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条文254 阳明腹满重证 急下通腑

二五四、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仍然是急下之,跟前面几个条文相呼应。本条论述的急症是腹满、腹痛,腑道不畅。阳明证严重的燥屎相结,腑气不畅,也会伤及太阴,下一步就会往三阴里传。阻滞了太阴的运化,一旦传入太阴,同时有燥屎相结,又有伤及太阴,病情就会趋于复杂。所以在还是阳明的时候急下之。这种情况当然说的是身体还凑合,但已经不是特别健康的人了。如果三阴一点问题都没有,比较健康,即便有重度腹满,也不容易传到太阴。

连续三个条文追加“急下之”三个字。其实用意在防止病情变得更加复杂,趁着简单的时候赶紧处理。当然道理用在实际临床还需要灵活处理。比如,用了大承气汤急下之,阳明证确实好了,但是发现这个下法让太阴受到一点损伤,接下来处理太阴就行了。再比如像麻子仁丸那种缓攻的方法,这患者已经有太阴的问题了,不一定是麻子仁丸证,可能是别的证,可是又有阳明燥屎了,太阴阳明并病,那就要评估用急下的方法,肯定会太阴进一步受伤。受伤后续处理会不会很麻烦?如果发现会很麻烦,患者很虚,属于不敢轻易急下之的,那只能攻补兼用的缓攻。攻很明确,阳明燥屎。守呢?到底是阴虚还是阳虚,又因人而异。所以临床都是随证处理。

总之,太阴证还有可以用攻下方法治的。而少阴急下存阴,攻完之后还得去养阴。因为病以至少阴,阴虚已到少阴,不会因为把邪气攻掉之后,正气自动恢复。急下存阴的攻法,用意在停止伤害。正气再建,少阴证多不能自愈。因为少阴补的起来是因为太阴的功能正常,而病已虚到少阴,太阴必虚。治少阴真正的虚证“少阴之右,太阴治之”。

那咱们怎么知道太阴证还有能用攻下法的?因为这话好像祖师爷也没说。看条文,后面就讲到太阴的条文,桂枝汤里放大黄,就得到了这种启示。用大黄攻邪,还得用桂枝汤养正。从这再体会一个道理,有些病不能急治,有些病必须急治。理不难理解,但是真到临床的时候,就会遇见那种既不能速治,又必须缓治的,因为损伤的正气只能慢慢积累,可是当前又有一个急迫要命的病,容不得慢慢治,这种毛病容易出现死证。治疗的时候,无论怎么抉择都是左右两难。只要选择了医行,死亡无法回避,很折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