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太阴病用桂枝汤的加减化裁,或增桂或增芍;或更强的增加扶阳、更强的增加滋阴;或增强其他攻邪的药物。这套方法之前反复讲过。桂枝汤的化裁运用加上小柴胡的化裁运用,以桂枝汤和小柴胡为底方的化裁运用,“太阴之右少阳治之”的方法,最早就是从太阴篇条文二七六领悟出来的。因为在我看来,条文中不太会出现一个莫名其妙的用桂枝汤治太阴中风表证,这个太浅了。不是说太阴没有桂枝汤证的表证,但是祖师爷刻意把其写在没几个方子的太阴篇,一定有更深的用意。其实就是桂枝汤的桂和芍之间的平衡,运转调和营卫以治太阴的思路。
既然明白这个道理了,顺理成章的也就理解了太阴活血剂——桂枝茯苓丸中桂配芍加活血药的用意所在。也理解了——当归芍药散,养血行血兼通水的用意所在。如此思维就跟一个线索一样,一串能抓出好多的方剂理解可用于治疗太阴病。而那些方子、那些条文都不在太阴篇。
二七六、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
就是这个条文给出的启示。所以常说看书要看到字背后的东西。
二七七、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宜服四逆辈”是小注。“不渴”、下利,是偏阳虚、偏阴邪的自利不渴证。阳虚,阳气不够容易积累阴邪。这个阴邪可能是痰湿水饮,可能是寒,都会导致容易下利、容易不渴,渴感变差。因为阳气的运化推动力不足,水分运行的缓慢,因为缓慢所以对于水的需求变弱,所以不容易渴。此处强调一句:并不是太阴病一定不渴或渴感差,太阴病也能见口渴。只是在治法体系上,如果是阴虚造成的太阴证的口渴,一般治法跟治少阴差不多。所以在某些学术体系之下,索性就归类为少阴了,因为在治法上没太大区别。这是以治法分六经。咱们是以理分类。然而在理上追究,六邪能伤六经,每一经都能被各种邪气所伤,尤其太阴的属性又是偏于平衡。中土偏平衡,各种邪气伤它的概率是平均的。在太阴病是平均的,其他各经确实有其某种发病属性的倾向。研究这种属性倾向的学说就是气化学说。陈修圆、唐容川对这套六经气化学说发病规律有较多的论述。