淼叔讲伤寒论 太阴病篇4 太阴条文

二七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二七四、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

二七五、太阴病,欲解时,从亥至丑上。

二七六、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二七七、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二七八、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二七九、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桂枝加芍药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本云:桂枝汤,今加芍药。

桂枝加大黄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 大黄二两 芍药六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二八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药三沸。

太阴篇条文,简单的令人费解。总共出现了三个方子:桂枝汤、桂枝汤加大黄、桂枝汤加白芍。一条太阴病的提纲;一条太阴病愈解时;一条太阴病将自解,为欲愈;一条太阴发黄的条文,基本就这些。

如此复杂的太阴病,单脾阳就可见太阴的热不足或热太过、燥不足或燥太过、疏泄力不足或疏泄太过、气不足或气盛有余。脾阴不足,有津液不足、血不足和肾水对太阴的支持不足。有不足就有太过。津液太过化为水饮、水气之邪。血太过就是瘀血。不太可能是正气的血太过,人体造的健康血太多,多的出病了,不会有这种病,因为造血非常不容易。肾水太过,太阴不能治化肾水,肾水泛滥。就这些证型已经不少了,而且单就太阴脾而论,还没考虑虚实夹杂的问题。还没考虑气血津液、水谷精微运化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比如停留成痰湿水饮、瘀血或血淤。机体运化完之后废物的排出,不论是小便、大便、出汗、吐痰,女子还多一个例假。还要继续考虑,如果以六经论,其他各经与太阴的协同关系,并病或传变。还要从五方的角度,从各藏腑之间的协同关系考虑,比如肝、心、肺、肾和脾的关系,比如六腑和脾的关系,这就考虑病位了。如此复杂的关系,在太阴病篇就这么一点条文,会让人感觉很费解。百思不得其解之下就揣摩祖师爷的用意,很容易发现其他各篇散布着太阴病的各种条文。虽然可能抬头写的不是太阴病,但那个方法就能治太阴病。临床最复杂、最常见的太阴病的治证手段,就让祖师爷用这种极简化极繁的手段一带而过。所以讲太阴病就不能只讲太阴的条文。先捋一下条文。看太阴的提纲条文。

二七三、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对太阴病的提纲做了个归纳。“若下之,必胸下结鞭”,这句话看从哪个角度理解,并不是所有的太阴病都不能用下法,否则后面的桂枝汤加大黄就有一半解释不清楚了。因为大黄本身就是攻下法,虽然桂枝汤不是攻下,加了大黄就有攻下之效了。所以“若下之,必胸下结鞭”就是提醒勿犯虚虚实实之弊。明显有虚证,如果还有大便燥结,用下法就要小心。虚证硬下可能出现胸下结硬,“胸下结硬”只是一种可能性,并不是一定只能胸下结硬,临床中还见过太阴虚用了攻下的大黄剂,吃完就吐的。我还见过误用大黄伤阳的、拉稀不止伤阴的。

该怎么理解“若下之,必胸下结鞭”?出现心下结硬是什么原因?其实是因为本来就虚了,误攻之下就更虚了,更虚之后更运化不开,运化不开就堵成一团,所以胸下结硬。这个“硬”可能是大便堵住了,用下法大便还攻不出来。是虚证,太阴脾运化无力出现的大便不畅,宿便停留,便干了。还有一种情况,这个攻下剂用的比较和缓,不那么猛,伤的不严重,没把脾伤的运化不开,最后堵成一团。那会吃了攻下剂就排便,不吃攻下药又不大便。常年靠攻下药通大便,脾就越来越虚。脾越来越虚,大便就越来越不畅。于是咱们可以看到相反的案例,用了附子、白术、黄芪类的药,然后大便得通。看到这种案例就能想通原因,本是虚证的便秘,虚证也能出现大便干燥。脾家津液亏了,简称脾阴不足,能大便干燥。脾阳不足,运化无力,推不动,积留成宿便也能大便干燥。

再看太阴病的提纲“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就容易了。整个症状规律貌似都放在胃肠道上,肚子、胃疼,要么吃不下,要么吐、要么拉稀,肚子疼时好时坏,时轻时重。看似胃肠道的毛病,其实病在太阴,已入三阴,或藏腑学说的脾。此刻如果单看条文,就会陷入一个思维的困境,既然症状都发在胃肠道上,哪个是太阴病、哪个是阳明病?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些学术主张找了个省事的方法:只要是热证都归阳明,虚证都归太阴。怎么分类,背后得有一整套的对应方法和解释体系。不同的分类总结解释体系分成了不同的流派。不同的流派在后人看来就颇为困难,彼此矛盾。其实就是解释体系的原因。

咱们的整体观理论体系怎么解释?哪个是太阴病?哪个是阳明病?首先阐明一个观点,咱们不会把热证归类为阳明病,虚证归类为太阴病。因为太阴病也能见实证,比如大便干燥。而阳明病也并非都是热证。六邪皆可见于阳明病,六邪皆可见于六经。既然不做简单分类,通过简单的症状鉴别分类太阴和阳明,那只能做功能分类。太阴的功能是运化、生成。运化生成气血津液、水谷精微,从饮食入胃一直到水谷精微的吸收、运送、生成运化气血津液,最后糟粕的排出。这么一个复杂的协同工作,是不可能仅通过几个症状的鉴别就实现诊断,所以咱们用功能来判断。通过收集脉、望诊、问诊的信息,发现运化和生成功能出问题了,定义为太阴病。如果发现饮食的加热、腐熟、吸收、传道、排出的功能出问题了,就是阳明病。于是这种判断方式,这种定义就必须是脉色症合参才能得出来。仅靠简单的症象对比鉴别是判断不出来的。

