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243 胃寒 吴茱臾汤

二四三、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洗) 人参三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加上“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使得整个语境变的别扭。如果没这句话,条文简单明了。就是一个阳明,寒之上逆的证型。症状表现为吃了东西就吐,也不一定非得是吐症,可能是头晕、恶心,还有可能是头疼。吴茱萸汤也常用来治头疼。

在理上思考一番,寒证与热证造成的阳明证上逆呕吐有什么区别。比如,吃饭、喝水吐,甚至吃药都吐。以前讲过用大黄黄连黄芩泻心汤治呕吐证,吃了之后连药一起吐,吐后接着服药,直到热解就不吐了。吴茱萸汤会不会吃完就吐?吴茱萸汤证吃了吴茱萸汤后的吐,临床表现要比热证上逆的呕吐小的多。因为热性本来就有上炎之势,寒证本不上炎,之所以上炎是因为气机不降,不降而反逆,或是中焦寒邪过盛,向上焦逼迫而呕吐。但寒性本身并非上炎之势,寒性更多的是沉降、凝留、滞。所以吴茱萸汤证的呕吐,喝吴茱萸汤后接着吐的概率远小于服大黄黄连泻心汤后的吐。原因就是热性跟寒性的差别。从这品味一下各种气机的属性。

吴茱萸汤四味药: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加大枣就知道有固摄津液的含义。加人参就知道有治虚的含义。生姜六两,量不少,本身有通行力,帮助中土通行。即便用六两,生姜的温性也不足以驱寒。如果靠生姜的温性治寒,得天天吃,积累很久才能看到效果。

以前有个学生找我治青春痘。她是寒证的青春痘,对症就是吴茱萸汤。后来让她每天早起吃三五片生姜,大概一至三个月之后能控住。没开吴茱萸汤药,因为知道不会坚持服用,所以反倒食疗方更有可行性。为什么会起青春痘?因为吃凉东西。吃了吴茱萸汤,寒去了,痘也下了,后面呢?就接着吃冷饮了。这时候治的快未必好。得让她切身感受到,必须把冷饮停了,治很久痘才能下去,就不吃冷饮了。汤药可能一两剂、三五剂,痘就下去了。这就难免以后会边吃冷饮,边喝药。

吴茱萸味道极苦,气味厚重。气重、味重的药善入有形。所以同样是去寒,吴茱萸更善于去有形的寒,附子相对是气分的药。即便去有形的寒,也是完成气分的功能,由气分化有形。吴茱萸直接攻有形的寒,所以吴茱萸跟当归四逆汤合为当归四逆吴茱萸生姜汤,治血的寒凝。所以在治有形寒邪凝滞的时候,吴茱萸是优于附子的。

方后煮药的时间,也要留意一下。咱们不是每个条文都讲方后,但是一定要每个方后都认真看。就像本方“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意思是煮的时间长。桂枝汤是七升煮取三升,比桂枝汤煮的时间还长。为了取有形的药力,所以煮的时间会长一点。但吴茱萸不是很难煮的药,不像贝壳类药特别难煮,所以不需要太长时间。

现在临床用吴茱萸汤,如果有太阴气虚的话,才用东北参。如果没有太阴气虚或三阴气虚,用党参代替人参。

这又是一个阳明寒证的条文,所以阳明有寒证。阳明寒证的原理之前已讲过。

吴茱萸也经常用于治心寒,因为其味苦入心。不是只能治肝寒和胃寒。太阴寒邪凝滞也能用吴茱萸汤。

留个小的思考题。本条吴茱萸汤在阳明篇,治阳明犯胃、犯肝的呕吐证,吴茱萸汤还能治其他哪经的什么证?前面已经讲了一些,没讲到的推演补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