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五、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鞭也。
本条跟上条有承接关系。讲述了一个因伤津液从太阳病转为阳明病。其他的都好理解,需要说的是本条对脉法的描述。
伤寒论条文中经常出现阳脉如何、阴脉如何,那这个阳脉、阴脉到底是什么脉?到底在说脉位、还是脉形?到底是在说病位,还是在说病性?只有联系条文才能看,不是那么绝对。比如本条“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既然有“为自和”,这个“脉阳微”就是在指邪气退掉之后,脉和缓了。那此时的阳脉肯定不是在说病气,而是在指脉位或者病位。本来有病的位置的脉,现在变得微了,这个“微”代表邪气退了,因为“为自和也”。条文直接界定了方向,照这个方向推演就可以。如果没有这个界定,“脉阳微”到底是什么,推演不出来。不管之前是桂枝汤证的脉,还是麻黄汤证的脉,反正邪气退了,脉跳的柔和,称之为自和也。
条文后半段,提到了“阳脉实”。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解释。之前就是麻黄汤证,脉浮紧,紧是实脉。既然如此,就发汗,“因发其汗,出多者”,发汗太过,出了太多的汗,伤阳气,“阳绝于里,亡津液”,传入阳明,“大便因鞭也”。
没给方子的条文,通常意味着这种情况不止一个证型。不一定非的是麻黄汤证的阳脉实,然后发汗太过,变成阳明病。还有可能,比如表有湿的麻杏术甘汤证、麻杏苡甘汤证。再比如,表有热的越婢汤证或麻杏石甘汤证。所以本条文的阳脉是只在表的脉。
有一点小提示,因为现在学方证的人特别多。在胡老的体系中,把津液归类为阳气。但是在咱们的体系中,津液和阳气分属阴阳,是分开论的。同一个世界,只是视角不同。所以不要争论哪个视角代表真理,毫无意义。
另外本条还出现了一个词语“太过”,其实就提出了太过和不及的概念。用这个视角也可以遍查诸证,凡病不外太过和不及,什么性质的太过和不及,什么病位的太过和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