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229栀子豉证与小柴胡证的郁热2

二二九、阳明病,发潮热,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胁满不去者,与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方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 甘草三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小柴胡汤证的郁热居然郁出了潮热、大便溏。潮热是这股热在经、在气;大便溏在腑道。条文抬头是“阳明病”,阳明病又发潮热,居然用小柴胡汤来解,说明这股热不是很盛,是以郁为主的郁热,不是以热为主造成了热气壅滞的便溏。说明热没有在肠道中形成燥屎,所以连大柴胡汤都不用。

发潮热说明身体在一波一波的想解掉这股郁热,又没完全解尽。潮热结合上条栀子豉汤的“其外有热”,相类似的症状。便溏结合上条“饥不能食”影响了胃肠道。这股郁结之热影响了胃,影响了中土,“饥不能食”;影响了胃肠道,出现大便异常。这时候如果把它解释成栀子豉汤证不犯下焦、不犯肠道,思维就有点固化和生硬了。如果把本条解释为阳明里热胃盛,主证还在少阳,那就忽略了本条跟上条在郁热证上的对比。上条“但头汗出”,本条“发潮热”,明显有症状鉴别对比的意思。怎么区分?本条给出了一个思路,少阳经脉的循经症状“胸胁满”。小柴胡汤证的少阳郁滞所表现出来的经脉循行症状规律,其实背后就是这层意思。

可是每个人的身体情况不一样,有的人得了小柴胡汤证没表现出经脉循行症状。怎么区别?区别不出来就合方用。甚至当气机闭郁更明显的时候,也很难分清楚是郁更重还是热更重。在理上可以很清晰的区分,但是在诊上会遇见诊断瓶颈。在治法上也可以很清晰的区别对比。比如在阴阳易一篇中有一个特别简单的条文:枳实栀子豉汤,就是在栀子豉汤里加上枳实,同时加大了豆豉的用量。加枳实、增加豆豉都是奔着郁滞去的。如果诊断分不出来是郁更重还是热更重,就把这招用上,再加上合方。用大白话说,诊法不足,治法找补。其实前辈和同行都在用这种方法,只是咱们把话说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