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199 200 诸证黄疸

一九九、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二00、阳明病,被火,额上微汗出,而小便不利者,必发黄。

两条都是发黄证,看看有什么症状规律。都有小便不利;出汗不太透(条文一九九是无汗,条文二00是额头有微汗)。这么看貌似是水道被闭结了,但是单纯的水道闭结不一定发黄。所以条文二00“被火”、条文一九九的“心中懊憹”来提示还有热。在水道闭结之后,外加火热熏蒸。既然如此,咱们很容易想到,小便通了或者汗出透彻,发黄证也就该下去了。

伤寒论中关于发黄证的描述,梳理一下。

六、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瘈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太阳温病,若被火者,微发黄。

一一一、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太阳病,火劫邪风,风火相熏身发黄。

一三四、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下因鞭,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大陷胸汤。对比结胸的水热互结,热邪蒸腾津液也能出现身发黄。跟条文一九九和二00的发黄可以对应理解。

一八七、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鞭者,为阳明病也。提到了太阴病的发黄证。太阴病发黄证与阳明病发黄证最大的区别是:阳明病发黄证是实证;太阴病发黄证有虚有实。

再就是本条的一九九和二00。水道两头都被闭塞住,既不能出汗,也不能小便,再有热熏蒸的发黄证。

二三六、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如果汗能出去,不会发黄;如果憋在里面就会发黄。

二七八、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提到太阴病的发黄证,如果小便通利了,黄就会褪去。如果一开始小便就是通的,不会发黄。引申的意思是,如果一开始汗和小便都通,有湿热熏蒸也不得发黄证。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里都有治发黄证的方子。伤寒论里就是茵陈蒿汤。在金匮要略黄疸篇,除了茵陈蒿汤,还有茵陈五苓散、栀子大黄汤、大黄硝石汤,这些都是经常用到的。硝石矾石散、猪膏发煎用的不多。治发黄证还有一个经典的方子:茵陈理中汤,出自清代医家张温的《张氏医通》。另外也能查到瓜蒂散治疗发黄证的案例。

黄疸一证病位多端,但是病性大多都是湿热,即便虚寒体质的人得了黄疸,也得兼治湿热。不同的是病位。

比如病位在阳明犯胃肠,治法是把胃肠的热和湿热清掉,大便、小便、汗一通,黄疸就退了。

也有病发在胆,得通胆,肝也是。比如看到的医案,有胆结石阻滞胆管发的黄疸,那就得利胆。胆道也可以归类为谷道的一部分。条文中说小便不利,小便利则黄疸退,所以通水道。

肺家为湿热痰湿闭郁之后,也能发黄疸。《辨证录·五瘅门》上面有详细记述,可以自己看。

按藏腑分,还有肝疸、心疸、脾疸、肾疸。五藏被湿热拥堵了,都能发黄疸,但是会有各自的兼症。

从发黄的缘由论,又分谷疸、酒疸、女劳疸,听名字就知道病的缘由。酒疸肯定是跟喝酒有关;谷疸是吃了饭没消化;女劳疸是房事过劳。除了女劳疸是房事过劳,大伤肾气,其他的都得治湿热。不同的方法治不同病位的湿热。女劳疸肾大虚,或肾阴虚、或肾阳虚,主要以肾阴虚为代表。看远公治女劳疸的方子,不是以清理湿热为主的方法了,而是慢慢养正。所以远公说女劳疸最难治。因为直接清湿热,通法、利法都不太会有明显的效果,根本已经大虚了。

如此一来,黄疸一证不难理解。但是真治起来难或不难,取决于得的什么病。难治的如肝癌晚期发黄疸,黄疸能退,但癌症也好不了。最好治的是阳明病的黄疸,大便、小便、汗通了,黄就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