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四六、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抟,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仍然在以脉做为切入点展开条文。很容易看出来,此时用阴和阳表达的是病性,不是病位。条文说的是什么情况?“其阳则绝”阳气要绝了,很严重。
浮芤之脉,轻取即得,跳的很明显,但是中取和沉取按之无物,摸不出血液流动的惯性。有阳无阴的脉,而且这个阳还不断向外浮越化热。
伤寒条文临床上都用得上。这个案例临床中我就遇见过,也讲过几次。阳气已绝,根气已脱,肾气外越,浮越在外而化热,全身一片燥热,本条称之为“胃气生热”,大便干硬难下,四五天不大便,大烦渴不解,整宿喝水,没法睡觉。能不能活就看外越的阳能不能归根,归根后还得看这股气会不会再次外越。如果收回来一次又外越,又收回来一次,还外越,基本是死证了。所以条文说的很恐怖“其阳则绝”。
咱们平时讲课,我不太从阴阳的角度讲,那样会把人听迷糊。比如阴中之阳,阳中之阴。本条试着用阴阳来论一论。此处“其阳则绝”绝的是里阳,是阴中之阳。在外、在表运化的阳,称之为阳中之阳。在里固守之阳,称之为阴中之阳。阴中之阳得以固守,需要有阳中之阴。什么是阴中之阳?阳需要有阴的力量,阴不够没法藏,阳也就没法藏,这个称之为阴中之阳。这个讲法就会让人很晕。大家以后教学生,用什么方式让学生更容易理解,要花大精力。咱们讲课是为了让学生理解,不是为了修自己的学问。
理论一定要服务于实用,不能服务于实用的理是玄谈。技法再精妙,背后一定得有理论支持,没有理论支持的技法如无根之木。这是大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