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236 湿热发黄茵陈蒿汤证

二三六、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此为瘀热在里,身必发黄,茵陈蒿汤主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擘) 大黄二两(去皮)

上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康本:

阳明病。发热汗出者(注:此为热越)。不能发黄也。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者(注:此为淤热在里)。身必发黄。茵蔯蒿汤主之。

茵蔯蒿汤方

茵蔯蒿六两 栀子(擘)十四枚 大黄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蔯,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注: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

条文中有两段小注“此为热越”、“此为淤热在里”。插入这两段小注,使得整个条文的语序变得不顺畅,思维起来别扭。尤其还得思考“此为热越”,因为有热越所以不会发黄。那是不是还得注解一下“热越”?定义越多,越不容易构建体系。

如果单看原条文:一个阳明病的发黄证,如果能出汗就不会发黄。稍带理解一下,如果能小便通畅,也不会发黄。由此便能领悟出汗通了、尿通了,是有助于退黄的。对于黄证的理解,自然知道是湿热闭郁住了。有一股热郁在那,不断灼烧津液,把津液烧成湿,又排不出去,在体表发黄。

看方子。栀子是具有寒凉性的开散药。大黄是有通腑力的泄下寒凉药。

以茵陈为例,再演示一下怎么学药。茵陈和茵陈蒿是不是同一个东西?去药店抓药的时候,就抓“茵陈”。民间有一种叫茵陈蒿的小菜,那不是伤寒论里的茵陈蒿。毕竟伤寒论是一千八百年前的书了,有些称谓发生了变化。比如栝蒌根、栝蒌实,现在药行叫天花粉、全瓜蒌。

搜茵陈的性味归经,再搜功效证治。性微寒,也称性凉,总之寒凉性不明显,所以治湿热靠的不是寒凉性。所以为求寒凉通热、泄热、散热,得配上栀子和大黄。茵陈味辛、苦、开散。总结一下就是微凉辛苦,以这股力量除湿热。所以本质是散法治湿热。栀子也是散的,散热。茵陈散湿、微凉、兼能散热。大黄寒凉通行,通热、通湿。这就是整个茵陈蒿汤的合力所在。

茵陈的功效:清热、利湿、退黄。退黄也可以归类到证治里。针对什么症状去处理就是证治。针对什么病症。网上有大量这样的资料可以查,比如搜茵陈的百度百科,就可以看到茵陈退黄、治酒疸、治感冒、治眼红、眼热、眼肿、治红肿热痛、还有治皮肤病、风疹、热疹、湿疹。这些都是证治,能治什么症状。这就是仅单味药需要学习的知识——性、味、功效、证治,但是只靠这点知识不够,必须把这个性质放在方子里,把方子放在条文里,把条文放在理论框架里,然后再去看至少七八个案例,这味药就掌握了。

当学习一味药的时候,去看那些证治,治什么证,什么症状,治症状的原理一定是源自于性味和功效。正是因为具有这种性味、功效,才能治这种毛病造成的一系列症状。比如茵陈,正是因为辛苦凉散的力量,所以能治发黄、眼睛红肿热痛、皮肤病。显然刚才说的一系列症状,背后病因是湿热。如果是寒造成的一系列症状就治不了。比如寒证的感冒、皮肤病,茵陈治不了。寒证的发黄倒有,比如理中汤合茵陈的茵陈理中汤。这个时候治寒靠的不是茵陈,是理中汤。茵陈的性质是凉或微寒,意味它的寒凉性不会发挥主要功效。于是寒凉性就不是它的主力,它的主力是辛苦开散,只是带有凉性的辛苦开散。当想取用辛苦开散力量的时候,患者又是寒性的毛病,体质偏寒,那就配合上热药,可以这么用。就是取其功效,可以忽略其性。因为其性不是那么明显而强烈。

这个知识点引申更深一层来讲,如果咱们遇见一个寒郁或火郁证,只要把郁打开,下一步就好治了。只要不用那些明显大寒、大热的药,而选择这种具有开散性质的药,可能微温或微凉,都是可以的,因为取的是开散力。配伍的时候,如果实在辨不出来到底是取微凉性质的开散药、还是微温性质的开散药,可以一起用。反正先把郁减轻改善,剩下的寒或热就会在脉色症上更加明显,更加容易诊断。

咱们讲这些是有前提的,有些病真的很难辨清楚。如果能够清晰的诊断这就是个火郁、热郁,毫无疑问首选性凉的开散药。如果能清晰的诊断出是个寒郁,肯定选热性或温性的开散药。分不清楚就选择凉性和温性的开散药一起用。因为避免了大寒大热之后误治使其病情加重,同时把握了核心——解郁。如果某证的郁不是本质,是寒邪大盛,因寒致郁,那得治寒,治郁效果不会太好。或者火极盛而化郁,得治火,单解郁也解不掉,因为根本是火热。咱们说的火郁、寒郁的毛病,其根本是郁,郁后化寒、化热,寒热不是根本,不是最强的病势。

先从理上能够鉴别,再训练诊断的功力。确实有难度。各种郁,只论寒热,痰湿水饮和瘀血造成的郁暂且不论。只论郁和寒热的关系。可能是因寒造成的郁,也可能是因热造成的郁,得或治寒,或治热。如果根本是郁造成的化寒化热,只要把郁解了,大概率寒热自解。这时候是用偏温一点的开散药,还是偏凉一点的开散药,其实都可以。因为其治在开散解郁。至少先在理上加以区分。以后随着条文的展开,逐渐学习郁、寒、热,乃至因湿治郁、瘀血化郁,各自的区别,各自的症状规律,这需要慢慢的积累。没有什么办法可以简单的把握,还得脉色症合参,单诊独断会错误频出。

本条茵陈蒿汤证的湿热郁结到底是那种?是这股热不断蒸腾津液,蒸腾水谷精微化为湿热;还是本来有湿,湿郁化热?显然是前者。是阳明有热,蒸腾化为湿热。所以方中寒凉药的比例很大,要治热,热不退,湿热也退不了。当然这只是湿热的一种,湿热分很多种。所以咱们归纳一下,茵陈蒿汤是属于寒凉、开散、通腑化湿热的方法。其病位本条说明了就是阳明病,但是太阴病、太阳病都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