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247 麻子仁丸证

二四七、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鞭,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麻子仁丸方

麻子仁二升 芍药半斤 枳实半斤(炙) 大黄一斤(去皮) 厚朴一尺(炙,去皮) 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脾约”就是出自这里。“其脾为约”而非其为脾约。所以“脾约”不是祖师爷创造的。概念越多,其实越不利于学习。因为理解一个概念、解释清楚一个概念,要费很大劲。中医是万物类象,整体观的思维方式,永远无法单对单的进行定义和理解。所以为了解释这个词,必须拿出整个框架去解释,并不容易。所以只要有必要的概念就行,不是越多越好。否则大量的精力浪费在解释概念上。

其脾为约”是什么意思?约指的是一种束缚的状态。连续几个条文都在以脉论证,这层意思自然能体会到脉的重要性。只是像这种条文太少,而且讲的比较笼统,很难通过伤寒条文构建伤寒脉法。

“趺阳脉浮而涩”。趺阳脉就是脚上冲阳穴的动脉。现在的常用脉法是不太用趺阳脉和人迎脉的,如果按照趺阳解,怎么解的就得怎么用。这么解释却不这么用,这种解释属于空转,属于并不能指导实用的概念、理论、解释。如果要指导实用,就得用全身大脉法。所以咱们需要把它转化为手太阴肺经动脉的表达。

手太阴肺经动脉就简称手腕脉。如果叫寸口脉,还有另一套寸关尺的概念,容易混淆。手腕脉的右手关脉即脾脉,“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显然此处的胃气强指的是邪气强,小便数是提示在里的津液受伤。没说被什么邪气伤到了,只说了“胃气强”,如果说胃气生热,就知道是热伤的。那就以方测证,看方子。

麻子仁丸,方药组成大概分成几路。第一路通腑道:厚朴、枳实、大黄。很熟悉,小承气汤就是这三味药。而麻子仁丸是丸剂,除了这三味药还有另外三味:麻仁、芍药、杏仁。麻仁和杏仁都是仁,仁都有油,有润性。麻仁润肠,杏仁入肺。入肺的杏仁用来治大便难,肺与大肠互为表里。而且,杏仁还多少有点降肺气的功效,再配点芍药,用以育阴、养阴。对整个方子的认识就清楚了:一边润肺、润肠、降肺气、养津液,以此为辅,主要角色还是通肠道。两股力量结合而下,是温和的攻下剂。条文中常说的“医以丸药下之”,是不是麻子仁丸?我也不知道。

分析完方剂,知道是治什么的,就知道脉浮涩、小便数,大便难到底是什么意思。阳明腑道有燥屎相结,但是燥屎主要化的是燥,化的不是热。所以在治法上,也是用润性的麻仁和杏仁,养阴养津液的白芍去处理燥,并不是用芒硝、石膏清热。于是“胃气强”,是因燥或大便不畅形成的郁结之气很强。“涩则小便数”,用小便数来解释伤津液了。此处的小便数伤津液,也是因为被郁结之气所伤。所以从本条还能明白一个道理,燥结之气也能造成小便数,于是津液更加损伤。只是拿小便数来论理,并不是说此证一定小便数。

小便数还有另外一层意思。因为燥,所以就想喝水。喝水之后,水不能在脾的运化之下化为津液运布全身,直接短路,小便尿出去了。而麻子仁丸针对的是大便燥结化燥郁之气造成的水分不能转化为津液运布全身。如果是三阴证运化无力,或阳虚运化无力,造成的水不能往全身输布,以至于大便干燥,那本方无效。如果是阴虚造成的水分不能在身体里储存、运化,直接就尿多了,大便干燥,麻子仁丸也治不了。用涩脉说明津液已伤或津液不得运化,不一定非得是涩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