咱们的诊断方式,看似复杂,一旦掌握之后,相当灵活自在。不会陷入一个或几个症象上的矛盾冲突。此处简单举个例子,后续慢慢展开。比如一个患者大便干燥、便秘;舌象没有明显的热象;也不容易口渴;脾脉虚,不是实象脉。这些信息的组合已经告诉你不是阳明实热证,这个大便干燥是太阴病,甚至有可能是太阴少阴并病。怎么治?如果阴虚或阳虚都不明显的前提下,就是本篇中的桂枝汤加大黄。这当然是轻证了,如果有明显的阳虚或阴虚,再用这个方子就不行了。更准确的说是,没有明显的三阴的阳虚或阴虚。就用这个方子,就可以治这种大便干燥。太阴篇的条文没直接说大便干燥。说的是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二七九、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

条文分两部分,都是肚子疼,有时还腹满。虚证的桂枝汤加芍药,实证的桂枝汤加大黄。其实历代伤寒学子,初学伤寒读到这个条文的时候,都是有点犯懵的。怎么用一个治太阳风寒证的桂枝汤来治实证和虚证的太阴病的腹痛?虚证加白芍,实证加大黄。理上怎么理解?阴虚或阳虚;或阴虚阳虚都有,但一定不是特别明显,否则不会用这个方子。如果偏阳虚,又阳虚不是很严重,祖师爷已经告诉加白芍了,自己就能想到加桂枝。通过桂枝汤加白芍或加桂枝的组合,来调太阴的阴阳相合。咱们伤寒论称之为营卫相合。此处的营卫不是温病学说的营卫。太阴刚开始虚,调和营卫就能处理。这个方法是临床中治太阴虚证非常常用的方法。以前在条文和整体观中医群中都反复讲过这个方法。如果阳进一步虚,单靠增加桂枝力量就显得不够了,可能得用干姜、吴茱萸、附子、硫磺等这类药。这个时候扶的脾阳肯定是热的力量,热力。如果疏泄力不够,加柴胡类的风药。如果是阴,血不够,用白芍当归的组合。所以桂枝汤增桂、增芍,加阳药、加阴药,一边调和营卫、升降营卫,一边把平衡调平、调通的方法,就是从这一篇中悟到的。放在临床治各种虚证,需要慢慢养脾、养太阴,一句话“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加大黄二两,量不大,因为已经有虚证了。虚证里还掺了点实证“大实痛者”,所以用了这个方法。这个方子案例不多。其实这个方子很好用,主要用来治标,缓解症状,治本不太好用。任何跟胃肠道系统相关的毛病,虚实夹杂的,都有机会用到。比如长口疮;胃里堵,吃不下饭。比如大便不太通畅,有虚证,虚的并不明显,没有明显的阴虚或者阳虚。有实证,堵的也不是特别厉害,就可以用这个方子。如果堵的特别厉害,这个方子也能用,就是不能久用。治完实立刻得去治虚,如果虚好不了,下回还堵。老这么用,迟早给攻虚了。

本方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叫桂枝汤合大黄甘草汤。大黄甘草汤出自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篇。把这个方子解释为桂枝汤加大黄甘草汤,有助于理解其用意,但是大黄甘草汤的比例是大黄四、甘草一,所以在比例上解,不太顺。而桂枝汤加大黄,其大黄的用意显然是微利之,因为大黄的比例二、芍药六、桂枝三。这个比例一看就知道其用意所在了,偏太阴阴虚还有点大便燥结。咱们用整体观的体系来解释一下,从平衡和通畅的角度解释。大黄通畅,通的是腑道。桂枝和白芍的平衡,平衡的是阴不太够。阳有点不够,但没有阴那么明显,所以阴阳一块调的同时,让芍药养阴更强一些,调平、平衡。大黄调通,平衡、通畅。为什么要调平、调通?应和了太阴主运化,主生成,其阴阳要平衡的特点。

其他各藏是不平衡的,比如心,一定是阳大于阴。肝,属木,主疏泄,那么肝的正常状态,偏阳疏泄的力量,这是其本质工作,那点阴是为了抑制,别让疏泄过度,所以肝也是阳偏大与阴。肾,属水,阴大于阳。局部阴阳是失衡的。各藏看,除了中土,其他都是偏失衡的。但是整体运行起来,整体是要平衡的。从整体和局部的角度来看,局部是失衡的,局部的失衡又要达成整体的平衡,唯一的方法是通畅。各藏腑能够相互协作,通畅起来。为了实现平衡和通畅,四维的失衡造就了中土的平衡,中土的平衡和通畅,又必须驾驭四维的失衡,令其在整体上达成平衡。这个活很不好实现,所以就必须要求中土的平衡。所以太阴或后天之本这块,自身的阴阳要平衡。

太阴篇给出的方法就是桂枝汤,又给出了桂枝汤加芍药,那就是阴弱的比较多。看到了桂枝汤能增加白芍,就自然能想到桂枝汤还能增加桂枝。这就看到了条文背后无字之处。能看到条文说桂枝汤里加大黄,就会担心已经开始虚了,加大黄会不会更虚?条文提醒了。

二八0、太阴为病,脉弱,其人续自便利,设当行大黄芍药者,宜减之。以其人胃气弱,易动故也。下利者,先煎芍药三沸。

祖师爷提醒别给攻虚了,或者用白芍养阴,得考虑阳抗不扛得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