都有新的认识。如果读完了就没新的意思,一定是只关注表面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