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222 223 热邪阻结水道的猪苓证

二二二、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白虎加人参汤方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二三、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去皮) 茯苓 泽泻 阿胶 滑石(碎)各一两

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

条文二二二放在此处,肯定不是为了单独讲白虎人参汤,而是与上下文做连接对比。与栀子豉汤、白虎汤、承气汤等证的热证对比,病机的不同之处,相似之处。并且以一个症状“渴欲饮水”引出下一个条文“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热犯水道,小便不利的猪苓汤证。与前条文的对比已经分析过了。

这里看下白虎汤证与猪苓汤证的“渴欲饮水”有什么不同,有什么相似。用白话说,白虎汤证的渴欲饮水是让热给灼烧的;猪苓汤证是因为水热互结,阻滞了津液奉送。热结水道之后,使得津液奉送功能被热所阻,所以口渴。猪苓汤证的口渴不仅是因为热;也不仅是因为热伤津液;还有水热互结,阻滞水道,津液奉送不利。于是诸如烦躁不得眠等症状,猪苓汤证已常见。

在理解猪苓汤的时候,除了放在热证中对比,也归类于利水、利尿剂中对比。比如跟五苓散对比,五苓散是温性的。也会跟真武汤对比,真武汤是三阴里寒证的水道不利、水饮不化、水饮泛滥。并且在少阴篇也能看到猪苓汤,用来治疗热伤肾水。猪苓汤用来治肾水的热,肾水并未真正受损,只是被热影响了,所以只要把水热通利掉,肾的功能自然恢复。

猪苓汤组方:

阿胶:用来固摄阴,这点特别有意思,阿胶润燥滋阴,这也是为什么猪苓汤可以归类到少阴病。

滑石:寒凉、利水、清热。一边用滑石泄水、泄热,一边用阿胶滋阴固守,一攻一守。

猪苓和泽泻:利水道是猪苓汤的主力,所以有猪苓和泽泻。猪苓和泽泻通利的水道是小便排出的这段。饮水入胃,吸收之后运化不良的这块,猪苓泽泻管不了。

茯苓:可以帮着津液疏导运化。

那么需要了解茯苓、猪苓、泽泻相同与相异之处。虽然本方猪苓汤是用来清理水道之热的,但是真正清热的是滑石。泽泻的寒性,清水中之热不够。猪苓和茯苓性平,没有寒热之性,就算只研究伤寒论也能得出这个结论。因为五苓散里有泽泻,如果泽泻非常寒,五苓散里就不会用。五苓散温、化、利、渗。猪苓汤寒凉渗利。

另外从泽泻汤里也能品出一点泽泻和茯苓的差别。泽泻汤在金匮太阴咳嗽篇,方中就两味药:泽泻和白术。泽泻五两,白术二两,五比二的比例。泽泻汤用于水饮停留的头晕、胸满、咳嗽、水肿。病性是水饮停留,病位是中土脾胃。金匮条文称为心下有支饮。从泽泻汤里品味泽泻有攻消水饮停留的能力,有一定攻消之力。与茯苓、猪苓通过甘淡渗利的力量治水有所不同。

再重复一下,讲这些不是给出结论,而是重在如何通过条文对比、方剂对比,研究学习用药的方法。本条猪苓汤证脉浮发热,表面看着像表证。为什么会脉浮?因为热邪侵害下焦,使得上下沟通不利,影响了津液或肾水向上平衡于上焦的能力,所以上焦显得热、显得燥,显得亢盛,鼓动外越出现的脉浮,不是表证。本条讲了这么一种猪苓汤的临证反应,不是非得脉浮或发烧才能用猪苓汤,或者患者觉得热但并没有真的发烧。渴欲饮水还很有可能喝了水不解渴。

不过按照西医的眼光看,这是个炎症发烧。咱们中医解释发热,不从炎症的角度。如果用炎症解释,治法就得消炎。咱们中医的解释自然有中医的治法。你的解释就决定了你的治法。这就是为什么解释体系那么重要,解释体系就是理论。重视理论,以理驭法的学术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