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太阴病篇3 约定一些概念和定义

在讲太阴之前,先对一些概念做些约定,这样更容易梳理后面讲的理法。

先对一些概念做一些狭义化的定义,其实是约定。比如当咱们图省事说“脾阳”的时候,其实指的是太阴之阳。太阴之阴也是同理。其实脾跟太阴不是一个意思。太阴是脾跟各藏腑协同工作产生的一系列的多个功能的集合,把这个集合的功能称为太阴。在后续讲课中,不可能每遇见这个词就重复一遍。捋一下这些概念,以后就这么理解。

脾阳”,可能在说脾跟心相互协作的功能,也可能在说跟肾、肝、肺,哪个都有可能,要联系上下文理解。比如脾需要热量和燥力,脾的热量是心和心包给的。脾的燥力是胃、大肠,还有小肠提供的。这就是脾需要燥热力量的时候,其他藏腑要去配合它,这股配合的力量。如果说全了,是脾的热力或脾的燥力、脾的燥热力。更加准确的说法是太阴的热力、太阴的燥力,这当然说的是正气。正气太过就不干正事,化为邪气。所以有时候在说热和燥的时候,又在论邪。什么时候论正、什么时候论邪,联系前后文就可以理解。图省事就说“脾阳”,此时说脾阳指的是脾的热力或燥力。准确的说法是太阴的热力、太阴的燥力。

我讲课的时候用“脾阳”二字一带而过,就会给学生听课带来一些困难。这时候用脾阳代表热力,那时候又说燥力,还有时候可能说疏泄力。比如脾实现疏泄力要肝胆的参与,其实就是脾和肝,土跟木之间的关系。全身都得需要一股疏泄力。这个活本质上是归肝胆管的,但是脾也需要这股疏泄力,它也构成了脾阳的一部分。

还有脾气。“气”这个概念更宽泛。只能进一步狭义化其定义,才容易去讲述理解。心有心气、肺有肺气、脾有脾气、肝有肝气、肾有肾气,哪都得有气。气化成了疏泄之力的风力、热力、燥力。燥、热、风的背后都需要气。这些概念以前反复说过,这里约定一下其狭义概念,为了以后讲课方便。

脾阳的根本在肾阳,所以先天之本与后天之本的关系。肾不但能提供热、提供气、提供燥、还有生发力,那是藏的根本。这就是脾跟肾,土跟水又构成了相互协作的关系。属于调动老本了,肾为根,肾主藏。除了根本的功能,还有气化之后,在标上的功能。所以全身上下,气血津液、各藏腑、东南西北所有的活,各种正气和邪气,脾无所不管。此时说的脾是太阴的意思,不是藏腑学说单论的脾。这也是藏腑学说不好理解的地方,有的时候说脾是单论脾;有的时候说脾又在说脾各藏腑之间协同合作关系,整体的脾。一般用后天之本或中气的概念来代替。伤寒一脉用“胃气”,得胃气则生,失胃气则死。这时候说的胃气,肯定不是单指胃腑的胃。所以这些概念如果没梳理清楚,看书容易看乱,理解也容易出现偏差,出现偏差则难以实用。

按照同样的逻辑,梳理好脾阳或太阴之阳,再梳理太阴之阴,简称脾阴,就好理解了。人体哪的运化都需要阴。阴在有形的表达就是这点津液、血、藏的这点水,也称之为肾水。阳多阴少是干烧。阴多阳少,要么淤滞,要么痰湿、要么水饮等,反正是阴邪。阴阳平衡了,平衡又能各藏腑之间通行、运化,整体又达成一个平衡和通畅,那就是健康态。所以咱们对健康的核心定义——平衡和通畅。所有的病都是要么失衡、要么失畅,就是不同性质、不同病位的失衡和失畅。此处论太阴、论脾,是以太阴和脾为中心,去思考失衡和失畅。

可以梳理思绪,任何一个藏腑,都可以把其当做中心,然后跟其他各藏腑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思考是必须的。只是咱们讲课的时候,不可能挨个捋一遍。

再按照刚才梳理脾阳的思路,梳理一下脾阴。脾要有血,根本是自己生化出来的,可是急需的时候,需要主血的藏,比如肝藏血、心主血来配合。脾负责生血,但是生完的血,心肝脾肺肾,哪都得有血。主要管血的藏:肝和心,在急需的时候,这俩得帮着脾。所以这种规律反应到临床的病症上,有根本虚和表面虚,两种问题。表面虚只需要把肝和脾、心和脾,其中的失衡和失畅解决了,表面虚就解决了。根本虚就还得治脾,让脾能生血。这就不好治了,会很慢。

除了肝和心直接管理血,还需要个缓冲。心往全身输血,还需要个地方来存一下。肝来配合心完成这个工作。心需要血了,肝藏一点赶紧给过去。这时候如果肝的血不够,给不过去,心血就虚了。此时看脾生血的能力有没有受损,如果没受损,病就好治。只要把心和肝之间的通路弄顺、弄平衡,病就好了。如果脾生血的根本都受损了,这病治起来就费劲,得花很长时间。伤到根本的称之为三阴病。没伤到根本,只伤到了相互配合的协作关系,只是功能受损,称之为三阳病。所以三阳病也能有心和肝的毛病。三阴病也能有心和肝。推而广之的意思是同样是藏病,六经的三阳病也能得藏病,六经的三阴病也能得藏病。区别就在于只是伤了功能,还是连根本都伤到了。自然伤到根本就更难治。在气化学说中,伤及根本的毛病,称之为本,伤及功能的毛病,称之为标。与本经功能最为密切的功能,称之为中。标本中,先不细讲,暂时知道就行。

除了血、津液和藏的这点水,称之为肾水。同样的道理,梳理一遍。这点关系捋明白了,理上就捋清楚了。下一步自然能看懂书本上各藏腑的阴阳出毛病,各种邪气出毛病,分别有什么样的症状。然后再用这个理去解释那些症状,并且那些症状给出的治法,也用理去梳理它,这样理诊治就融为一体了。融为一体的理诊治,遇见临证变化就能反映的过来。如果没有理去指导理和治,病情稍微一复杂,就不知道该怎么诊断了。

阳分为气、燥、风、热。阴分为津液、血液、肾水。这些或有形或无形的资源,根本都得是后天之本脾,或六经的太阴,由它生成,还得往全身运化输布,所以这个功能是最核心的功能。先前讲的外经微言脾土篇,其实就是之后要讲的李东垣的脾土论,或一气周流的土枢四方,四方驭土,其实是一个意思。所以同一套东西,咱们讲三个版本,一个是外经微言的脾土篇;一个是李东垣的脾胃论;一气周流的土驭四方。当不同的学说在你看来是一回事的时候,其实已经实现了融会贯通。以后在说脾阴的时候,可能在指脾家的津液,也可能在指脾家的血,也可能指肾水对脾阴的支持,到底是哪个?联系上下文。有的时候,咱们会刻意注明一下,有的时候带过去了,大家在心中要有所界定。

中医难学的一个地方,其实就是定义。不同流派,不同书籍,出现在不同位置,意思可能是不一样的。

咱们这套课程,其实根本没有什么新东西。只不过是把古人的说话方式试着给翻译成现代人比较适应的思维方式。讲课的时候会有一定麻烦,因为那个词本来有多个意思,现在必须把其狭义化,就说这一个意思,照这个意思去推演思维。所以我就不得不再补一句:它不止这一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